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九壹网
能力培养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滨海县实验小学(224500)王明丽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扫除学生

的学习障碍,助力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更富活力、充满智慧。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思维;数学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77-02

“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是陶行知先生关于动手和动脑的经典论述,也是小学数学实践操作的科学理论依据。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此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科学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进而促使他们的数学能力获得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更好地发展观察、分析、思考、归纳等多方面的素养,从而使有效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一、动手操作,激发探索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动手实践的

学习氛围,创设适合的动手操作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让他们的数学学习饱含活力,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如,在苏教版教材一年级“比一比”教学中,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摆圆片、小棒等学具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同样多”以及“相差数”等概念,建构相应的学习认知。

教学之初,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数一数活动,先让

的道理。学生将圆柱体切开进行拼接后发现,圆柱体

的底面被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物体就越接近一个与其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学生借助已经了解并熟知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实现了对圆柱体积的推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发现和验证得出的结果,并且有效、灵活地借助已知的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同时,还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的知识模型,为下一步的合情推理建立基础。借助模型、动手操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培养合情推理能力、锻炼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

四、对比判断,触及本质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合情的推理并不一定是真理,还需要经过科学的对比判断,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验证,才能触及真理,收获本质。

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面对题目“如果用一条长12米的绳子去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园,每个边长都是整米数,怎样围才能保证长边靠墙的长方形菜园的面积最大呢?短边靠墙呢?”,学生猜想:“肯定是长度越长,长方形菜园的面积越大,宽是1米,长是10米的时候最大,最大面积是10平方米。短边靠墙也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得出的答案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不同的长、宽、面积后,学生发现,宽可以是1米、2米、3米,长则对应为10米、8米、6米,那么面积则分别是10平方米、16平方

米、18平方米。“原来长边靠墙的长方形菜园的最大

面积是18平方米,这个时候长是6米,宽是3米,并不是长度越长面积就越大。完全出乎意料!

长、短边靠墙这两种看似相似的题目,得出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有些时候学生的合情推理很可能出现错误,这时候对比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不断探索,最终才能触及本质、收获真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提升自身思维与能力的关键阶段,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幅提升,是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指导学生挖掘素材、联系生活经验与学习经历、加强动手操作、时刻保持谨慎态度,才能从根本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应对策略,全方面渗透推理思想。

[参

献]

[1]毛金兵.有效运用合情推理,发展学生推理能力[J].数学

教学通讯,2016(34).

[2]林晓峰.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育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

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

(责编罗艳)

77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0·6能力培养

学生数一数自己带来的小棒,或数出圆片的个数,或数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以及得出的数,将数与数数活动对应起来,让数的意义的建立更加牢固。

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第一阶段学生操作经验的利用,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新知的进展。利用课件展示操作活动:在第一行摆出8个正方形图片,并在它的下面一一对应摆出5个圆片。让学生仿照摆出相应的学具,并初步感知数量的不相等。同时,利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展现圆片与正方形图片所对应的个数,以给学生一种较为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得对学生数量多少的感知得以初步形成。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分析:“如果把正方形图片分成两部分,和圆片同样多的部分在哪儿?是几个?”问题能诱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操作与观察,学生会在思考分析中感悟到,与圆片同样的部分是5个,所以要把8个正方形图片分成5个和3个两部分,进而更好地理解“8比5大”“5比8小”等,让学生的“比一比”学习建构更为有效。

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把动手操作看成有效学习的重要拐杖,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在动手中变得充满趣味,让学习活动变得趣味盎然。

二、动手操作,扫除思维阻碍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确如此,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必定是让人记忆犹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扎实的表象积累,扫除思维阻碍,优化学习效能。

如,在苏教版教材五年级“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动手操作学习,让学生在相应的操作活动中,突破学习思维定式,让整个学习更加有效,更为灵动。回顾学生的小数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小数的初步认识起步于三年级,真正建构概念是四年级。其间,学生对小数基本意义的理解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而这一前概念的建立成了学生再度学习小数的障碍点,使得他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和深刻。在小数的计算中,学生还需要更好地解析一位小数是几个0.1,两位小数是几个0.01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学习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0·678和反思学习活动,帮助他们从源头上克服这些思维阻碍。“小数中的小数点能移动吗?怎样移动?其规律是什么?”只有当学生较为理性地解决好这类问题,他们的小数学习才会深入,他们的认知建构才是科学的。

为此,可指导学生做一个小圆点,让它成为一个可活动的小数点,引导学生尝试移动自己的小数点,让学生明白小数点是可以移动的。如果向右移动小数点,数就会变大了,比如把3.12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就会看到移动后的数变成了31.24时,也会获得类似的感悟。

,明显变大了。同理,当学生向左移动小数点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体验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感悟力,并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反思,理顺思维的脉络,实现学习障碍的有效突破,让整个学习活动变得事半功倍。

三、动手操作,助力主动探究

“实践出真知”,其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讲也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习,让他们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不同的操作中,更好地厘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感知规律,提炼规律,进而助推有效数学学习的落实。

如,在苏教教材六年级“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感知规律,感触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本质,从而轻松地获得知识,建构认知。先让学生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学具,然后估算它的体积。通过测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连接1立方厘米的单位模型,从而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体积计算方法的感悟,形成一个较为理性的结果。如引导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长方体,并算一算长方体的体积;再观察分析这些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联系先前的学习,引发学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它们的联系是什么?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动手操作当成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拐杖,以此来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观察、学习思考与学习创新等,进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本领,使得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责编

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