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I MANAGEMENT 创新型校园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文/韩晓东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 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 文化。 2.构建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师生共同价值 观,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育人功能。要建设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有与教育 目标相适应的特色文化内涵,只有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 园文化,才能形成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内涵。 一、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内涵 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创新活动的途径和方 法,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创新就是寻找校企 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最终要形成彰显职业性、突出实践 性、强调技能性、富含创新性、体现地方性的特色文化内 涵,以此来建设特色中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内涵品 质。 中职学校社会认可度普遍较差,只有注重特色内涵 建设,才能改变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认可度与美誉 度。近年来,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等 职业教育发展的,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前所 未有,一流的实训实习装备、一流的师资队伍俨然成为中 职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的 办学质量和文化缺失却令人担忧。可见,如何有效地将企 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校园 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构建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 体,是校园文化体系中最为具体、直接,能看得见、摸得 着的文化形态。中职学校在保持原有物质文化的基础上, 要创新思路,将企业色彩融入其中,体现中职学校的办学 目标。 (1)环境建设要凸显职业氛围。对校园进行严格的 “职业化”规划,明确教学区、培训区、实训区、生活区 和运动区。尤其要重视教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 分专业建设与之学习环境相适应的专业环境,使之成为职 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促使学生养成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2)走廊文化要展现职业风采。结合学校办学宗旨和 办学理念,在走廊过道处设置体现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 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 内容的名人语录和牌匾;在校园宣传栏开设教师明星榜、 学生明星榜、企业明星榜等内容,大力展示优秀教师、学 生、企业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努力践 行让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都有育人功能,使环境教育的 感染力量无处不在、无微不至,从而形成浓厚的职业场所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 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育,促使学生具有正确的 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把企业化意识贯穿在教育教学当 中,促使学校改革核心理念,形成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培 养机 0。 3.构建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制度文化 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化的行为规范,围 绕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来建 立健全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各项 制度。同时,为了确保安全、规范,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 张贴在实训车间,做到用企业制度规范行为,用企业行为 提高实践能力,并要在完善、系统的制度下,形成浓郁的 企业制度文化,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行。 三、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级技工学 校,有着服务小微企业、承担地方职业能力培训、稳定社 会安全等多重职责,也就需要建设更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根据技校生的特点以及生源的结构和素质,学校以“j 改”创业创新活动和7s管理搭建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平 台,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目前,创新实践活动已成为师生 专业和技能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已成为学校抓内涵、 促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级技工学校的新源泉。 1.以“三改”创业创新为契机,创设创新型校企文化 氛围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人才的引进机制逐步从“学历 为先”转型为“能力为本”,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求之 若渴,而这些正是中职教育的优势所在。通过改变思路、 更新理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模式转型,大胆尝试“三 改”创业创新活动,与企业进行交互式合作,解决企业生 产过程中的难题,为小微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建立更 有实效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校、生、 企”三赢的良好局面。创业创新具体指改良工具、改造工 序、改进工艺等科技、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旨在通过此 “三改”促进学校专业能力提升,提升学生对接企业的素 养,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引进7s管理,构建创新型校企“融合”文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的办 学方针。这种特殊的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必须汲取先进管理 理念,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制度体系研究,确保制度科 ;20 012 7 I圄 l● _ EMPLOYMENTI就业 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 文/蔡年辉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8-2010年西南林业大学男女硕 作出让步或牺牲,也就是说女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硕 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别进行分析,了解性别对就业的影 响。结果表明,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总体影响不明显, 但在就业地点选择和自主创业方面男女研究生有较大差 距。 士研究生学历高于本科生,具有年龄大、思想比较成熟、 社会经历丰富、自主性强等特点,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问题 也与本科生可能不一样。由于目前处在就业比较严峻的时 期,在巨大就业压力下,男女承受能力、思维方式不同,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去向性别 对职业的选择也会不同。有关于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去 向的影响的报道不多,本文分别对笔者学校2008—20l0届男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进一步扩招,研究生一直以来拥 有的就业优势,正逐渐失去,其就业的“优越性”和“稀 性和女性研究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不同性别之 缺性”正被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所代替。2004年之 前,我国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之后几年持续 下滑。北京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高校硕 间就业去向的差异,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就业指 导提供理论依据。 1.数据来源与分析 对2008—2010届硕士毕业生中已就业研究生就业去向 士毕业生就业率已下降为66.66%,仅比本科生高1个百分 点。从相关报道看,研究生就业门槛的一降再降,收入预 期的不断调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研究生的就业 状况不容乐观。同时,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显形的性别歧视,即女生一次 别歧视,即女生获取工作机会时在岗位、薪酬待遇等方面 学。针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引进“7s” 管理,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贯穿到学校 情况(截止日期为每年12月31日)进行统计,分析就业地 点、考博情况、自主创业和就业类型等。 2.结果 (1)就业地点。对2008—2010届已就业研究生就业地点 性就业率低于男生或女生就业数少于男生;二是潜在的性 进行分析,分性别统计回生源地就业的人数。 生源地就业是指学生的生源地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 顺利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是创新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针对在校学生的 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服务中。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督查 特点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力度,实现学生管理与现代企业对接,提高学生适应职场 的能力目标。在“7s”管理模式的制约下,学生的行为习 培训能更加突出职业化的特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知 识、技能。学校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内容,建 惯得到了纠正和改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既缩短了学 立从简单到复杂、从普通到高级的“能力阶梯”体系,根 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差距,也突出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 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和 性”原则。 教学内容。 3.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引领特色课程文化 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学校逐渐形成“企业需 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企 业的难题就是我们研究和破解的对象”的课程改革模式。 根据市场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内 容,深入探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机制,逐步 形成了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文化。 一4.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奠定校园文化主旋律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主要途径之一, 必须与企业共存、共生、学校才有生命力,企业才有竞争 力。通过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学校想企业所需、供企业 所求,助力本地区小微企业实现利润和人才双收,真正与 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合作道路,开创校企合作共赢的 局面。 是创新教学模式。推行“做中学”和“走出去, 构建创新型校企文化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中 职教育特色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和职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激发 学习热情、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实 施,为学生职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学生自信 踏入社会,工作着、生活着、幸福着、快乐着 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训环节教学,让 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分阶段参加校内实习实训,安 排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 学生在“做中学”;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 践,参与产品研发,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对接,把 企业管理的理念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按照企业的 需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级技工学校) 囫 I O2C01CU2P 0ATIO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