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深深浅浅话友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友谊的特质,正确认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 2.掌握澄清友谊的要求,建立真正的友谊。 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 的辨别真假朋友的能力。 2.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澄清友谊,建立与同学、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朋友相处是有原则的,坚持原则才是对友谊负责,才是真的勇敢。
4.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在交友过程中的困惑,能够对友谊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特质,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珍惜友情,在交友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珍重友谊,提高公民素养,建立真挚 的友谊。
3.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重难点突破
重点:澄清友谊。
突破方法:“澄清友谊”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这里既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俗话说,知易行难。要突破这一内容,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进行辩论,究竟应该怎样澄清友谊,可能同学们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在辩论中,教师除了给予适当的点拨外,还可以把各个观点设置成一个正反方的辩题。例如,正方:朋友相处不能没有原则;反方:既然是朋友,就不应该讲原则。让学生通过辩论真正掌握澄清友谊的方法。
难点:1.澄清友谊。 2.友谊的特质。
突破方法:为有效突破“友谊的特质”这一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提
供的文本,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从而明确友谊必须具备哪些特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列举相关案例和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运用音像资料进行教学。如欣赏歌曲《朋友》, 播放《伟大的友谊》等视频。
探究新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 方法1:故事导入。
通过讲与友谊相关的故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寻问题答案 的过程中,自动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采用讲故事这种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方式导人新课教 学,能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积极的状态。通过讲故事,可以让学生对友谊应 该具备哪些特质、怎样澄清友谊等问题引起思考。 过程:
教师:美好的生活需要友情,大家都想获得更多的友情。小明就有这种想法, 于是他开始寻找友情。今天,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一则《小明的故事》。 人物:小明、青年、两个坏学生、两个。
情节:放学后,小明被两个坏学生拦住抢钱,一个男青年帮小明解了围。小明感激不尽,视其为恩人,并交为朋友。小明经常和男青年吃喝玩乐,还学会了抽烟、喝酒。小明受到欺负,都让男青年帮助他打架。有一天,男青年偷了一些照相机,让小明帮他藏起来,于是小明就帮他藏了起来。案发后,两人均被抓走。
教师:同学们,听完了故事,请大家思考:其实,大家对理想朋友的期望是基本一致的,那些乐于助人、理解支持别人、尊重别人的朋友是我们共同期望的。要建立真挚的友谊,不仅需要别人这样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那 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 样的问题,开启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 教师板书,揭示课题。 方法2:创设情境,音乐导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本课有关友谊的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
播放臧天朔的歌曲《朋友》。
教师:同学们,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好,“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可是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唱《朋友》的臧天朔却因“哥们儿义气”而人狱。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怎样 的特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要探讨的内容。 教师板书,导人新课。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将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自信和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更多地为学 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体验成功与挫折的舞台,将对学生意志、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 习动机的强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能很好地落实既定的课程目标。 多媒体呈现: 自学提纲:
1.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2.为什么说友谊是双向的?
3.为什么说友谊是一场精神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让我们向往? 过程:
问题1: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1)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44)。 (2)统计各种不同的特质,并按多少进行排列。 (3)将大家支持率较高的特质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4)教师进行简单归纳:由此可见,同学们都希望友谊能够拥有这些可贵的特质,非常好。那么,到底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③友谊是一场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 问题2:为什么说友谊是双向的?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探究与分享”(教材P45上面一段话)。
(2)针对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
学生A:“我”真诚地帮助了朋友,可他却这么不耐烦地回应“我”,这是“我”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感觉这种友谊不平等。
学生B:“我”真诚地帮助了朋友,可在“我”需要帮助时,他却耐烦地拒绝,让“我”觉得友谊也不是双向的。
②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有所损失? 学生C:会。给朋友了,自己当然会有所损失了。
学生D:不会。因为表面上看来好像有所损失,而实质上将会得到更多,如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等。
问题3:为什么说友谊是一场精神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让我们向往? (1)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教材P45)。 (2)针对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学生E:当友谊掺杂了功利,就不能算是友谊了,因为友谊是纯洁的、无私的,是不计个人得失的。
学生F:仍然能算是友谊。因为生活是很现实的,而要我们一下子超越现实, 这是很难做得到的。
教师归纳: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好。友谊离不开现实的条件,但是友谊的美好 就在于它可以超越一些东西,如城乡差异、家庭背景的不同、学习成绩的好坏等。只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所以说,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让我们向往。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讨论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名学生对怎样澄清友谊这一问题的思考,从中得出答案,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通过理性思考和小组学生的合作,使课堂内容渐进式推进,你为什么找我做朋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活动1:“探究与分享”。 问题:如何澄清友谊? 过程:
1.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教材P46)。
我和小美形影不离,有说不完的话。小美常常有意无意地与我比:比衣服、比文具、比成绩,我都没在意。上次学校推荐一名同学到市里参加歌咏比赛,我俩都 报了名,结果我被选上了,她落选了。现在小美看我总是淡淡的,也不再主动与我 说话。
〇文中的“我”对友谊的期待是什么? 〇为什么“我”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 〇淡了的友谊还有必要维持吗?
2.要求学生分小组对材料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3.小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教师纠偏。
(1)文中的“我”对友谊的期待是:夸奖、信任、理解、支持…… (2)“我”的友谊发生了改变,是因为环境、条件、学习成绩……变了。
(3)淡了的友谊没有必要维持,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4.师生共同归纳: (1)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 (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3)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4)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活动2:“探究与分享”(二)。
1.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教材P47)。
小川带给我的烦恼
思考:.
〇作为小川的好朋友,“我’’应该怎么做? 〇答应小川的要求才算是他的好朋友吗?
〇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
2.学生分小组对材料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3.学生代表交流:哪些事情我们可以为朋友做,哪些事情我们不能为朋友做。 4.教师总结:
朋友相处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忠诚,然而,用“讲义气”“够朋友”来要求对 方做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坚持原则才是对友谊负责,才 是真的勇敢。
四、精讲点抜,知识整合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解难 释疑,使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答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达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目的,体现了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精讲:
1.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点拨:①多媒体呈现《伟大的友谊》资料。
②学生思考: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个伟人,为什么会成就伟大的友谊? ③引导学生对朋友的意义作出归纳,教师纠偏。 如: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彼此有交情的人; 朋友——最可依赖的人; 朋友——是一本好书。
④教师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崇高的友谊是他们革 命事业重要的支持力量。因此,我们要有朋友,要交朋友。但是交朋友要有标准和 原则,真正的友谊是真挚的、健康的和高尚的,真正的友谊可以帮助自己进步,少走 弯路,获得快乐、信心、勇气和力量。所以说,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友谊是双向 的;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 2.如何澄清友谊? 点拨:①多媒体呈现案例:
中学生郑某放学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刹车不灵,与外校一名同学刘某相撞。虽然双方的车和人均无损伤,但因撞车责任产生纠纷,结果,他俩各自找了自己的“朋友”大打出手,酿成了2死8伤的恶性事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②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他们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吗?
③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澄清友谊。
④师生共同归纳。
教师:通过对上述的案例分析,同学们一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了吧,真正 的友谊是纯洁的、真挚的,需要我们去超越现实和功利。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诗,还可以是一幅画。 知识整合:
1.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 2.如何澄清友谊?
(1)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在友谊中得到满足。 (2)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3)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4)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五、典型题目分析 选择题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表明(    )。
①广交朋友,朋友多是好事②朋友之间是相互影响的③结交好的朋友,会 使我们终身受益④结交坏的朋友,会使我们染上坏思想、坏习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特质、如何澄清友谊等一些内容,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交友。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理解题的内容,然后再准确地分析题肢,作出选择。很显然题肢①的表述是错误的,不符合正确交友的要求,故选项中含有①的全部排除。题肢②③④的表述不仅是 正确的,而且也是符合题干要求的,所以答案应选A。 【参】A
六、课堂达标训练 —、选择题
1.下列朋友属于真正友谊的有(    )。
①能帮助自己上进的朋友②会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 ③讲原则的朋友④讲“哥们儿义气”的朋友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你的朋友与别人打架,朋友吃亏了,让你帮助还击出气,你正确的选择是(    )。 A.为朋友出气,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B.朋友上门来求,不好拒绝 C.反正是别人先动手,当然要还击
D.不怕伤面子,拒绝朋友让你前去帮助的请求
3.我国著名作家丁玲告诉我们:“如果给他什么东西,他就对你好;不给他什么 东西,就对你不好,这样的朋友千万别交。”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慎重选择朋友                      B.不交势利朋友
C.不要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              D.不要给朋友任何物质上的帮助 二、简要分析题
4.古往今来,有人因友得福,有人因友惹祸。在今后的交友中,你会怎样澄清友谊?
5.你认为把自己打造成备受朋友欢迎的人,要具备哪些特质?
【参】 一、选择题 1.C 2. D 3. D 二、简要分析题 4.澄清友谊必须懂得: ①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③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总之,梳理对友谊的感受,澄清对友谊的认识,是我们成长必经的历程。
5.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深深浅浅话友谊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友谊的特质   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深深浅浅话友谊 ①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友谊的澄清   ②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③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