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旅游局
关于渝东南地区规划修编的旅游专题
调  研  报  告
一、黔江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黔江区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类型全面,品位价值高,特色鲜明。据初步普查确认的旅游资源单体近300个,涵盖了旅游资源的六大类型,拥有“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黔江国家森林公园”、“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等7个国家级品牌。其中有“全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小南海地震遗址与湖光山色;有曾与峨嵋山、梵净山齐名、融佛道教为一体的武陵仙山;有原始幽深、绝壁对峙、被国内众多知名专家誉为“最美峡谷风光”的阿蓬江;有层峦叠嶂、林海茫茫、百溪千瀑、动植物繁多的灰千梁原始森林;有融地质奇观、农业观光、古镇文化于一体的濯水古镇蒲花河等景区,都具有不替代的旅游资源独占性优势,并与浓郁的民族风情相得益彰,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黔江旅游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一是旅游经济较快增长,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18.6万人次发展到2007年的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00年的2000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1.95亿元;二是景区开发建设逐步推进,从黔江主城到主要景区的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基本完成了小南海、武陵仙山、阿蓬江神龟峡景区道路、码头、停车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主要景区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及景观设施;三是旅游服务体系初具规模,2007年共有旅行社及旅行社门市部6家,各类宾馆、旅社120多家,床位5000多张,可同时容纳10000多人就餐,有四星级、三星级宾馆各1家,二星级宾馆2家,在建五星级宾馆1家,接待能力在渝东南片区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四是随着大众广场、民族风情步行街、民族博物馆、体育场、万米河滨公园等城市景观和标志性建筑的建成投用,黔江“环山拥水、民族风情、
1
生态旅游”的城市形象特色逐渐显现;五是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黔江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黔江旅游业发展与周边旅游先进的地区相比相对滞后,目前的发展只是在低水平上的发展,旅游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
二、整合做大黔江旅游业的总体思路 (一)奋斗目标
到2011年,实现旅游经济年均增长35%以上,旅游人数突破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打造小南海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陵仙山、蒲花河—濯水老街、阿蓬江神龟峡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度假休闲区,完善配套一批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把黔江打造成“国内知名,重庆一流”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二)总体思路
1、建设旅游精品景区,精心打造旅游产品
建设小南海武陵山乡旅游度假休闲区。整合小南海、武陵仙山、八面山、后坝等旅游资源,突出地震地质科学价值,挖掘宗教民族文化,建设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地震博物馆,完善休闲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地震科考、宗教朝觐、山乡风情、运动健身、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培育小南海镇、石会镇为旅游经济重镇,建成大武陵山乡旅游度假休闲区。
建设阿蓬江生态旅游带。加快推进阿蓬江生态旅游带开发,把蒲花河—濯水老街建设成为农业体验、古镇文化、地质观光、休闲度假的精品景区。神龟峡建设成为原始探幽、生态观光的重点景区。整合石城旧址、恐龙化石资源、官渡峡、万涛故居及沿线老寨民居等旅游资源,开发多元性、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培育濯水镇、阿蓬江镇为旅游经济重镇,把阿蓬江生态旅游带作为南部环线的核心部分进行打造和建设。
2
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按“环山拥水、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的特色以及“森林城市”的要求,精心打造黔江城区。美化市容市貌,注重建筑风格,强化人文景观建设,突出新城区的民族、园林特色,完善旅游休闲、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建设1家五星级酒店及配套部分经济型酒店,打造城市旅游形象,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
精心组织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两个旅游精品环线重要景区的开发建设,整合旅游要素, 设计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地质地震科考、宗教朝觐、山乡民族风情体验、红色旅游等丰富的旅游线路,形成团队游、自助游、自驾游、驴行等多种二至四日游目的地线路产品,组织好旅游线路各种要素,提高便捷度和舒适度,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促进与长江三峡、张家界等著名景区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和建设旅游商品开发基地,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推出一批既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又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把“地牯牛泡菜”、“牛肉脯”、“珍珠兰茶”和“西兰卡普”“黔江鸡杂”等地方特产提档升级。建设旅游商品市场,为游客提供理想的购物场所。
2、着力软硬件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遵循规划保护资源。科学编制全区旅游总规、重点景区规划及修建性详规。严格旅游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景区内与旅游产业有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由旅政管理部门参与的部门并联审批,建立保障和监督约束机制。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大力实施生态绿化,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景观项目实施,实现全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景区、城镇和通道等三大环节,完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信息、安全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渝湘高速公路、黔恩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以及北部和南部两大环线旅游公路建设,统一规划建设标志标牌和紧急救援设施。
3
积极协调开通重庆主城区至渝东南的旅游专列。把舟白机场定位为旅游机场,投用后连接周边中、短程旅游航线。开通正阳火车站和黔江城区至重点景区的汽车客运,添臵水上旅游航运设施,构建便捷的交通条件。
突出民族风情。注重挖掘和提升民俗文化,使民俗与生态互补交融,充分赋予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掘景区内的景观景点,赋予文化品位。分步实施交通沿线及景区内的民居风貌改造,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氛围。建好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充实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确保民族歌舞团高质量运营,扶持民间演出团体,挖掘和弘扬“南溪号子”、“高炉号子”、“后河古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地方特色文化精品,彰显民俗生态旅游的个性与魅力。
3、强化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客源市场
科学营销。公开征集黔江旅游主题形象,力求科学准确。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加强与媒体、旅行社的合作,出台促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通过网络、影视、歌曲、广告等多种手段,运用夏令营、学术、写生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主攻重庆主城区客源市场,抓好周边地区及周边省会市场,逐步发展入境游,确保旅游人次持续增长。
整合各种宣传力量。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坚持宣传旅游形象与企业推介产品相结合、面向旅游业界推广与面向公众促销相结合,整合各种外宣力量,区内各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黔江旅游,营造发展氛围。本着引导、景区和企业为主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宣传投入。
强化区域联合。加强与渝东南各区县乃至武陵山区的旅游合作,对接大规划、参与大宣传、融入大促销,实现无障碍旅游,依托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及航空拉通重庆、张家界、长江三峡、凤凰等跨省市大旅游环线。
4
4、理顺经营管理,强化行业管理
理顺经营管理。实施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健全旅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大力支持旅游发展公司,在信贷、融资、财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做实公司资本,完善公司产业链条,壮大公司实力,构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加快景区开发。
规范旅游市场。严格旅游企业的准入制度,凡未经旅政主管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立项审批和规划选址。充分发挥区旅游协会的媒介、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强行业监管,营造良好的旅游经营秩序。
三、加快黔江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一)强化主导
旅游业关联度高,跨行业多,涉及面广,必须建立主导、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和机制。黔江最大的资源优势唯有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新兴支柱产业,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对旅游经济的主导,使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等发展方向上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项目安排、资金计划上尽力倾斜旅游产业,在不影响本行业较大利益的情况下顾全大局支持旅游产业,如小南海可以考虑关闭嘉禾电站,尤其在枯水季节不能放水发电,从而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新型旅游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旅游业是大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我们一是根据其他各地经验,在旅游发展的先期阶段,需要加大投入。二是加大立项争资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市旅游专项资金。三是制定更加优惠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我区旅游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四是
5
提高旅游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如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尽可能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
(三)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坚持景区开发与保护并重 遵循“保护是前提,开发保护一致性”原则,妥善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的相互关系。一是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文化生态影响评价以及事中加强监管工作,严把审批关,严禁破坏性开发,低水平建设。二是主要旅游景区内任何建设项目要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坚持“景区内旅游,景区外服务”。三是加强旅游景区污水排放管网、垃圾处理场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四是停止对主要旅游景区的农民下达烤烟种植计划,其税收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其它产业。五是要充分发挥林业、农综等部门的优势,加大对主要旅游景区退耕还林的投资力度,对还林树种要选择果树和生态效果好的树种,对景区河流和荒地纳入农业开发和综合整治的范围。
(四)优化旅游环境,制定发展旅游业的优惠
区级相关部门和景区所在地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开发建设,不要被条条框框所缚,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优惠,尽职尽责地为全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大开“绿灯”,提供服务。在全区形成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浓厚氛围。
本着“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凡投资我区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享受国家西部开发、重庆、市及区委、区有关投资优惠。建议区专门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若干优惠。在培育阶段对非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纳入全市小额贷款但保体系或民贸照顾;旅游产品研发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配备的旅游车辆营运游客享受优惠
6
;在旅游产业培育阶段,旅游星级宾馆水、电、气价值按“工业类”水、电、气收取;引导和支持国内旅行社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五)规范旅游,建立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对旅游景区按照国家所有、部门监管、企业经营的原则,实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实行景区管理专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经营企业化。对部分旅游景区,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可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进行经营权依法转让。在景区管理上要重点理顺内部管理机制,按照“统一管理,业主开发,市场运作,联合促销”的原则,各主要景区分别成立管理处,统一整合资源,统一管理。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队伍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把旅游人才的培养放在旅游工作的重要位臵,建立选拔及任用人才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业发展环境。要积极引进旅业的高级人才,同时抓好旅业管理人员、导游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工作。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适应我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专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景区管理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导游人才队伍和服务人才队伍,提高我区行业管理、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OO八年四月十五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