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学生用书P20)
板块一 实词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当局决定________“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和对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破坏。
②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________,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
③学校武术队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________了七个单项比赛的六项冠军。
A.终止 申诉 囊括 C.中止 申诉 囊括
B.中止 申述 斩获 D.终止 申述 斩获
解析:“终止”表示结束或者停止的意思;“中止”着重指做事中途停止,适用范围比“终止“狭窄。句①应选“终止”。“申述”指详细说明(理由、来意等);“申诉”的词义较“申述”的词义范围小,它是指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决不服时,依法向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句②指明了是“第一次庭审”,因此应该用“申述”。“囊括”只适用于全部包罗的情况,用于句③,显然不如“斩获”恰当。
答案: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每年三月,全国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_。 ②一个有足够________能力的人,应当学会在各种信息蜂拥而至时拨开云雾,做出恰当的选择。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_受损。
A.国是 鉴赏 荣誉
B.国事 鉴赏 名誉
C.国是 鉴别 名誉 D.国事 鉴别 荣誉
解析:“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句①从搭配习惯上应选“国是”。“鉴别”着重指对真假好坏的辨别,“鉴赏”是指对艺术品、文物等的鉴定和欣赏。句②根据语境中的“各种信息蜂拥而至”,从搭配习惯的角度应选“鉴别”。“荣誉”指光荣的名誉,“名誉”指名声。句③从搭配习惯上应选“名誉”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矛盾,一旦发生,就必须即时通过________来消除、化解,以防矛盾扩大和蔓延。
②如果委员会不能释放________性信号,同时特别考虑到欧元区事件,我们预计风险情绪将向下沉压,这意味着美元、日元将会走低。
③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一等标准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________,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A.沟通 武断 顺溜 C.沟通 决断 流畅
B.勾通 武断 顺溜 D.勾通 决断 流畅
解析:“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连,中性,如“沟通感情”;“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贬义。此处“沟通”符合句①语境。“决断”指作出决定有魄力,有决定权;“武断”指作出判断只凭主观意志,属贬义词。句②应选“决断”。作为“标准”,其表达应该使用书面语,在句③中,选用口语词“顺溜”显得很不严肃,与语境不合。
答案:C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也门执政党9日宣布取消签署协议,双方(朝野两党)随即再度爆发冲突,联合国特使10日再次抵达萨那________。
②据悉,纳波利塔诺已________著名经济学家蒙蒂出面组建过渡,表明总统有意让专家出面把握意大利的经济走向。
③今年2月,一群游客见证了一场惊险、血腥的蟒蛇鳄鱼大战,最终鳄鱼为巨蟒所________。
A.周旋 题名 吞噬
B.斡旋 提名 吞食
C.斡旋 题名 吞食 D.周旋 提名 吞噬
解析:“斡旋”指调解争端,“周旋”指交际、应酬、较量。句①根据语境应选“斡旋”。“题名”指为留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提名”指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有可能当选的人或事物。句②根据语境应选“提名”。“吞食”指吞吃,“吞噬”指并吞、吞没。句③根据语境应选“吞食”。
答案:B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________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②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________,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③这家医药公司________世界医药行业之首,是因为有三项产品连续获得国际金奖。
A.审定 许诺 跃居 C.审订 许诺 跻身
B.审订 承诺 跻身 D.审定 承诺 跃居
解析:“审定”意为“审查决定”,“审订”意为“审查修订”,句①中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应该是修订过了,只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所以用“审定”,B、C两项可以排除。“许诺”“承诺”都有“应允、答应、应承”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前者轻后者重,句②中“郑重立下誓言”,应该用“承诺”。即便是弄不清“跻身”与“跃居”的区别,甚至不用考虑句③该选哪个词,我们用排除法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________不决,伫立在风中,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医疗质量实时提升与持续发展方法________的研究是摆在医学家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③你比他只是__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A.犹豫 改进 稍微 C.犹豫 改善 多少
B.迟疑 改进 多少 D.迟疑 改善 稍微
解析:“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之意。“迟疑不决”“犹豫不决”的搭配都正确。到底选用哪一个,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
才能判定。“我请他帮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句①应选“犹豫”。平时我们多把“改进”与“工作、方法、技术”等搭配,而“改善”则多与“生活、关系、条件”搭配。根据日常搭配,句②应该选“改进”。平时我们说“你比他多少差一点”是侧重说你差一些;而“你只是稍微比他差一点”是强调你比他差不了什么,是对“你”的肯定。结合下文的“其实两人不相上下”得知句③选“稍微”。
答案:A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李金华掀起的“审计风暴”,让普通的中国百姓看到了激浊扬清的希望,让________中国法治进程的人们聆听到了拨动法治琴弦的优美乐音。
②李存葆力求回避被日常生活________了审美效应的词语,自炼丹炉,让无知觉的汉字脆响出铁马冰河。
③当局祖国的________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A.关注 消失 卑鄙 C.关心 消逝 卑鄙
B.关注 消逝 卑劣 D.关心 消失 卑劣
解析:“关注”比“关心”多一层“重视”的意思,与句①强调的内容吻合,故选“关注”。“消失”强调结果;“消逝”含有一个逐渐消失的动态过程,与句②的语境“渐渐失掉审美效应”相呼应,故选“消逝”。句③的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当局祖国的丑恶行径。“卑鄙”与“卑劣”虽然均为形容词,都可表示(言行)恶劣不道德。相比之下,“卑鄙”强调丑恶,不道德,心地肮脏;而“卑劣”的意思是“卑鄙恶劣”,强调低下恶劣,词义更重,符合句意。
答案:B
8.(2011年山东)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 产生 适合 C.提醒 产生 合适
B.提出 引发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
解析:“提出”是“(用言语或文字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建议等)表示出来”,而“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此处从语境看,是专家指出问题,意在促使人注意,故应用“提醒”。“产生”是指“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或“出现”;而“引发”是指“引起,触发”。此处强调久坐的结果,故应用“产生”。“适合”是指“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动词;“合适”意义与“适合”基本相同而词性是形容词。此处修饰“高度”,故用“合适”。
答案:C
板块二 虚词训练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从未以成败论英雄,从未以简单的道德观念来评判历史人物。他居然将前代的杀手、同时代的违法者塑造成了英雄或准英雄。________,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刺客们不是经常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吗?
②《孔子》与《刺陵》有如此票房奇迹,不单因为有好莱坞“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作招牌,也________受《日》影像印记影响,还有人们对“世界末日”的猎奇„„
③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________化为灰烬。
A.或许 不只 顿时 C.或许 不只 马上
B.兴许 不止 马上 D.兴许 不止 顿时
解析:或许:副词,也许,多用于书面。兴许:副词,表示有可能,多用于口语。句①应选“或许”。不只:连词,表递进。不止:副词,不停止,其前一定有动词;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其后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句②应选“不只”。顿时: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局面)。马上:立刻(用于当时)。句③应选“顿时”。
答案:A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山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________他聊了起来。
②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________这件震惊世界的事件,第二天世界各地媒体都作了详细报
道。
③他________李白的自述和有关史料,认定李白的确是出生在中亚细亚的碎叶城。
A.同 对于 根据 C.向 关于 按照
B.同 关于 根据 D.向 对于 按照
解析:“向”,表示动作的方向;“同”,引进动作的对象。句①应选“同”。“关于”“对于”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但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用于指出对象,句②应选用“对于”。“根据”,指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按照”,指提出某种行动标准。句③上下文是一种推论关系,宜用“根据”。
答案:A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诞生于鄂豫皖的红军团,在阅兵村的第一次考核成绩倒数第一,但这并没有让他们气馁,________成了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②中国冰壶队要想在加拿大夺取第一枚冬奥会金牌,________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支夺取冬奥会集体项目金牌的队伍,真的很难。
③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________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________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而且 进而 也/就 C.而且 进而 但/才
B.反而 从而 但/才 D.反而 从而 也/就
解析:而且:表示同方向的递进关系;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关系。句①应选“反而”。从而:表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句②应选“从而”。根据前后语意,句③前空用“但”,强调转折后的语意;后空用“才”,因为两句之间隐含着必要条件关系,而非充分条件关系。
答案:B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专家们________指导小股民要耐得住寂寞,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
②除非身体有问题,________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道理上总说不过去。 ③互联网已经延伸到每家每户和田间地头,________互联网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地发挥,________具有想象不到的开发空间。
A.往往 不然 因此/就 C.往往 否则 但是/还
B.常常 不然 但是/还 D.常常 否则 因此/就
解析:“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一般指事物的发生不止一次且时隔不久。句①是说专家们对股民的指导,应选“常常”。“不然”和“否则”都可起假设转折作用,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但“不然”还可表选择,相当于“或者”。句②选“不然”更恰当。依据句间关系,③句应选“但是/还”。
答案:B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赌场”距市中心不到一公里,很难想像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所在________能容得下一个大赌场的存在。
②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________没有说到经济生活。 ③如果父母花了钱费了力,而孩子增长的________是骄奢之心和自以为是的仇贫心理,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无益的。
A.竟然 都 不过 C.竟然 却 恰恰
B.居然 都 恰恰 D.居然 却 不过
解析:居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出乎意料,语气较“居然”轻。却:副词,表转折;都:副词,表总括。不过:副词,只,仅仅;恰恰:副词,正,正好。
答案:D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各高校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十分重视,通过减免部分学费,给予临时生活..困难补助,安排勤工助学岗,联系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解决困难。
B.一年前在北京一家意大利餐馆偶尔与米卢结识的意大利人胡里奥,不曾..想后来成为了米卢最最贴心的左膀右臂。
C.不符合规定的费用一律不能报销,由于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是..我个人的。
D.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来自人才、信息等方面。由于能源通常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才势必成为21世纪各国展开激烈较量或争夺的焦点。 .
解析:B项“偶尔”表示某种情况发生的次数不是很多或指偶然发生的事情、现象等,应改为“偶然”,表出乎意料地;C项“由于”表原因,但不用于后续句中,应改为“因为”;D项“或”表选择,应改为表并列的“和”。
答案:A
15.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孩子上学后,父母应及时向他们讲述如何管理和使用零花钱。__①__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欲望渐趋强烈,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时__②__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乱花钱。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以免孩子过度消费__③__产生某种不良后果。一般情况下,家长只可救“急”,不必救“穷”,比如当孩子遇上非用钱不可__④__又无钱可用的情况时,可让孩子预支一部分零花钱,__⑤__一定要跟他说清楚:预支的部分必须在下次的零花钱中扣除。
解析:在文段中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首先要联系上下文,考虑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①处前为果,后为因,应填“因为”。②处后面句子中有“就”字,应考虑这两个句子之间假设的因果关系,可填入“如果”。③处前后有承接关系,应填入“而”。④处前后有转折关系,可填入“却”。⑤处前后有转折关系,但与④处相比,更有强调作用,可填入“但是”。
答案:①因为 ②如果 ③而 ④却 ⑤但是
板块三 综合训练
16.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从未以成败论英雄,从未以简单的道德观念来________历史人物。他________将前代的杀手、同时代的违法者塑造成了英雄或准英雄。________,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刺客们不是经常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吗?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六大刺客,东汉时期就刻在了山东嘉祥的武梁祠内,________。
A.评判 竟然 兴许 惟妙惟肖
B.判断 竟然 或许 惟妙惟肖 C.评判 居然 或许 栩栩如生 D.判断 居然 兴许 栩栩如生
解析:判断:断定一般的情况或可能性。评判:判定是非、胜负、优劣。这里使用“评判”,与“从未以成败论英雄”协调一致,与“历史人物”搭配更加全面。居然:表示出于意料之外。竟然:也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多用在不好的方面。兴许:副词,表示有可能,多用于口语。或许:同“兴许”,多用于书面。“或许”用在此处更恰当。惟妙惟肖:雕像模仿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形容雕像生动活泼。原文想通过雕像表现“刺客是英雄”的意思,用“栩栩如生”更准确。
答案:C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全国多家银行负责人和维吾尔自治区的领导齐聚乌鲁木齐,共同探讨发展大计,银行业表示将________支持实现跨越式发展。
②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________江南绿油油的稻田多么迷人,我________不能忘掉的青稞。
③随着“千人诵经典”活动的举行,第四届校园读书节拉开了帷幕。此次读书节旨在倡导师生广泛阅读,________我校师生良好的阅读风貌。
A.全力 不管/也 展示 C.鼎力 尽管/还 展示
B.全力 尽管/还 显示 D.鼎力 不管/也 显示
解析:全力:所有的力量;全部力量。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尽管,表转折关系。不管,表条件关系。展示:展现,显示。显示:①明显地告知;明显地表示。②显现。
答案:A
18.(2011年天津)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解析:第一组都是喜爱之意,但“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第二组“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或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语段中修饰雪花只能用“纷纷扬扬”。第三组“飘动”指浮在空中随风移动。“浮动”指漂浮游动。“浮动”更显花香有游动的情态。林逋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佳句。第四组“犹如”指如同;好像。“好像”指有点像;类似。
答案:B
19.(2011年江西)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解析:投降:停止对抗,向对方屈服,带贬义;投诚:(敌人、叛军等)归附,带褒义。①句宜用“投降”。“分头”与“分别”的区别: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头”,不能用“分别”。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因此,宜选用“分别”。“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群众信服”;“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深负众望”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负”是“辜负”的意思。③句结合语境“一定是卓有成就的”,应选用“深孚众望”。
答案:A
20.(2011年湖北)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她_______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_______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__看不见,她也能
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__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解析:“相信”,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自信”,相信自己;“坚信”,坚决相信;“确信”,确实地相信。文段表现了“她”的执著,故选用“坚信”。“沉醉”,大醉,今多用于比喻;“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迷”,深深地迷恋。题中是历史和信仰,故用“沉浸”。“既然”,用在上半句,表示先提前提,后推论;“即使”,表假设;“尽管”,用在上半句,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虽然”用在上半句,多和“可是、但是”连用。题中是“也”,故用“尽管”。“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今多用于贬义;“诚心诚意”,心意很真诚;“三步一叩”,表示特别虔诚;“毕恭毕敬”,表示十分恭敬。题中是说信徒,故用“三步一叩”。
答案:C
21.(2012年安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
B.4月以来的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668平方公里扩至2370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
C.国际田联专家认为,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 ....
D.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评说。 ....
解析: 选项 A 具体分析 结论 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贬义词。错误 不合语境 B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与后文“改善„„环境”的语境不合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竞技状态”不能搭配 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符合语境 答案:D 22.(2011年浙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错误 C D 错误 正确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
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D项,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不能说求全责备自己,这里用错对象。A项,纵令: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即退一步提出某种情况。B项,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C项,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儿,我拿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
答案:D
23.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
维护 原初 战胜 优裕 敏锐 沉湎 维持 体验 逼近 匮乏 敏感 沉醉
生命的极限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向下理解,即生命得以__①__的最低限度的条件,这条件包括能量的摄入、器具的使用和社会的交往等。向上理解,即生命能够__②__的最高限度的危险,这危险主要指威胁生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力量。人为何有寻求极限的冲动呢?可能因为,正是__③__生命极限的地方,人的生命感觉才最为__④__和强烈。__⑤__的物质条件使我们容易__⑥__于安逸,丧
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精神上变得平庸。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__⑦__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因此实质上,对极限体验的追求是对现代文明的和背叛,是找回生命原始力量和__⑧__感觉的努力。
解析:考生选词填空时,首先,要理解文段的意思;其次,要注重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注意区分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词语的适用对象、情感和语体色彩等)。
答案:①维持 ②战胜 ③逼近 ④敏锐 ⑤优裕 ⑥沉湎 ⑦匮乏 ⑧原初
24.(2011年全国)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__①__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__②__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__③__也不乏幼稚之处。__④__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__⑤__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解析:要根据文段的主旨,选择相应词语。本段主要讲述先生热心释疑,严谨治学,认真对待他人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就此选择恰当的词语,当然还要体会到文中先生随和宽容的性格,这对选词有很大帮助。
答案:①凡 ②必定 ③其中 ④有时 ⑤则
25.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近日,广州市向市法制办申请①对“限小令”的作废②建议,履行③了8年之久的“限小令”松绑在即④。但是,一项的“一立一废”都不容易,这“一废”将会给广州市民带来一些负面作用⑤,城市管理部门应做好必要的调整工作,这“一废”也许执行起来还有很大的高⑥难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生答题时要根据文段意思对画线词语进行分析,从而使句子不啰唆,搭配得当,语意明确。
答案:①改为“提出” ②改为“废止” ③改为“施行” ⑤改为“影
响” ⑥删去
1.用好“求异法”
一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往往取决于那两个词的不同语素,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去比较近义词的相异之处。因为我们再反复积累,也不可能掌握住所有的近义词。而此法则是我们对付陌生近义词或不太熟悉的近义词较好的法宝。
2.代入法检验
选好之后,可将所选词语代入原文,读一读,凭语感觉得很通顺,基本上就正确了。但是在考场上,语感只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