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贷过快增长对不良贷款影响的研究

信贷过快增长对不良贷款影响的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1年第5期 货币 信贷过快增长对不良贷款影响的研究 储海燕 摘要: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危机、确保经济复苏,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信 贷。信贷扩张固然有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但信贷过快增长也可能会导致 不良贷款增加,影响金融稳定。基于信贷大幅增加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信贷扩张影响不良 贷款的几个途径,实证分析了信贷扩张与不良贷款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 提出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建议。 关键词:信贷扩张不良贷款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46(2011)05—0018—05 2008年以来,为促使经济早日回暖,各国纷 币等事件导致了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不 纷出台各种刺激性宏观,中国也不例外。在 断膨胀,这些泡沫在持续数年后破灭,引发了借 采取的各种刺激性宏观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款人违约,并进一步引发了金融危机。 当属4万亿投资和宽松货币,央行在危机来 资产价格膨胀固然是信贷扩张引发危机的 临时结束此前的加息周期,在2008年lO月两次 一个重要途径,但不可忽视的是,银行体系内的 宣布降息,并且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 大量不良贷款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资产 率;11月4目,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 价格膨胀的一个重要后果在于形成泡沫,一旦泡 再加以硬约束。新货币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 沫破裂,就会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并通过金融 动性,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背景下资金成本几 体系的传导性影响金融稳定。追本溯源,不良贷 乎可以忽略不计,银行具有做大贷款规模以保持 款是金融稳定的大敌,是银行倒闭、引发危机的 利润增长的冲动。在信贷过快增长的背景下,往 主要原因(聂庆平,2002)。 往容易引发不良贷款,需要我们关注信贷资金的 一系列文献研究了中国不良贷款的成因,其 质量,客观评价信贷增长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 中认为不良贷款与信贷扩张密切相关的有:聂庆 系,从而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平(2002)认为,不良贷款部分是由商业银行的经 一、已有的研究 营性行为引发的,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与激 早在2O世纪初,奥地利学派的代表米塞斯 励机制,银行地方分支机构不惜以牺牲银行信贷 就认为,银行的过度信用创造会造成资产价格膨 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过度追求贷款 胀,资产价格膨胀持续时间越长,好项目越来越 规模和存款规模,这就加大了经营风险;施华强 少,由此加剧了金融不平衡,信贷繁荣播下了危 和彭兴韵(2003)、施华强(2004)分别从软预算约 机的种子(Mises,1924)。 束视角分析了不良贷款成因,据此所得到的一个 Allen and Gale(2000)将东南亚金融危机与 推论在于,预算软约束导致了商业银行信贷扩 其他金融危机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金融危机 张,但信贷扩张也增加了不良资产。 三阶段论,认为金融自由化、央行放松信贷的货 从已有文献来看,一般认为信贷扩张导致的 18 货币 詹 襁 2011年第5期 资产价格泡沫是危机的主要成因,但危机往往伴 随着不良贷款的增加,需要我们从不良贷款增加 这一角度来考察信贷扩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一 部分文献注意到了这一研究视角的重要性,但对 于信贷扩张影响不良贷款的机理并没有很好地 深入研究,也没有阐述中国转轨经济中信贷扩张 影响不良贷款的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首 先明确信贷扩张影响不良贷款的几个路径,在此 基础上分析了信贷扩张导致不良贷款增加的可 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本轮信贷扩张影响不良贷款的几个路径 (一)融资平台 白2008年底以来,融资平台数目急剧 攀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全国共 有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投融资平 台为4907家,占比高达59.69%。地方债务为地方 筹措资金提供了便利,但地方债务的风险却 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投向增 加了贷款风险。地方投资的主要方向在于 “铁公基”,这些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长,投资回报 率低。在还款这一环节,只有少部分项目完全可 以依靠项目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大多数项 目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财政安排等作为还 款的第二支撑。 在地方财力普遍吃紧的背景下,大部分 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取决于土地价值,而土 地价值似乎并不乐观。在当前严厉的房地产市场 的基础上,全国供应住宅用地完成全年计划 的压力大增,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远不如以往。 土地市场给地方带来空前压力,很可能会造 成坏账损失。 (二)安慰函与干预 从种种迹象来看,在一些地方,商业银行信 贷过快增长的重要诱因在于地方出具了“安 慰函”。安慰函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担保,但 这种担保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某些政企分家不 彻底的地方,安慰函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除了安慰函,地方还会影响正在兴起的 中小银行和地方金融法人机构,与大型国有银行 形成鲜明对比,中小银行和地方金融法人机构的 产权性质和市场地位决定了其与地方错综 复杂的关系,也更容易受到地方的强力影 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银行的信贷资金更倾 向于流向项目,项目资金占比一直居高 不下。 从历史数据来看,国有银行股改之前,不良 贷款的成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 占30%,上要求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 业违约的约占30%。历史经验给了我们一个较好 的启示,虽然安慰函在某种意义上减轻了贷款风 险,但寄希望于安慰函来减少不良贷款能否成功 还有待考证,而干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 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 (三)贷款集中度的演变 在此次的信贷扩张过程当中,商业银行信贷 资金普遍流向铁路交通、技术改造、城市设施、环 境保护、电网改造、居民住房等,信贷的一个重要 特征在于“贷大、贷垄断”,信贷资金使用分布严 重不均。 “贷大、贷垄断”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除此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大企业和垄 断企业的关联经营。大企业和垄断企业往往和数 目繁多的各类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信贷持 续增长,可能会通过这样的关联经营加快某些行 业的产能过剩,在长期内可能会引起产能过剩产 业价跌量滞,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贷大、贷垄断”的另外一个弊端在于,少数 贷款对象成了商业银行的重点保护对象,如果这 些贷款对象经营出现了困难,为了不使前面的贷 款付诸东流,商业银行往往硬着头皮继续增加贷 款。在这样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实际上陷入了进 退维谷的困难,而保证任期内不出大问题的压力 可能会使商业银行管理层向这部分贷款对象妥 协。 (四)贷款标准的下降 信贷猛增的另一个背景在于,部分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机制尚待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风 险管理委员会性有待完善,这是部分商业银 行所存在的问题。 如果经济景气趋缓,原有的信贷供给关系可 能会被打破。处于“可贷可不贷”的一些企业可能 会得不到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其因信贷猛增而获 1 9 2011年第5期 货币 得的资金流可能会被打断,其经营可能会发生困 格风险等因素也会影响金融稳定,我们需要考虑 难,这就增加了不良贷款产生的概率。 另外一方面,信贷剧增之后在某个时点会出 现信贷放缓,商业银行面临信贷压力的同时某些 这些因素间的联系。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是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才真正建立起来 的,我们也无法得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信用 风险的相关数据①,我们无法在实证分析过程中 考虑这两个指标,因此我们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blk=a+lflc 书 3hl+fl4ck 卵 嵋日cre如  ̄gdp+lfsdl+fl ̄/2 企业难以得到信贷的支持。如此一来,某些企业 难以通过新增贷款进行技术革新,产品质量难以 提高,成本难以下降,致使不良贷款增加,而不良 贷款增加无疑又会进一步加剧信贷紧缩的形势。 (五)票据融资和“借新还旧” 在以上的式子中,blk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增长率,cr4代表银行业资产集中度②,U为一年期 名义贷款利率, 为人民币汇率(一百美元合人 民币),c 为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率,cpi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lOO),credit为各项 本轮信贷增长狂潮中,随着信贷的迅猛增 长,我国票据融资出现了大幅增长,这固然有其 合理的一面,但本身所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如果票据融资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内部,而是通 过“滚雪球”的方式来不断放大票据融资规模,很 可能会通过循环积累系统性风险。 本轮信贷增长狂潮的另外一个特征在于, “借新还旧”现象普遍显现。信贷增长使得某些企 业较容易拿到贷款,且其贷款利率要低于前期资 金所付出的费用,使得原来的不良贷款通过“借 人民币贷款增长率,gdp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 长率,dl表征1999年剥离不良贷款以及不良贷 款统计口径从“一逾两呆”变为“五级分类法”,d2 表征2004年二次剥离不良贷款,ot为常数项, ( 1,2,…,9)为回归系数。 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82— 2009年,数据来源如下: 新还旧”转化为正常贷款。但如果将来风险爆发, 银行业需要面对大批的贬值抵押品和错综复杂 的卷宗。 信贷增长中的票据融资和“借旧还新”带来 的问题还在于,银行通过这两个手段满足了信贷 增长的要求,但也带来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部 分中小银行不顾实力盲目扩张,存贷比急剧攀 升,可能会突破合理区域。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并 没有处于高位,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难保这 部分银行不会出现流动.陛风险,这是需要认真研 1.b/k的数据来源是比较匮乏的,可以通过不 良贷款占比和贷款余额来加以计算。我们结合李 麟和索彦峰(2009)、《中国金融年鉴》、银监会网 站得到1994—2009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占比; 结合张杰(1998)的相关数据,依据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占比来推断1987—1993年的不良贷款 占比;相关数据表明,国有银行性贷款比重 和不良贷款占比这两个指标在上个世纪80代有 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利用国有银行政 策性贷款比重来推断1979—1986年的不良贷款 占比。 究的一个课题。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2.cra代表银行业资产集中度,我们无法得到 1990年以前各银行机构数目,行业集中度与机构 不良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金融稳 数目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利用行业集中度来代表 定的状况。2003年IMF和WB共同发表了《FASP 机构数目,从宋土云(2OO8)我们得到1978—2005 分析工具》工作报告,利用压力测试法从利率风 年银行业资产集中度的相关数据,从银监局网站  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流动性 上可得到2006—2009年资产集中度的相关数据。3. :一年期名义贷款利率依据各年利率变动 风险、股价和房地产价格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方 面评估了28个成员国的金融风险,这给了我们 有益的启示。考虑到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除了 情况计算而来,是一年中不同利率的加权平均 数,权重为不同利率所实施的天数。 4. :汇率来源于各期《汇率手册》和中国人 民银行网站。 银行业集中度之外,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 险、商品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股价和房地产价 20 货币 5.ck、cpi: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率和居民 金 辍 2011年第5期 消费价格指数来源于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6.credit:我们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 行体系的不良贷款,这种不良影响大约在3—4年 内会体现出来,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如果当前信贷猛增 编》可以得到各省(市、区)1982—2004年人民币贷 款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间的相关 性,我们利用各省(市、区)本外币贷款的增长率 来推算2005—2009年的人民币贷款数据。 伴随着贷款标准的放松,那么会有相当一部分信 贷资金处于无款可收的状态,从而催生不良贷款 的飙升。 在银监会加强监管标准之后,2008年以来的 7.结合《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 信贷高峰出现了一个新的特征,猛增的信贷资金 统计年鉴》得到各年份实际gdp。 (二)计量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知,blk、Cl"4、ck、cpi、crdit、gdp 均为I(0)序列,而ll、hl均为I(1)序列,为了避免 出现伪回归问题,我们用平稳时间序列来进行回 归分析。从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最长的周 期大体上不会超过1O年,再考虑到信贷增长导 致不良贷款增加需要一段时间的时滞,我们从滞 后1阶到滞后l0阶来进行回归分析。基于逐步 回归法的原理,首先将所有的解释变量均纳入回 归分析,然后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模型的回归 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 值 表1计量分析结果 blk=O.01 lcpi+1.160credit(-3)-0.28ld2—1.177 方程1 (2.21) (2_38) (一3.59)(一2.41) adjP=O.650 F=15.219 .=2.21 1 blk=O.980ek+1.250credit(一4)一0.226d2—0.328 方程2 (2.13) (2.19)(-2.28)(-1.87) odjr ̄=O.636 F=I 1.046 n .=1.970 blk=--0.215d(11)-O.833ck+O.971credit(-10)+l3.137gdp— 方程3 n155dl_0.294d2一1.174 (一977)(-2.25)(3.93)(929)(-2.55)(一6.80)(一6.54) oajr ̄=O.943 F=45.401 D.W.=2.18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而来。 注:为节省篇幅起见,我们仅仅保留了信贷变量通过显著性 检验的回归结果,所有解释变量均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实证分析结果的解读 从回归结果来看,信贷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会 导致不良贷款增加,这些时间点分别是三年、四 年和十年。就相关系数而言,信贷增长导致不良 贷款增加可能性最大的当属滞后四期,其相关系 数达到了1.250。回归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 平上,信贷增长会导致信用风险,从而会增加银 有部分是由表内外业务的运作而来的,“借新还 旧”的现象也很普遍,融资平台所获取的资 金伴随信贷高峰而增长。虽然在目前来看不良贷 款率并没有增加,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信贷增 长往往伴随着信贷质量的下降,信贷标准也可能 有所下降,这部分信贷资金难保之后不会出现违 约风险,也不能确保不产生不良贷款猛增的问 题。 四、维护金融稳定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商业银行决策的自主程度 本轮信贷增长的重要背景在于地方所 出台的各类“安慰函”,这实际上相当于地方 的一种隐性担保,隐性担保和干预有助于企 业获得信贷支持,在支持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也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种种道德风 险。一旦企业没有随着经济复苏而发展,其还款 能力可能会被削弱,银行的信贷资金就有可能遭 受损失。为了避免道德风险,迫切需要增强商业 银行决策的自主程度,这些可以通过加大分 离步伐、优化产权结构、增强市场地位等措施来 达到。 (二)进一步清理融资平台 地方融资平台资本金普遍偏低,资产负 债率往往高达80%以上,地方背景贷款风险 上升。今年开始的解包还原等地方融资平台 清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基础数 据缺失、项目分类不清、土地计价方法有误等问 题,亟需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管理工作。未 来的努力方向在于,进一步落实融资平台的财务 数据核实工作,与些同时,调整融资平台公司的 治理结构,通过法规规范地方投融资行为, 健全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继续加强融资平台 风险管理,等等。在清理过程中,要坚决清理纯粹 21 2011年第5期 货币 用来借钱的空壳公司,允许偿还能力较强的融资 平台获得贷款支持,避免某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 “半吊子”工程。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适度调整存贷利 差水平 从世界各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存贷利率差目 前总体偏高,需要加以调整。就信贷增长而言,偏 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信贷资金在房地产泡沫破 灭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房地产价 格在某个不可预见的时期出现了下跌,这会使得 银行以房地产抵押而发送的贷款面临巨大风险, 并导致违约率上升。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对信贷 资金的不良影响,需要大力建立房地产金融市 场,增加房地产的资金来源,减轻房地产对银行 高的存贷差增强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动力,其 主要的盈利也来源于存贷差。为了信贷增长 的资金依赖;多渠道引导商业银行,避免过多信 贷资金流入房地产业,避免造成虚假繁荣;更为 重要的一点在于,增强地方财政的增长动力,逐 步消除“土地财政”。 一幅度,也为了保护存款人不至于遭受“负利率”的 不公待遇,需要逐步缩小存贷差。当前,商业银行 普遍实现了较为丰厚的盈利水平,这为缩小存贷 差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小 (五)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金产业分配 是增加农业贷款,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增 信贷规模,在发放信贷资金时更为审慎。在缩小 存贷差的过程中,对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不同行 业实施不同的调整步骤,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 浮空间,特定数额以上的存款可由银企双方议定 存款利率。 (四)杜绝房地产泡沫 强经济发展动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积极 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增加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投 入,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大科技 创新支持力度,促进技术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四是鼓励银行对生产性 服务业提供优惠利率,促进经济转型,增加第三 产业的厚度与深度。五是积极运用出口信贷等工 具,对外贸企业有保有压,促进外向型经济转型。 从美国、日本和东亚各国的历史来看,信贷 资金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是房地产泡沫急剧 注: ①如银行业各项贷款中的平均违约率。 ②如上文所言,我们以之来代表银行业新设分支机构,银行业新设分支机构越多,集中度越低。 参考文献: l1jAllen F,Gale D.Bubbles,Crises and policy[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5,(3):9-18. [23段军山.信贷扩张、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稳定[J].现代经济探讨,2008,(4). [3]江曙霞,罗杰,黄君慈.信贷集中与扩张、软预算约束竞争和银行系统性风险 [5]聂庆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银行改革的建议fJ1.经济科学,2002,(3). [6]唐双宁.关于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几个问题Ⅳ】.中国金融,2002,(6). 融研究,20o6,(4). [4]马勇,杨栋,陈雨露.信贷扩张、监管错配与金融危机:实证【J1.经济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 储海燕,女,供职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特约编审:曹清,责任编辑:黄秀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