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理科教育 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初探 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初探 魏玉梅 豆永杰 (1.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2.兰州大学组织部,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 文章简要分析了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创新性研究生 科研团队建设中要加强目标任务管理、凝聚力管理、创新方法与过程管理、道德管理、文化管 理,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基本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乔恩.R.卡增认为,团队是由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有着共同奋斗目标而 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因此,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以互补技能进 行有效交流和合作构成了团队的本质特征,而促进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则成为团队管理的 基本内涵。 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以学术带头人为团队带头人,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成员,立 足于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队伍,其主要任务是知识创 新,其骨干研究成员是根据一定的科研任务,由来自于不同领域的高层次知识分子组成的团队。 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是指以创新实验小组、课题研究组等为代表的研究生科研型群 体组织,具有自发性和组织性等特点,是一种流动性组织。其组建是指研究生导师以课题为中 心,根据课题目标将具备课题研究相关知识并具有知识互补性的以在校研究生为主的科研人员组 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其主要组建机制为“课题制”,即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 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 一种科研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允许跨学科、跨专业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团队,团队以课题为中 心、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各项科研活动。 二、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同的目标任务不明确 创新科研团队的成员能够走到一起,理应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他们的研究领域和 兴趣、发展的方向都应该有很好的相关性和相融性。团队既能发挥一种功能,又承担一种角色。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团队在价值观和某些原则上达不成共识,确立不了共同的目标,功能和角 色不能充分发挥,团队表现不出最佳的状态。 (二)科研团队凝聚力不强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09—01—1O 魏玉梅(1975一)女,昌吉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一69— 高等理科教育 一2009年第6期(总第88期) 方面,一些高校学生对导师所带领的课题不感兴趣,但是迫于思想压力而委曲求全,在一 定程度上打消了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导师将所带研究生当作私人 财产和廉价劳动力。长此以往,有些研究生消极怠工,敷衍了事,不认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最 终影响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另外,很多导师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跑课题、拉项目 上,“教授走穴”、参加行政会议和学术论坛等。加之教学或者科研压力大,导师不能全身心投 入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 (三)仓4新方法和能力缺乏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生教育基本归纳为三年制和两年制两种模式。科研时间 短,任务重,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设计或迫于学校规定在研究生期间必须要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 的压力而抄袭他人著作,造成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反映创新困难,无法突破已成 形的理论。当然这其中也与有的高校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密切关系。同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 学生不注重对论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已有的科研成果无法传递和累积下来。很多研究生对创新 内涵乃至方法缺乏合理定位。 (四)有违反科研道德行为 主要表现有:捏造、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资料;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在 提供答辩的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成果中,不加注明使用他人的成果,或将他人的观点、思想改 头换面后据为己有,或直接袭用他人的成果构架与文字;在填写有关个人学术情况时,未如实报 告学术经历、学术成果,或提供伪造的导师或专家签名、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未经指导老师或任课老师许可,擅自将老师的讲义或课堂记录或属于集体的实验结果署名发表; 故意藏匿、隐瞒重要科研成果和科学发现;未参加实际研究,在别人发表的成果上署名;未经他 人同意,签署他人姓名;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基金项目;将应保密的学术内容对外泄露 或公开宣布。 三、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目标任务管理 一是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服务平台。结合“211 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教育部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 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是以研究生为主体、以科研创新为目标、 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群体,并以研 究生自主组建和研究生院引导发展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二是以 创新为灵魂,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与综合素质。以“整合构建、支持 服务、考核评估、激励引导”为原则,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团队,以提高研究生创新 能力为核心,重点培育~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在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21 1工程”重点学科群建设以及创新实践 基地为依托,整合多方面资源,引导和组织研究生开展跨学科合作,实行资源共享,进一步改革 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平台,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 (二)加强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凝聚力管理 团队凝聚力是科研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科研团队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基础。纵观我国国 内科研团队,有的只是为了获得较大的项目而临时联合几个人或一些单位构成“拼盘”式的 “机械组合”团队,缺乏团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凝聚力建设,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成 果。 建设良好的科研团队,一是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强化共同愿景建设,在心理上相互认 知、行为上相互作用、利益上相互联系、前途上相互依存。培育学术氛围,建立沟通机制。二是 ~70— 高等理科教育 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初探 发挥导师的带领、引导、示范作用。导师应该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的方式来获得学术成就和学 术权威,形成科研团队中核心的学术吸引力、前沿观测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导师应不为名利所 累,从生活和学习上多关注研究生的发展,对研究生进行鼓舞和熏陶。三是加强团队外部沟通。 通过课程研讨、专业介绍、学术沙龙、座谈会、知名专家教授报告等多种途径,开拓研究生的视 野,增强科研团队凝聚力。 (三)加强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创新方法和过程管理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是在导师指导下,在研究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 过研究新课题、解决新问题,进行再创造,提高自我创造力并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科研 探索和创新过程。l-3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主要是高校为了开发科研项目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而组 建,由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愿为共同的科研目标努力并负责协作的科研人员所组 成。他们代表一股新生的力量,敢于突破和挑战,敢于破解难题。而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也 是相关领域内的佼佼者,他们不拘于企业中的“式管理”,而以“民主式管理”取而代之。 导师作为直接管理者集纳广大研究生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并允许学生提出相悖的结论,这 在某种程度上为研究生科研团队提供了创新的广阔空间。正是因为“民主式管理”和团队成员 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四)加强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道德管理 科研道德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品德、科研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科研责任的总称。科 研工作中要营造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 学术氛围。科研工作要积极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真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民主,力戒沽名 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坚持严谨、科学、自律的治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 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虚报科研成果的浮夸作风和欺骗行为,不断提高风险意识、 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进行学术研究,应全面了解相关学术领域已有的成果和研究进展,若涉及 到他人成果,要充分尊重其知识产权。加强科研道德管理制度建设,保证团队队员在准则范围内 进行科研活动。不断强化团队成员的角色意识和纪律意识,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 任,相互合作以实现队员之间的知识性互补和团结进取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文化建设 创新性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团队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团队成员创造力的产生,需 要民主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能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 学术交锋和头脑风暴。创新性科研团队需要德高望重、甘于奉献的学术带头人,以其优秀的学术 品质、卓越的组织能力、民主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增强团队的凝聚 力。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应赋予学术带头人更多的人事、资源自主支配权。在团队内部成员之 间,要加强沟通,增进彼此了解,使成员更明确团队的整体目标;加强团队成员的绩效考核制 度,根据成员承担科研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产出科研成果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物质分配,以激 励成员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切实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机制创新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各有关部门和 高校要站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加强研究生教育,保障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 量,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洪根,薛静.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管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8):26—27 [2][3]席海峰,李方伟.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管理[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6):17. 一7l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