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2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低渗透薄层碳酸盐岩气藏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 刘海锋 薛云龙 张保国 何鎏 夏勇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 摘要靖边气田下古生界马五 + 气藏具有典型的低渗、低孔特征,主力储层马五 。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 强,且小幅度构造变化快。水平井地质导向面临小层判识难、地层倾角预测难、气层追踪难、控制轨迹难等“四难” 问题。综合运用现场录井、钻井资料,根据目的层上下部地层接触关系,确定了5处靶点调整时机,4种入靶地层对 比方法,3种水平段轨迹控制方法,保证了薄储层水平井精确入靶,提高了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图4表1参4 关键词 水平井地质导向 轨迹控制靖边气田 薄层 水平井技术是开发低渗透油气藏最有效的方法 之一[1 ],可以有效增大生产井段与生产层位的泄流 面积,降低生产压差,提高单井产能和油气采收率。 靖边气田下古生界马五 气藏为典型的低渗、低孔气 藏,为提高气井单井产量和气田采收率,自2006年起 开始水平井钻探开发。由于该区主力储层马五 。厚 度薄、非均质性强,小幅度构造变化快,水平井现场地 质导向遇到马五 各小层判识难、地层倾角预测难、 ~3 m之间,渗透率分布在0.O4~10 mD之间,孔隙 度分布在2.0 ~6.0 之间,储层非均质性强,具体 表现为含气层横向不连续,细小含泥隔夹层发育,气 层追踪难度大;③马五 段岩性主要为白云岩、泥质 白云岩、泥岩、凝灰岩等,各小层岩性相近,其划分依 据主要是泥岩隔夹层分布,水平井因自身的井身结构 和钻井方式,小层判识困难,容易导致误判;④小幅度 构造变化大,局部隆起变化幅度在10~4O m/kin[4], 地层倾角预测不准,导致水平井出层。 另一方面,目前现场应用的MWD地质导向仪 器随钻测斜与随钻伽玛数据距离钻头位置约12 m 左右,井底数据存在盲区,也增加了薄层水平井地质 导向难度。 气层追踪难、控制轨迹难等“四难”问题,完钻1口水 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不足20 ,水平井产能仅为邻 近直井的1~2倍。 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保证水平井精确入靶薄 储层,并提高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是靖边气田水 平井开发的关键问题。 2水平井地质导向方法 水平井地质导向难点分析 根据水平井目的层上、下部储层沉积接触关系 靖边气田马五 气藏属古地貌一岩性复合圈闭的 (图1),充分利用现场录井、钻井资料,确定了5处靶 点调整时机、4种入靶地层对比方法、3种水平段轨迹 控制方法。 2.1入靶标志层选择与靶点调整 低渗透气藏,沉积相为滨浅海蒸发潮坪沉积,储层横 向分布稳定,主力储层马五 。优势明显,单独对马 五 。进行水平井开发就能取得较好效果。 但由于其特殊的储层情况,导致水平井开发存在 “四难”:①马五 。小层厚度薄(仅3~5 m)Is],由于地 表条件以黄土塬为主,地震储层预测精度不够,仅对 地质导向起辅助作用,水平井人靶预测难;且工程钻 头摆动幅度在±1 m,水平井极易出层,导致现场轨 由于地下目标体的隐蔽性与小幅度构造变化的 复杂性,水平井地质设计不能一次性准确预测靶点, 但可以选取合适标志层,根据实钻标志层海拔值,对 初始水平井靶点进行调整。根据储层沉积特征与岩 性变化特点,确定山 。顶煤、太原组顶部灰岩、本溪 迹控制难度大;②主力储层马五 。气层厚度分布在1 作者简介组顶部煤层、奥陶系顶部铝土岩、马家沟组内部小层 刘海锋,男,1979年出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气田地质研究、水平井开发等方面工作。地址:(710018)陕西西安未央区长庆兴隆园 J、区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开发一室。电话:(029)86594832。E-mail:liuhaK_cq@petrochina.com.an ・ 77 ・ 第36卷第2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立了4种水平井现场地层对比方法,确保水平井准确 人靶。 表1 不同钻进方式不同岩性的钻时差别 (1)厚度对比法 地层在一定环境下,其厚度具有一定的变换规 律。靖边气田地层为滨海潮坪沉积,地层稳定,为厚 度对比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靖边气田小幅度构造的 存在,若水平井钻进方向为构造下倾,利用工程测量 仪器提供的井斜数据计算的水平井造斜段地层厚度 值往往大于邻井数据(图2),其增量为BIA2×tga— A1A2(式中:a一地层倾角;B1A2一水平位移; A1A2一视厚度增量);反之,若钻进方向为构造上 倾,其值往往小于导眼井或邻井数据。因此首先需利 用MWD随钻测量工具进行垂深校正,再与邻井对 比山 。煤顶、太原组顶界、本溪组煤顶等地层界面, 预测地层倾角,将目的层上覆地层视厚度校正成实际 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层厚度对比,进而预测 靶点位置。 井XX 图2水平井造斜段钻穿地层示意图 (2)岩性对比法 该方法工作原理是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利用邻 井的各小层岩性和沉积相特征,在实际岩屑观察、准 确定性的基础上,与斜井段进行地层对比,判识钻遇 层位,估测靶点位置。 (3)钻时对比法 不同岩性内钻进所需钻时各有不同,可以利用该 相关性来间接预测地层。相同钻进方式下,泥岩比砂 岩所需钻时要大,主力气层马五 。钻速相对较快;但 不同钻进方式对于同一种岩性也有较大差异,螺杆钻 进(不开转盘,主要用于定向)和复合钻进(即用螺杆 +转盘转动)相比,复合钻进方式的钻时较快。钻时 同时也受钻压、钻速的影响,资料采用应慎重。 钻时与钻遇地层岩性有直接关系,因此可与邻 井进行钻时对比来卡准地层,判断地层归属与钻头 位置。 (4)随钻测井对比法 现场随钻测井是最能直接反应地层变化的数据 信息。可通过分析随钻自然伽马与邻井电测自然伽 马变化趋势核实地层。由于测量仪器距离钻头12 121 左右,数据明显滞后,现场导向人员必须综合各种信 息,预测前12 m的轨迹情况。 实际水平井地质导向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上述4 种地层对比方法,注重斜井段钻进过程中的轨迹控制 和靶点调整。 2.3水平井入靶判断 目的层岩性一般为纯白云岩或灰岩,其顶部泥质 含量较高,水平井进入目的层后,一般钻时由20~60 min/m降至2o~10 min/m,降幅达到50 以上,随 钻伽玛由7O~200 API降至40 API以下,降幅达到 80 左右,气测一般由0.2 升至1.0 ,升幅达到 5~2O倍左右。由于储层较薄,水平井人靶后容易脱 靶,因此,人靶后建议井斜控制在86。。 2.4水平段轨迹控制 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利用现场的各种信息综合分 析,建立了3种水平段轨迹控制方法。 (1)水平井轨迹垂深控制 根据邻井、斜井段等实钻情况,预先判断水平段 的地层倾角的变化情况,重新计算水平段各个靶点海 拔和目的层的顶、底位置,实钻中,保证水平井轨迹在 水平井段顶、底控制线之间钻进。JPxx-14井实钻轨 迹基本在马五 。预测顶底线之间钻进(图3)。 (2)岩性边界警戒线控制 钻头钻至目的层顶、底界泥岩时,钻时会首先出 现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其次是泥浆循环一段时间后 岩屑由纯云岩变为泥质云岩,同时气测降低,随钻伽 马值在滞后12 m左右后明显增大;现场技术人员需 综合分析确定钻头位于目的层的顶部还是底部。比 如JPxx-14钻至B点,现场判断该处钻头进入马五 。 底部泥质云岩,同时地层倾角由陡变缓,通过井斜调 整,使钻头位置顺利回归目的层。 根据岩性边界控制方法确定钻遇地层边界时,可 根据钻遇的地层顶、底界面预测地层倾角,主要有4 种地层倾角计算模式(图4)。根据计算的地层倾角, 可在目的层顶、底预测2条控制线,通过钻井增斜或 降斜,保证水平段在目的层顶底之问钻进。 ・ 79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旨 懈 靖平09—1饼水平段实钻轨迹跟踪图(带气测曲线) 图3 JPxx-14井水平段实钻轨迹图 一0 ̄aretan【(H-H’)/AS] 一H B 0= rctem(H’/△S) 显著提高。 4结论与认识 (1)水平井现场地质导向技术是在水平井技术试 验和技术推广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实用技术,是水平井 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支撑,尤其对于靖边气田低渗 透、强非均质性、薄层的碳酸盐岩气藏,在地震达不到 精细解释要求与随钻测量资料滞后12 m左右的不 注:H’ 目的层视厚度;H一地层厚度;△s水平位移差。 利情况下,该项技术作用更加凸显,直接关系到水平 井钻探成败。 圈4地层倾角预测模式 (3)气层追踪控制 在气层不稳定、地层倾角平缓的情况下,根据现 (2)水平井现场地质导向是“5处靶点调整时机、 4种入靶地层对比方法、3种水平段轨迹控制方法”等 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需根据现场随钻情况,综合各 方法技术特点,选取合适方法进行轨迹调整。 参考文献 1康雪林,郝世彦,赵晨虹.延长低渗油藏水平井的突破一 薛平1水平井的成功范例E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2,27(2):67—72. 场录井资料结合区块地质信息,充分研究认识井区目 的层的非均质性,综合分析判断钻头所在的地层性 质,调整轨迹追踪气测,达到钻遇有效储层的目的。 以JPxx-14井为例(图3),钻至A点,综合分析认为 该处钻头位于马五 。顶部致密地层中,为了能迅速 钻入马五 。底部含气的白云岩地层,进行增大井斜 调整,之后钻遇气层140 m。 2李建奇,杨志伦,陈启文,等.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技术 3水平井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水平井现场经验的不断积累,地质导向技术 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在此基础上,2010~2011年靖 边气田完钻的11口水平井水平段马五 。储层钻遇 率达到85 以上,气层钻遇率达到65 以上,水平井 单井产量达到临近直井的3~5倍,水平井开发效果 口].天然气工业,2011,31(8):60—64. 3杨,陈友莲,陈伟,等.气藏水平井开发条件探讨[J]. 天然气工业,2005,25增刊A:95—99. 4夏勇,冯强汉,刘海锋,等.基于小幅度构造精细描述的薄 储层水平井优化设计[刀.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1,12 (4):32—36. (修改回稿日期 2012—10—12编辑 文敏)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