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说文解字、酉部、酒文化
还可以 汉字除了具有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的价值功能之外,充当古代某些文化信息的生动提示或指向。为了履行自身的符号职能,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价值处于不停的增殖之中,同时汉字跟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渐发生着深刻的转换。《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字学字典,其中收录的文字必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并且反映了相关的文化风俗。
《战国策• 众所周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表明,酒在中国产生的时间非常早,并且自其诞生之时就与国家的政治产生了关联。的确,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无处没有酒的历史,它不仅与各种仪式、礼节紧紧相连,而且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大众,没有人不和酒产生联系,它是将军手中的利剑,也是墨客笔下的佳句。可以说,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
性的符号之一。
。中国 中国是个酒文化大国,酿酒历史悠久,堪称“酒的故乡”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周朝就设有“酒人”、“酒正”等官职,掌管酿酒的事宜和发布有关酒的政令。东汉时期,曾任“国子祭酒”的许慎创作的《说文解字》一书,在《酉部》就收录了与酒有关的汉字75个,不仅系统地分析了酉部字的形音义,同时也介绍了关于中国古代酒文化的丰富知识,为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什么重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
要的地位,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酒的喜爱是那样永恒不变。
一、酉与酒的关系
,常和 酉字,在现代来说,其基本义是指“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天干中的乙、丁、己、亥或癸相配用以纪年、月、日。但这只是“酉”字的基本义,在被借用为地支以前,“酉”主要是指一种实物——酒坛子。
“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酉”字,就像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个卓然的高颈、尖底的酒坛子: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坛子口,向下的部分是坛子的脖颈,脖颈下的一横代表坛子的肩部,而最下面的四边形结构,就是坛身。①《说文》中对“酉”字的解释是:就也,八月黍成可成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②
针对“酉”字字形、字义的分析有两种代表观点,第一种认为酉
即酒,象酒樽之形,上象其口缘及颈,下象其腹有纹饰之形。郭沫若也认为,“古十二辰第十位之酉字实象瓶樽之形。古今及卜辞每多假以酒字”。③第二种观点认为酉是十二地支之一,《甲骨文字典》中也用为地支名之一。④
但我们知道,远古祖先对具体事物的表述几乎就是他们对那一事物的基本概念的认识,所以对他们来说,象形的表述才是他们通过汉字的构形所能生动地呈现如此众多的事物形象的体现,“酉”的甲骨文表义意图那么明显,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酉”的本义是酒瓶子。 按照《甲骨文字典》的考释,“酉”最初是祭祀时用来盛酒的一种器具,造字本义是“酒器”,用酒器的形状表示酒,而用作地支名是“酉”的假借。⑤《说文》当中,“酒”的注释是:“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酹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两者的训释基本相同,“酉”与“酒”本为同一个字,所以在金文的形体上,两者是一样的,金文的“酉”与“酒”是同一个书写形式的。 酉的金文形状是 ,而酒的金文书写是 。⑥罗振玉认为“酒,从酉从彡。象酒由樽中挹出之状。”⑦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指出,(酒)即酉之小篆。因酉为十二支借义所专,又加水旁以别之。⑧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朱希祖关于“酉”的记录是“象
酒瓶,即酒也。”关于“酒”的记录是“古只作酉”。而钱玄同关于此字的记录也是“酉、酒皆就也,当是一字。酉即酒字,故皆训就。”⑨ 所以,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在上古的时候,“酉”字就是“酒”字,“酉”用酒器之形来表示酒,而
“酒”则用酒器中装盛液体来表示酒,只不过后来“酉”字被假借作为地支名了,而“酒”继承了“酉”的本义继续流传了下来。
二、酒的功用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 《说文》
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宾主百拜者,酒也;淫酗
11
者,亦酒也。”○所以说,在古人看来,酒是一种迁就人性善恶的饮
料。
《说文》中与“酉”部相关的字一共有75个,根据“凡酉之属皆从酉”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酒大致有以下几种功用,分别是:祭祀,食用,医疗。这三种功用分别有以下的一些字作为代表,我们仔细来看看。 1、 酒的祭祀作用
古人由于力量的弱小,所以对于天地的神秘具有无尽的崇拜,对于先人有无限的怀想,觉得要用一些贵重的东西对自己敬畏的对象来进行一种表达自己敬意的仪式活动,所以他们非常重视祭祀这一项活动,因为祭祀不仅关系到作物的收成,更与部落的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酒似乎又是一种可以沟通人神关系、与古代人眼中之“玉”功能
12相若的“灵物”。○这一推断可以从古文的“福”字等的取象联系得
到认识。罗振玉考释说:“甲骨文的‘福’象两手奉尊于示前,或省廾,或并省示,即后世之福字。”
13
“福”字的本义是一个人拿着一 ○
块血淋淋的肉在进行祭祀。古人以为鬼神与人一样,也喜欢喝酒吃肉,《诗
经·小雅·楚茨》:“神嗜饮食。”因而要用酒肉来祭祀。酒肉丰盛完备,神灵吃饱喝足,就会保佑祭者,就会降福于人。所以在隆重的祭天、祭祖的仪式当中,除了丰富的祭品祭器之外,酒往往在其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神灵或祖先的尊敬。 因为在上古的时候,粮食还不是很富余,所以能用来酿酒的粮食是很珍贵的,从而使得酒成为一种很珍贵的用品。如此珍贵的东西,在古人看来,理应是给先人或神灵使用的,所以,在祭祀当中,用酒来祭祀更显得对古人的尊重,因而祭祀仪式是很讲究并且很隆重的。
14
○《说文》中也有提到这一仪式:“醮,冠娶礼祭,从酉焦声。”“醮”
表示的是一种嫁娶的礼仪,需要用到酒来进行祭祀。另一个是“酹,
15
醊祭也,从酉寽声。”○它的意思是以酒洒地表祭奠。其中“莤”字
很生动地描述了这一仪式的具体过程:“莤,礼祭,束茅,加于裸圭,
16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歆之也。”○《左传·僖公四年》中也提到
“尔供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莤酒。”其中的“莤”字在《史记》中写作“缩”,段注所做的注释是:“称之以证缩酌用茅也。郑大夫注周礼,郑注郊特牲引传皆作缩酒。传固二本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应该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用来渗酒的东西。”“莤”在现在的版本已经是“缩”字,其意思是说:莤,按礼的规定祭祀,捆束着茅,树立在祭场的前面,用施行灌祭的
17祭器奎加在茅上,而向茅灌欎鬯酒,这就叫莤。”○这是一种将酒洒
到茅束上的一种祭祀仪式,酒从茅叶上渗透下去,就像神灵喝了酒一样。“莤”字所取之象正是这种酒祭的生动刻画。
2、酒的食用功效
酒从上古传下来,它的功用逐渐地被人发掘出来。在食用方面,它分别有调味、饮用的功效。《说文·酉部》中提到:“酱,盐也。从
18肉从酉,酒以和酱也。”○意思就是说酱是用酒拌肉而制成的。后来,
一些植物也被用来做酱了。《诗经·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
1920或炙。”○孔颖达疏:“《释器》云:‘肉谓之醢。’”○在统治者手中,
这种制作肉酱的方式居然也被用到了刑罚上面,《说文·酉部》中提到:“醢,肉酱也,从酉
21
。”○从《战国策·赵策三》中“鬼侯
有子而好,故入之纣。纣以为恶,醢鬼侯。”的“醢”就是将鬼侯制成肉酱,可见统治者的暴戾,对人命的不屑一顾,简直令人发指。同时也反映了肉酱在上古的时候流行的程度,从统治阶级往下传递,上行下效,所以“醢”才成为了一种调味品。
古有“五味”之说,分别是酸、苦、辛、甘、咸。其中就有一味“酸”与酉部相关,“酸”本是酒发酵过了头而产生的味道,故字从“酉”。《说文》:“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先秦两汉时期“醋”尚未被称为“醋”,汉代时“醋”一般被称为“酢”。《急就篇》:“酸咸酢淡辨浊清。”颜师古注:“大酸谓之酢。”“酢”是“醋”的本字,先有“醋”这种物质才出现表示醋味的“酸”字,酸味是从酿酒的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古人也喜欢用酸进行调味,春秋时期已有了人工酿造的酸味调料“醯”,《左传·昭公十二年》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的记载。《说文》的“醯,酸也。做醯以粥以酒。”可见“醯”是用粥和酒酿成。《说文》:“酸,酢也。”不管是醋、酢,还
是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人对于酒的喜爱,从而衍生出很多的副产品,将酒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直至今日,也还有很多人喜欢吃酸的产品,不能不说这也是古人传承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酒除了调味之外,还具有饮用的功能。古人认为酒是来自于粮食的热量,经过不停地发酵和过滤而产生出来的酒,是很珍贵同时也是很滋补身体的,所以除了供神灵祭祀饮用之外,人们也会通过宴饮或者其他方式来品尝酒。所以,在人们的眼中,酒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 随着人们对于酒的认识的加深,酒的种类、品质以及成色方面的不同被人们详细地区分出来,以便更好地选择用途。在《说文》中反映酒类的字有14个,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清酒和浊酒。 我国古代的酒文化丰富多彩,而酒本身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从酒的味道看有酒味醇厚的烈酒,也有清淡的薄酒,有酿造快速,立等可得的酒,也有需要精工细作,慢慢成熟的酒。并且不同的酒在国
22
○家的仪礼上的用处也不同。所谓“清酒”,就是指滤去酒渣的酒,《说
文·酉部》中的“醇、醲、酎、醹、醰、酷”等酒就是属于清酒。《说文》:“
,酒疾孰也。从酉弁声。”醹:“厚酒也。从酉需声。”《诗》
曰:“酒醴维醹。” 酎:“三重醇酒也。从酉,肘省声。”段玉裁注:“谓用酒为水釀之,是再重之酒也;次又用再重之酒为水釀之,是三重酒也。”这种酒是经过再三加工的,因此味道醇厚,度数较高。《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饮酎。” 醠:“浊酒也。从酉盎声。”醲:“厚酒也。从酉农声。”“酒也。从酉茸声。” 䤊 :
“酒也。从酉, :
省声。” :“泛齐,行酒也。从酉监声。”醨:“薄酒也。从酉离
声。读若离。”
清酒是经过过滤加工的,所以味道醇厚,度数较高;而“浊酒”是指没有没有过滤的酒,这种酒的酿造时间短,度数小,味道比清酒要淡。《说文·酉部》中的“醴、醪、酤、酏”等就是这种酒。醴:“酒一宿孰也。从酉豊声。”“醴”中的米粒是融化在酒液当中的,酒液稠浊,其味稍甘,略带酒味,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只能算是一种甜饮料,相当于今天的“甜酒”。醪:“汁滓酒也。从酉翏声。”酤:“一宿酒也。一曰买酒也。从酉古声。”酏:“黍酒也。从酉也声。”这些酒指的是酿造一晚的酒,并不是经过精细加工的,所以汁液比较浓稠,度数较低,所以叫“浊酒”。
无可否认的是,酒从一出现就开始担任着一个祭祀必需品的重任,发展到后来,慢慢也成为了调味品和饮用品。这种历经久远的粮食副产物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用品。 3、酒的医疗作用
《说文》中最能体现酒的这种功能的一个字是“醫”。《说文·酉部》:“醫,治病工也;殹恶疾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
23醫。”○我国古代医家认为“酒为五谷之华,味之至”,即认为酒是
粮食中的精华,是上乘的味道,所以是饮食中最好的东西。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酒要适量饮用以起到保健作用,古代不少宫廷御医和民间郎中都将酒广泛施用于医药、治病之中。
同时《说文》也提到了关于喝酒之后的人的情态以及因喝酒过多而产生的酒疾。《说文》:“
,酒疾孰也,从酉弁声。”“醺,醉
2425也。从酉熏声。○《诗》曰:公尸来燕醺醺。”○“醟,䣱也。从
酉,熒省聲。”段注的解释是:“䣱酒也。無逸曰。酗于酒德。从“䣱,醉醟也。酉。熒省聲。 ”就是说人沉醉于喝酒而不能自已。
从酉句聲。”段注:“酒醟也。依尚书释文订。书作酗。某氏传曰。
”喝醉了之以酒为凶曰酗。周礼司救注亦云酗醟。从酉。句聲。
后发怒就是“酗”的意思。 “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从酉呈声。”段注对于此的说法是:“病酒也。小雅。忧心如酲。傳曰。
病酒曰酲。一曰醉而觉也。节南山正义引說文无一曰二字。盖有者为是。许无醒字。醉中有所觉悟即是醒也。故酲足以兼之。字林始有醒字。云酒解也。见众经音义。盖义之歧出。字之曰
26
意思是为酒所拖累,喝醉了神志增。多类此。从酉。呈聲。 ”○
不清。
通过“醟”与“䣱”的互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关于醉酒之后的形态的描述,加上“酲”字所说的“病酒也”是指人喝酒之后神志不清,为酒所累导致的醉后睡觉。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说,古人对于酒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
酒不仅作为祭祀的重要祭品,首先在尊重神灵的地位上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古人更将酒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拿来制作食物和调节食物味道,在宴饮的场合上也是作为重要的招待礼节来面向宾客的。从上述的种种表示喝酒之后仪态的字来看,古人
对于酒的热衷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酒能麻醉神经,可用作医药用途的同时,人们也可借此来麻醉自己,忘掉生活中的琐事和其他烦恼,俗语有说:“酒能穿肠,也能断肠。”在生活中,不乏那些借酒消愁的人,而在古人的诗文当中,到处都能看见酒的身影。正是由于酒的独特魅力,才使得一代诗仙李白和一代诗圣杜甫的诗作充满了社会感悟和富有人生色彩。同样也是酒的麻醉作用,在饮用酒之后也会出现很多丑态,所以《说文》中也记录了关于人类酒后的姿态以惊醒世人。
三、酒的文化
《说文·酉部》有很多字反映出古代丰 与酒的社会功用相近,富的酒文化。 1、祭祀文化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在隆重庄严的祭神、祭祖仪式上,人们摆上丰富的祭品祭器,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感恩,并希望借此得到神灵祖先的庇佑。《说文》中记录了用酒祭祀的方式和礼节。如上
27文中提到的“酹,醊祭也,从酉寽声。”○以酒洒地表祭奠。段注
中提到“莤,礼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歆之也。”此外,古人还专门釀造了一种用于祭祀的酒。《说文·鬯部》:
28“鬯,以秬釀鬱艸,芬芳攸服,以降神也。”○鬯是用黑黍酒和鬱29金香草釀在一起,使它芬芳舒畅,用以降神。○可见,鬯是一种香
酒。
2、宴饮文化
正如前文所说,酒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所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的富余,酿酒开始流行。本来是作为祭祀的供品随着酒的普及慢慢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于是形成了众多的宴饮文化。
30
:“酌,盛酒行觞也。从酉勺声。”○段注:“盛 《说文·酉部》
31
酒于觯中以饮人曰行觞。”○很明显,“酌”是劝人喝酒之意。
。《说文·酉部》:“醻,主人进客也。”“醻” 又如“醻”与“醋”
是说主人劝客人喝酒。《说文·酉部》:“醋,客酌主人也。”而“醋”
32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以作回应。○段注:“献醻,主人进客也。楚茨
箋曰。始主人酌宾为献。宾既酌主人。主人又自饮酌宾曰醻。至旅而爵交錯以徧。《彤弓》传曰。醻,报也。謂报客之酢也。瓠叶传曰。醻,道饮也。謂主人必自飲。如今俗之劝酒也。从
33
”○作客人家,以客为尊,主人向客人敬酒为“献”,酉。聲 。
客人回敬主人为“醋”,主人饮完之后再向客人劝酒叫做“醻”。
此外,《说文》还对饮酒时人们的各种礼节做了详尽的描述。如“釂:㱃酒盡也。从酉,嚼省聲 ”指“把酒杯里的酒都喝了”,即今天的“干杯”。“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指喝酒而获得快乐。还有“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亂也。一曰潰也。“醺:醉也。从酉从卒。 ”指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就醉了 ;
“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覺也。从酉熏聲。 ”指一种醉了的姿态;
34
。○ 从酉呈聲。 ”等是指“饮酒过度导致神经错乱”
四、酒的礼俗
关于酒的礼俗,在上古就十分讲究。从西周开始,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俗。西周的饮酒礼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时、
35
序、数、令。○
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说文·酉部》:“醮,冠娶礼,祭。”
3637○《玉篇·酉部》:“冠取妻也,礼祭也。”○《仪礼·士冠礼》:“若38不醴,则醮用酒。”○这就是说,“醮”是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
单仪式。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 。在喜庆典礼的场合下是可以喝酒的。《说文·酉部》:“酺,王德布,大
39饮酒也。”在皇上下令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大肆饮酒。○酺”的意
思是对饮酒禁令的临时解除。段注说:“王德布大㱃酒也。礼器注
引王居明堂礼曰。仲秋乃命国醵。盖醵餔略同也。汉文帝紀。餔五日。文穎曰。音步。汉律。三人以上无故飲酒。罚金四兩。今诏横赐得令曾聚饮食五日也。伏䖍音蒲。按周礼族师祭酺注。
”在汉代有禁酒酺者,为人物灾害之神。別一义。从酉。甫聲 。
制度,除了在规定的场合饮酒外,平时人们只能“私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初登基,发出诏令,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也就是解除酒禁令五天,五天内可以大
40饮其酒而不会被处罚。○
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在
《说文》中最直观表现“序”的应该算是“醻”和“醋”这一对词
41了。○《说文·酉部》:“醻,主人进客也。。。。。。。醋,客酌主人也。”42○段玉裁注:“《彤弓》笺曰: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又饮而酌43宾谓之醻。”○
数,是对人们饮酒多少的,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古代喝酒不能过量。孔子《论语》中孔子讲:“惟酒无量,不及乱。”《说文·酉部》中有这样几个字:“醉”、“酣”、“醒”、“酖”、“酲”。《说文·酉部》:“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卒”是“终了”、“终结”,“醉”义为饮酒适量时停止,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是谓“酣”。《说文·酉部》:“酣,
44酒乐也。”○段玉裁引张晏说:“中酒曰酣。”《史记·高祖本纪》
集解引应劭注更为确切的解释是:“不醒不醉曰酣。”“酣”字从“甘”,“甘”是味觉中感到舒适的境界。《说文·酉部》:“酖,乐酒也。”段玉裁注:“酒乐也,因酒而乐;乐酒者,所乐在酒。其义别也。”酒乐是痛快地饮酒,喝到尽兴时分;乐酒是以饮酒为乐,嗜酒如命。“醉”、“酣”之前的状态是“醒”。《说文新附字·酉部》:“醒,醉解也。”“醒”字从“酉”,可以知道“醒”在古代是与“觉”有别的,一般睡醒称“觉”,饮酒醉后醒来称“醒”。“酣”、“醉”之后,再饮下去于人体则有害了。《说文·酉部》:“酲,病酒也。”《庄子·人间世》:“嗅之则使人狂酲。”“酲”源于“淫”。“淫”义为过分。“酲”就是饮酒过分之称。“醟”、“䣱”是饮酒过量最激烈的表现。《说文·酉部》:“醟,䣱也。”《说文·酉部》:“䣱,
醉醟也。从酉句聲。”两字义同。“䣱”今作“酗”,酗酒易醉甚至病于酒。《尚书·逸》孔传:“以酒为凶谓之酗。”这也是“酗”从
45“凶”的理据所在。○
令,指在酒宴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王室有掌握全国“酒之政令”的“酒正”。“酒正”是酒官之长,他们是以宴席上的礼节为准绳监督宴饮的人。这体现了饮酒礼仪中的“令”。最初,周公辅成王,把禁酒当做一件头等大事来抓,发出了的禁酒文告《酒诰》。到了汉代,对饮酒无度也有禁令。《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因有禁酒制度,除了在规定的场合饮酒外,平时人们也只能“私饮”。《说文》有几个字记载了这样的情况。《说文·酉部》:“醧,私宴饮也。”是说人们在家庭举行私宴 。《说文·酉部》:“醵,会饮酒也。”即人们聚在一起凑钱喝酒。这些都说明虽有禁酒令,但却挡不住人们饮酒,反映了人们对酒的喜爱以及酒在古
46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作用。○
五、酒的审美
古人将酒应用于祭祀和医用当中,从而产生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和食用文化。那么在古人的心中,对于酒的看法是什么呢?在他们的眼中,酒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1、酒的崇尚老成之美
“酉”字在上古时候就是“酒”字。《说文·酉 从上文可以知道,
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律书》曰:‘酉者,万物之老也。’”《释名·释天》中:“酉,秀也。秀者物皆成。”又《广韵》:“酉,老也。”“酒”的酿造所用的原料是用成熟的谷物,所以“酉”(酒)的“老”之义可以从上述种种论述当中得到论证。
《说文·酉部》“酋,繹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礼》 同时,
有‘大酋’,掌酒官也。凡酋之属皆从酋。”此处所称引《礼》指《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注曰:“酒熟曰酋。大酋者,酒之长也。”从《说文》来看,我们知道“酋”是一种熟酒,而“大酋”是酒官之长,也是酒类之长,所以两者指称的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长,也就是首领。所以在后来,部落、组织的首长也称“酋”,这就是说明“酋”的“首长”的意义得到了一个具体层面上的引申。
我们知道酒是通过发酵蒸馏而来的一种产物,所以它也含有了通过多重过滤之后的“老成”之意。人们在饮酒的时候所遵守的是长幼尊卑的制度,酿酒的初衷也是为了尊敬贤老、祭祀祖先,是为了“尊老”。如《诗经·七月》中的“八月扑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盖眉寿。”发展到后来,也用“酒”来指代首领或者长辈,这也说明了古人崇尚老成的一种审美心态,是值得推崇的。 2、酒的“中和”之美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
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认为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可以达到统一,主张天人协调。中国文化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崇尚“中和”的表现,这同样也渗透到了酒文化当中。在儒家看来,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根本途径在于保持“中”道。“中”即不偏不倚,不过度,也不要不及。此外,对于事物也需要既不“狂”也不“狷”。以中为度,中即是和,“和”包含着“中”,“中”里可以见“和”。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 《说文·酉部》
酉亦声。”“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许慎揭示了酒的本质,即酒是一种可以使人为善,又可以让人作恶的饮料。善恶往往只是一线之差,正之则善,偏指则恶。这难道不是人人津津乐道的中庸么?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深刻地反映了儒家的最高追求——“和”,体现在酒文化的各个方面。
古人关于酒的味道、色泽、香味、形态和容器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个饮酒的意境之和。从《说文》中许慎关于酒的清浊、调味等等的介绍,我们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古人的关于喝酒的礼仪的规定强调进饮时的时、空、人、事等多种因素的和谐一致,讲究良辰、美景、怡人、乐事的有机联系,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同时,严谨的饮酒礼节也是政治教化的要求,人们通过对礼仪的束缚来创造和谐宜人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柔化,也能达到“和”的作用。
结语
通过对《说文解字》酉部字的简单分析学习,我们对古代的酒和酒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了酒在古代祭祀仪式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祭品作用,跻身于政治教化之中的功能,也懂得了酒在古代人们心中的重要性:酒象征着老成之美与中和之美。正因为酒被人普遍认可,它才慢慢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开始应用于生活食用和医用的方面。也才慢慢有了文人雅士对于酒的吟诵,形成了今天我们对于酒的评价。由此说明,《说文解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收录的字也存留了一些当时的文化缩影,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部形音义字
典,更是揭示古代人们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三稿批语:1、文章做了修改,补充了不少
内容,很好;结语部分还要修改。 2、继续修改,多注意字词句和表达,要求
文从句顺;
3、文章要多读多看,把存在的细微的问题都解决掉,才定稿。4、注释和文献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