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宣传资料
一、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1.到目前为止,血液不能人工合成,也无其它替代品。临床患者的急救、治疗等血
液来源只能由健康公民献血提供;
2.个体有偿供血者由于多次频繁献血,血液质量下降,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同时为
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3.实行无偿献血,是保障临床用血需要,保证输血安全的根本途径;
4.实行无偿献血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济行为,是无私奉献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
二、无偿献血应遵守哪些规定
1、要如实填写献血登记表,不谎报、不隐瞒继往病史。
2、一次献血一般为200毫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3、献血查体合格后,要按规定时间参加献血,以免影响医院用血计划。
三、哪些人可以参加献血
1、年龄:18-55周岁。
2、体重:男≥50公斤;女≥45公斤。
3、经体检,身体健康。
四、有下列情况请延期参加献血
1、妇女经期前后三天,妊娠期、流产未满六个月
2、感冒、急性肠胃炎病愈未满一周
3、近五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者
4、半月内拔牙或小手术者
5、较大手术后未满半年者
6、分娩及哺乳期未满一年者。
五、有下列情况请不要参加献血:
1、有吸食毒品、同性恋、多个性伙伴的经历;
2、患艾滋病及感染艾滋病病毒;
3、曾患梅毒、淋病或其它性传染病;
4、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
六、无偿献血的意义
1、通过无偿献血,预防遏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确保公民用血安全,还会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2、无偿献血就意味着帮助了需要血液的病人。
3、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4、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青岛一位专家曾对127名多次献血者、87例高血压者、60例缺血性中风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献血者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芬兰一研究小组对278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献过血的人5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少86%;另一组研究,对献血l-2次的1532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仅一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 0.043%,同期未献血的2306人中,有226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9.8%,明显高于献血组;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 1/2。
5、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体内铁元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性贫血及行动迟缓,过高则适得其反。《国际癌症》曾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该文还提到,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未发现女性的铁含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
6、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要素。
7、可延年益寿
国外也曾有学者对66岁以上的332人(献血者)与同年龄、性别的399人(未献血者)作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均 67.5岁;
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的40%;
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60%。
献血能净化人的心灵;
无偿献血者用自己的献血延续、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使心灵得到慰藉,使人生更加充实。
七、无偿献血者享有的权利
1、无常献血累计达1000毫升以上者,本人终身免交临床用血费用;
2、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享受献血量五倍的免费用血,五年后等量免费用血。
3、献血者家庭成员(指父母、子女和配偶)五年内可享受献血量两倍免费用血。
4、献血者和其家庭成员免交临床用血互助金。
八、无偿献血十大误区
1、献血要大补会发胖
2、男人献血影响生育
3、经常献血会“上瘾
4、空腹献血可以减肥
5、献血容易晕倒贫血
6、献血会“血压异常”
7、单采血小板易污染
8、献血会降低免疫力
9、献血后会“虚亏”
10、献血会传染疾病
九、无偿献血忌
一忌疲倦和熬夜后献血;
二忌空腹或低血糖时献血;
三忌精神处于极度紧张壮态时献血;
四忌被动或带逆反情绪献血;
五忌食高脂肪食物及过饱后献血;
六忌献血前后饮酒;
七忌不按规定短期内频繁献血;
八忌不执行标准超量献血;
九忌身体不适时及服药期间献血;
十忌献血后剧烈运动或盲目进补。
无偿献血知识培训
什么是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
在我国自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自此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
献血意义?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终身的荣誉,无偿献血者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公民献血给予经济上的补偿,会使崇高奉献的光彩行为蒙上商品交易的阴影。近半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一直向世界各国呼吁“医疗用血采用无偿献血”的原则。
意义
病人: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严重烧伤、各种血液病以及实行外科手术的伤员,需要靠输血来补充和救治。由于目前血液还不能用人工制造或是其它的物质所代替,只有靠广大健康的、适龄的公民献血来获取。所以,无偿献血就意味着帮助了需要血液的病人。
献血者:科学研究表明献血有益身体健康。
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青岛一位专家曾对127名多次献血者、87例高血压者、60例缺血性中风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献血者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芬兰一研究小组对278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献过血的人5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少86%;另一组研究,对献血l-2次的1532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仅一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 0.043%,同期未献血的2306人中,有226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9.8%,明显高于献血组;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 1/2。
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体内铁元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性贫血及行动迟缓,过高则适得其反。《国际癌症》曾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该文还提到,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未发现女性的铁含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
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要素。
可延年益寿
国外也曾有学者对66岁以上的332人(献血者)与同年龄、性别的399人(未献血者)作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均 67.5岁;
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的40%;
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60%。
献血能净化人的心灵;
无偿献血者用自己的献血延续、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使心灵得到慰藉,使人生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