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子吟》看古诗里的场景描写
一、议题: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二、群文阅读材料:
《游子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教学目标:
1.想象《游子吟》诗中场景,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3.拓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四、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师: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所以我们知道有很多关于母亲、歌颂母爱的诗,而《游子吟》这首诗总是第一时间从我们的脑海里冒出来。那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人呢?它到底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游子吟》
(二)对比两首现代诗,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1.出示两首关于母亲的现代诗,并朗读:
《母亲的爱》 《梦中》——王心远
山,没有母亲的爱高, 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 海,没有母亲的爱深, 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 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
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 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 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 看着我的睡相,
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 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 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 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 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
2.比较体会:
师问:两首诗都是描写母爱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学生发表观点
师谈个人看法: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第二首诗更打动我,为什么呢?因为第二首诗描写的场景让我产生共鸣,因为我也是一名妈妈,作为妈妈都经历过第二首诗中所描绘的场景,真的是深有体会。睡梦中的小宝宝就是这样淘气,而作为妈妈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晚上会着凉会生病,所以没有一夜是睡得特别踏实的,只要小宝宝一有动静妈妈就会醒来察看给他盖好被子。看着宝宝熟睡的样子,妈妈的心都要被融化了似的,满满的幸福和知足。而第一首诗尽管有那么多抒情的句子,但读起来并不让人感动。从这两首诗的阅读经历中,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写诗、写文章的道理,就是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场景胜过好多抒情。
(三)从《游子吟》想象场景,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出示《游子吟》
通过比较两首现代诗,我们也就明白了《游子吟》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因为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场景,那么它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
学生想象说一说
老师再做讲解:妈妈给自己的孩子一针一线的缝补衣服的场景。在古时候,还没有老花镜,如果这个妈妈年纪有点大了看不太清楚,要把线穿到针眼里去都很困难,但是这个妈妈,眯缝着眼努力要缝得妥帖牢固。妈妈舍不得自己的儿子远行。对于古人来说啊,每一次分别都有可能是永别。中国的妈妈不像外国的妈妈,会把“我爱你”这样的话总挂在嘴边。他们要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把孩子的衣服缝得牢固一点,衣食住行照顾好。所以一个场景胜过很多抒情。
(四)结合现实场景,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1.生活中爱的场景:
师:《游子吟》这首诗虽然写了一个场景,但是我们现代人,看这首诗却不太容易被感动,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少有妈妈给孩子缝补衣服了。现在人表达爱的方式有了变化,那是怎样的变化呢?
你的妈妈现在是怎样爱你的呢?学生举例说一说
比如:妈妈照顾生病的我;妈妈陪我看书做作业;妈妈给我送雨伞而自己却被淋湿,妈妈给我做香甜可口的饭菜……
2.小朋友诗中爱的场景: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感人的场景,有两个小朋友还把这样的场景给妈妈写成了诗,我们
来听一听。
【第一首】 记得晚上突然开始吐,
妈妈累得眼皮往下垂, 可还睁着眼睛给我喝药,
那凌晨的时光——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个小朋友用“深夜,妈妈照顾生病的我”这个场景来表达了对妈妈的爱。 还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写的:
【第二首】 走下楼梯,把垃圾扔出去;
走进厨房,把早餐做好; 走进房间,吼——懒虫起床。
这位小朋友写的是一个一个我们经常感受到的真实的场景,写妈妈的忙碌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所以举了这么多例子,你们感受到了吗?——一个场景有的时候真的胜过很多抒情。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知道了一个场景胜过很多抒情,而且这个场景是要我们共同经历的真正感受到过的场景,你们也会写诗的。
3.总结:
师:所以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现代人看《游子吟》不太容易被感动,但是古人看了就会非常感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场景每一个儿子都看到过,都牢记在心,都印象深刻。再也没有比这个场景更能表达母爱的了,因为中国古代家庭分工很明确,男耕女织,对于母亲最让人熟悉的场景就是纺纱织布、缝补衣服,所以这个场景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五)从《游子吟》中的隐含场景,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师:《游子吟》中前两句的场景我们想象到了,那最后两句是场景吗? 再读《游子吟》这首诗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孟郊用了一个比喻,儿女就像是区区小草,而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恩情,如同儿女也没有能力报答全部的母爱。这是抒情。孟郊其实在这首诗里,很想通过场景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为什么这个场景没有写到底,最后写了两句抒情呢?会不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抒情里面其实也隐含着场景呢?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确实是隐含着场景。古代的游子要远行,远行前会在北堂种上萱草,北堂就是妈妈住的房间。用这种方式希望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所以萱草
是我们中国母爱的一种象征,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所以这个抒情里面其实也隐藏着一种场景。所以这两句诗又一次告诉我们,有时候好的场景胜过很多抒情。
(六)结合孟郊生平,体会“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1.师:那诗人孟郊是经历了什么,写出这首诗的呢? 师介绍孟郊生平
孟郊: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孟郊的人生可以说是悲惨的,而且孟郊常年在外,仕途坎坷,46岁才中进士,一把年纪了,不能好好的奉养母亲,心里愧疚焦虑。孟郊在外漂泊多年,郁郁不得志,而母亲又不在身边。终于在50岁那年,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头谋得了县尉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终于有了微薄的俸禄,于是他急切地要把老母亲接过来,让老母亲和做了一辈子游子的儿子住在一起。那一年春天,载着母亲的小船越来越近,这时候孟郊想起了以往母亲爱自己的那一幕幕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想起了曾经离开的时候,在母亲住的北堂种上萱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着想着一时热泪奔涌写下了这首诗。所以一个场景,有时胜过好多抒情。这样的诗当我们了解了诗人,想象到了场景,再读起来就懂了,就会很让人感动。
2.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一读《游子吟》这首诗。 (七)拓展感受“一个场景胜过十句抒情”。 我们的课本里面通过场景来抒情的诗还有没有呢?
举一个例子,就是非常有名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学生思考
师再做解释: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几岁,用现在的话说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所以李白要抒发的是对孟浩然的欣赏、爱慕以及依依不舍。但李白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一个送别的场景,当时是长春三月,长江是交通要道,江上应该是帆影点点,但是他却写“孤帆远影碧空尽”,为什么是“孤帆”呢?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这个场景真的是很动人的,想象一下,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孟浩然坐的船远去。李白一直站在那里,他的目光投向天际线,直到孤帆慢慢消失,最后看到长江流向天边。我们仿佛能看到李白像个雕塑一样,站在那里,这个场景足够感动,依依不舍全在里边,还需要抒什么情呢?所以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场景胜过许多抒情。
(八)感情诵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在诵读中再去想象古诗中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体会那份真情吧。 师: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远游的儿子缝制身上的衣衫 生齐诵《游子吟》
师:望着一叶孤帆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依依不舍填满心头 生齐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九)读写结合。
小练笔:写一首诗或一段话。必须要有能够表达真情的场景描写。可以体现母爱,也可以体现父爱,还可以体现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