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案基本材料 H 年龄10岁 性别:男 二、问题行为概述:
1、二年级下学期,H转入本校的时候,即表现为好奇心强,课堂听讲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虽然教师经常提醒,但转变不大。
2、二年级的时候,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边玩边做,而且经常做错题或漏做题,且字迹潦草。(其实,如果认真写,他写字的水平不错。) 3、上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很差,所以该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内、课外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且好动。 三、分析诊断
1、H智力正常,生性好动、贪玩,由于基础差,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做事时不专一,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自控能力较差。
3、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爷爷、奶奶过于溺爱他,而父母期望值较高,但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H的经上几方面主要问题是做事时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良的习惯未能及时纠正,家庭教育方式没有科学性,导致H 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近而造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四、辅导过程
1、情感沟通,树立自信心
教师以真诚的态度与H 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他充分的信任,(特别是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从而建立起了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对他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帮助他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初步认清远大的理想是靠学习来付诸实现的,而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经过多次的谈话,并用古今中外成者的事例鼓励他,树立较强的自信心,H终于敢于在师生面前在声说:“我能行!” 2、教师协作 同学帮助
为了不断督促H进步,我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协作,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多提问(根据其能力,设计相应问题),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教育同学间要团结互助。不歧视H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如:在派座时,把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派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两个多月的时间,H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学习兴趣也比较浓,与同学的关系也明显融洽了。心情比以前愉快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3、家校结合,共同督促
通过多次家访,建议其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对孩子要多关心,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外界事物的干扰,并坚持注意力方面的训练,让其保质保量完成,与教师积极联系,反映情况,通过多次家访,互相熟知他的具体情况,从而共同督促孩子进步。 六、问题行为的改变情形
1、辅导两个月后,H的注意力有明显的进步,自控能力有所增强。
2、一个学期后,H学习主动性增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字迹也工整多了,单元测试成绩有了稳步的提高。尤其在写作方面,有很大提高,(二篇日记在校报上发表) 七、小结和建议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的过程中,要本着真诚性原则,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要坚持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本着实效性原则共同督促,与课任教师要协作,教育同学之间要团结,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体关系和氛围,这样的教育、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