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扬州工”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试论“扬州工”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来源:九壹网
第22卷第2期2018年6月

Journal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Vol.22 No. 2Jun. 2018

试论“扬州工”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扬州工”是指扬州工匠技艺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扬州工”技艺种类多样,包括玉雕、漆器制作、雕版印刷、三把刀工艺、茶点制作技艺、刺绣、园林建筑 技艺、盆景技艺和剪纸等。“扬州工”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崇尚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崇尚精致美好生活的地 域文化;崇尚高雅品位的非遗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扬州工”文化内涵在地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 价值,在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乡情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巴一斯,沈新华,仓明

关键词:“扬州工”;工匠精神;地域文化;非遗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G 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3693(2018)02 -0012 -04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Yangzhou Craftsmanship”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225009, China)

BA Yi-si, SHEN Xin-hua, CANG Ming

Abstract: ^Yangzhou CraftsmanshipM refers to the skill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raftsmen in Yang- zhou, and i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w Epoch. “Yangzhou Craftsmanship” has a variety of skills, including jade carving, lacquer production, woodblock printing, three knives technology, refreshments-making skill, embroide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kill, bonsai technique and paper-cut and so on. uYangzhou CraftsmanshipM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such as advo­

advocating elegant life of regional culture ; advocating exalted cating carefulness, excellence of craftsmanship ;

interest and superb talent, elegant tast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New Epo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angzhou Craftsmanship” have important valu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on nostalgia education and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Key words: “Yangzhou Craftsmanship” ;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regional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 age; value

*总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最新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 述,全面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五千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

收稿日期:2018 -02-03

作者简介:巴一斯(1985—),女,扬州职业大学党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 (2017

SSJBFDY834);扬州职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sz2017210)

第2期巴一斯等:试论“扬州工”的文化内涵及价值13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中国 精神、涵养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 地方髙职院校应当充分挖掘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资源,汲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培养高职学生向上 向善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1 “扬州工”溯源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得益于得天独厚

的地理优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8个申报世界 遗产城市之一。自古以来,扬州经济繁荣、文人荟 萃、手工业兴盛。

“扬州工”是指扬州工匠技艺及其所包含的 文化内涵。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扬州工”,技 艺精湛卓越、作品精美细致、文化底蕴深厚。“扬 州工”技艺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饱含中华工匠精神的玉雕、漆器制作 和雕版印刷等。早在5000多年前,琢玉发源于扬 州。扬州手工匠人将琢玉技艺发展精进,创造出 阴线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清 代由扬州琢制的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被视为 中国玉器的象征。扬州漆器始于2000多年前的 战国时期,经过扬州工匠不断地钻研,发展到现代 的扬州漆器制作技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平 磨螺钿、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粉绘、雕填、磨 漆等十大类,成为中国传统漆器流派的重要代表 之一。雕版印刷术发端于1300年前的扬州,是运 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等材 料刷印,最后装订成册或书籍的一种技艺。扬州 的雕版印刷技艺开创了世界复印技术的先河,使 得信息传播方式取得了性突破,在人类文化 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另一类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三把刀制作技 艺、茶点制作技艺和刺绣等。扬州三把刀源于春 秋,兴于汉唐,盛于明清,以厨刀、剌头刀和修脚刀 为代表。扬州厨刀“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 宛转丝”;修脚刀有平刀(修刀、轻刀)、锛刀( 刀)、嵌趾刀(条刀)、铲刀(片刀)和刮刀五种[1]; 剃头刀的构型、材质、长度,与理发师对刀具的方 向、角度、力道、速度的严苛要求相契合,曾被乾隆 皇帝“御赐一品刀”。扬州茶点兴起于清代,具有 百年历史,富春独创的“魁龙珠”茶,取龙井之色、 珠兰之香、魁针之味,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点

心采用传统的面肥发酵技艺,以搓、包、卷、捏等手 法成形,包子皮薄馅大、状如荸荠鼓;千层油糕糖 油相间、菱形剔透;翡翠烧卖皮薄如纸、形似石榴 等等,曾荣获国家商业部金鼎奖。扬州刺绣最早 可追溯到汉代,是由扬州手工艺人以针为笔、以线 为墨,在织物上穿针引线制作而成的图案制品。 扬州心灵手巧的绣师们发明出了多种多样的刺绣 针法,有齐针、平套针、散套针、旋针、接针、滚针等 数十种,起针落针,疏密得当,针针相嵌,丝理和 顺。从唐宋到明清,扬州绣品一直是朝廷御用的 贡品。

还有一类是极具古典审美的园林营造技艺、 盆景技艺和剪纸等。扬州园林最早源自西汉,不 断发展兴盛,到清代达到顶峰。扬州工匠们通过

瓦作、木作和铺装等技艺,创造出复道回廊、叠石 假山、空窗借景、旱园水做等独具特色的园林,从 而赢得“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名。明代筑园大 师计成在扬州造园并撰写出《园冶》,是世界上第 一部造园学的专著,髙度概括了扬州造园的理论 和实践,至今仍被造园家们奉为经典。扬州盆景 出现于隋唐时期,扬派盆景技艺形成于明代,成熟 于清代,以棕丝精扎细剪的核心技艺发展形成 “ 一寸三弯”的独特剪扎技巧,使得扬派盆景成为 全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扬州剪纸在唐代已 作为报春习俗产生,剪纸艺人们经过不断地传承 和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出“圆如秋月、线如胡须、 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的技艺诀窍。清 代时,扬州的剪纸艺人被誉为“神剪”。[2]2 “扬州工”文化内涵

“扬州工”文化内涵丰富,“扬州工”是新时代 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并且蕴含了具有鲜活 生命力、亲和力的地域文化精华和传统民族特色 的非遗文化精髓。2.1 崇尚精工细作、求新求变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匠心、匠术和匠德三者合而为一。 “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是对职业的髙度认同, 有安于做一名工匠的意愿;“匠术”是工匠精神之 本,是基于技术、技能运用所追求的合理、科学的 技巧;“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是对职业的专注, 敬业而有为。[3]

“天下玉,扬州工”,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

14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第22卷

玉”奖牌就出自扬州玉雕工匠之手。扬州玉雕、 漆器制作和雕版印刷等技艺名扬天下,每一件精 致的扬州工艺作品,都源于每一位扬州工匠精湛 的手工技艺。扬州玉雕设计别出心裁、做工精巧 细致、造型玲珑剔透;漆器制作着色绚丽大气、造 型华贵高雅、格调清新脱俗;雕版印刷字体秀丽、 排布工整、用墨均匀、纸张洁白。“扬州工”技艺 具有技法多、技艺难、工序复杂、耗时长的特点。 当代漆器大师、扬州工匠张来喜先生的作品“笔 海”色彩明艳、雕刻精美、造型庄重典雅。张大师 手工制作经过四道工序:第一步做胚涂漆,涂漆一 道需要8到10小时,共涂漆500道,耗时250余 天,漆层厚度达2公分;第二步雕刻,采用胎点、竖 点等点的技法,并与线、面技法相结合,雕刻了满 工的山水和一线天,用时近1年;第三步晾干,需 要半年时间;最后打磨,花费半年多时间;共历时 3年才完成。

可以说,“扬州工”技艺是中国工匠技艺的代 表,“扬州工”精神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2.2 崇尚精致美好生活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区独特的文化,主要是指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形成的具有典型地方特征 的传统文化,它蕴含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 面,如民风民俗、节庆活动、饮食习惯、宗教信仰、 文化艺术等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 性。[4]

扬州的三把刀、茶点和刺绣等名扬天下,是扬 州人民衣食住行等地方生活各方面的反映,融人 了地方民情风俗习惯,是扬州饮食、美发、沐浴、服 饰等活态民俗文化的体现。扬州工匠应人民群众 基本生活需求而创造,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发展创新。扬州三把刀刀型各 不相同,用途细分各异,并衍生发展出淮扬菜系、 足艺行业和美发美容行业,提升了百姓大众的生 活质量,体现了扬州工匠心思细腻、考虑周到、技 艺精细的特点。扬州茶点以花、茶、点、菜相搭配, 色、香、味、形兼具,尤其点心品种多样,造型精巧, 味道丰富,被誉为“中华名小吃”。扬州刺绣开创 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 “水墨写意绣”,其画稿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 色彩雅致柔和,形成了扬州刺绣格调高雅、雅逸传 神的艺术风格,在中华绣坛独树一帜。[5]

“扬州工”技艺之美,展示了扬州人民生活艺 术之美,充盈着地域文化鲜活强大的生命力。 “扬州工”展现了扬州人民追求文明健康、和谐开 放的生活方式,恬静优雅、精致美好的生活理念和 富有艺术品位、文化内涵的生活品质。

2.3 崇尚高雅品位的非遗文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 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 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文化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所包含的人民群众 的生存生活状态、思想境界、精神追求、价值取向 等方面的优秀因素,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值得被了解、保护、继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精 髓。

极具人文特色和艺术魅力的扬州园林建筑技 艺、盆景技艺和剪纸等“扬州工”是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扬州工”技艺及其文化内涵是非遗文 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扬州传统园林建筑技艺经历 代相师和匠师们的千锤百炼、传承发展、融汇南 北、自成一格,如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园林,雄伟 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与成 就。扬州盆景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 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其风格“层次分明,严整平 稳”,将技术、艺术和文化融于一体,端庄大气、飘 逸清秀、古雅写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 境。扬州剪纸构图精巧雅致、线条清新流畅、形象 夸张简洁、技法追求变化,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 感”和艺术魅力。[6]

国家级非遗“扬州工”技艺与生俱来带有中 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习俗、文化精髓、文化情 怀,每一种表达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凝 结着人民的品格、智慧和审美,是民族历史变迁发 展的活化石。[7] “扬州工”展示了中华民族志趣髙 尚、才能高超、品位高雅的非遗文化特性。3 “扬州工”的价值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 下,中国发展进人了新时代,地方高职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面临新形势,“扬州工”技艺及其文化内涵 在地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2期巴一斯等:试论“扬州工”的文化内涵及价值15

3.1工匠精神教育

“扬州工”作为优秀的工匠精神资源,是地方 高职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的思想指引。髙职院校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为办学 目标,高职学生应是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 人。“扬州工”精神是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 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宝贵 财富。地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扬州工匠大师 设立大师工作室,让学生亲近和体验“扬州工”技 艺和“扬州工”精神;把“扬州工”精神教育作为新 时代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职业观 的有效载体;与扬州工艺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 立“扬州工”现代学徒制,培养具有“扬州工”精神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企业和经济社 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2乡情教育

“扬州工”作为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地方 高职学生产生地域亲近感和归属感的情感纽带。 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把“扬州工”编人乡土教材,通 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让学生感知和体 验扬州的“三把刀”、茶点和刺绣等精湛的“扬州 工”技艺,从而了解地方历史、风俗习惯、人文风 情、生活特点等,对扬州地域文化产生心理上的亲 近、思想上的依恋、情感上的热爱,真正意识到只 有本土的,才是民族的;不忘本来,才能更好面向 未来。培养地方高职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 化、以家乡为荣的自觉意识。3.3 民族精神教育

“扬州工”技艺及其文化内涵作为优秀的非 遗文化资源,是地方高职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的精神源泉。在当今西方流行文化的强势

冲击下,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把“扬州工”所包含的 非遗文化内涵加人到德育内容之中。扎根于地方 土壤的民族技艺,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更易于 与高职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汇。 通过让地方髙职学生接触扬州园林、盆景和剪纸 等“扬州工”技艺,使学生对非遗技艺所包含的历 史文化积淀、地方民俗特色、独特民族魅力等有更 具象化的认知,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创意无限,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 涵和深邃意义,深度理解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精 神和民族品格,进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 和丰富,不再一味地崇洋媚外,对民族文化产生强 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 优秀文化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参考文献:

[1] 储[J德发.扬州修脚刀的文化内涵及技艺传承研究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6(4) : 17 -20.

[2] 仲玉龙.扬州国粹[M].扬州:广陵书社,2015.[3] 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

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9 -12.[4] 侯林.地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探赜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2): 27

-28.

[5] 杨天

.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D].扬州:

扬州大学,2014.

[6]

曹永森.

扬州特色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 社,2006.

[7] 程莉.非遗教育在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1) :25 -26.

(责任编辑:李金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