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 口算:
6×4=24 8×9=72 9×3=27 7×8=56 6×7=42 9×9=81 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我来问,你来答。
指名同学和老师一起,老师来问,学生来答。
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口算能力。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首先来学习它的口算。 板书课题: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出示教材56页主题图)
问:“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 出示问题:1. 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合作交流并回答。 二、学习例1
出示例1: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一) 指名读题,并问:“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算法:
①每人要20元,现在有3人,就是3个20相加,就是20+20+20=60(元)。 ②20×3.20就是2个十,20×3就是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二)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师:1. 结合小棒图,谁明白这种方法了? 解法1: 20+20+20=60 解法2:
2×3=6 20×3=60
2.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种方法,他用到了我们以前学习的哪句口诀? 3. 二三得六的“二”表示什么?得六的“六”表示什么? 4. 谁懂这种方法了?再来说一说60是怎样得到的。 5. 谁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看下面算式,能发现规律吗? (三) 掌握规律:出示算式40×3 5×60 300×2
1. 口算这两道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算,说说你的想法。 3. 在计算这几道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口算,总结规律,教师归纳
(计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把整十、整数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学习例2
出示例2: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教师利用课件或教具小棒演示,
师:结合小棒图,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还可以怎样想? 1. 结合小棒图,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这种方法谁读懂了?把12分成了哪两个数? 把12分成了10和2
结合图,请你思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小组合作,指名回答。
先求出3个10是多少,再求出3个2是多少,最后再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36。 课件出示图片:
邮递员叔叔每天送300分报纸,10天一共送多少份报纸? 附答案:300×10=3000(份)
过年了,妈妈想买草莓当礼物送给亲戚,在超市买了三筐,妈妈买了多少盒草莓呢?
附答案:15×3=45(盒)
附答案:
20×8=160(角)160角=16(元) 30×6=180(角)180角=18(元) 18+16=34(元)
师:虽然我们的方法不同,但都用到了以前学习的知识,看来可以用以前的知识帮我们解决一些新问题。那我们就试着做几个题吧,一定要认真哦!
四、课堂练习
附答案:
2、工人师傅每天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每小时加工零件40个,工人师傅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附答案:
算法1: 4+3=7(时)40×7=280(个)
算法2: 40×4=160(个)40×3=120(个)160+120=280(个) 3、书法组人数21人,美术组人数是书法组的4倍,美术组有多少人? 附答案:
21×4=84(人)或4×21=84(人) 五、拓展提升
工人们修公路,每天修80米,修了5天,共修了多少米?这时,再有90米就能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长多少米?
附答案:
80 ×5=400(米) 400+90=490(米)
课后小结
师:小朋友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其中包括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它们的口算基础都是表内乘法口诀。
板书
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理解竖式计算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法。 教学难点: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口算 估算 20×3 = 97×4 ≈ 300×4= 215×6≈ 6×500= 4×7≈ 7×800= 316×6≈ 课件出题插图
三个小朋友正在准备画画,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支,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师:怎么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2.探究新知 学习例1 指名读题目。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 12×3= 36 (枝)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36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 师:12×3表示什么意思?
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探讨。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尤其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及个别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1)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注意怎样书写?
(2)应该从哪一位乘起?
(3)每一次乘得积的位置该怎样呢?为什么? (4)每次乘得后的积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小组汇报交流:
方法一:可以把12×3看成3个12相加。
方法二: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3相乘,再把结果相加。 10×3=30(枝) 2×3=6(枝) 30+6=36(枝) 也可以用竖式 方法三:
师:考考大家,大家想一想,如果列竖式计算213×3,怎么计算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梳理小结: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时: 1、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各位乘起。 2、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3、乘得的积写在横线的下面与相应的数位对齐。 火眼金睛
师:学校买了4个电水壶,一个122,一共用去多少钱? 指名读题。 完成。
一辆校车可载客21个学生,学校共有4辆这样的校车,可载学生多少人?
思考。
附答案:21×4=48(个)
小刚上学骑自行车,每分钟骑112米,他从家到学校需要骑4分钟,小刚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3.拓展提升
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1户,这栋楼房共住多少户人家?
丽丽看一本总共365页的连环画,每天看21页,连续看了4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
附答案:21× 4=48(页) 365-48=317(页)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1、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与计算。 2、能够用运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一)
个位:8×3=24,个位上填4,再向前一位进2。
5 4 十位: 1×3=3,3+2=5,十位上填5。
用多位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乘的顺序:先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山东潍坊市安丘实验小学 宋丽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3
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4
423×2 212×3 2442×2
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月季 6元
郁金香 12元 米兰 14元 百合 22元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 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说明估算的思路,然后再精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前面的知识迁移类推,自主解决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目标解析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来检验乘法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与机会,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一次进位是一样的,但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容易出错,专门安排例题,是为了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列式计算(一次进位练习)。
62×4 38×2 71×5
【设计意图】连续进位与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以及算理都是相同的,通过对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复习,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1)课件出示情境。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什么问题?
(2)列式:24×9
(3)估一估,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一:24接近20,20×9=180(瓶) 方法二:9接近10,24×10=240(瓶) 得出:24×9的得数在180和240之间。 或者:
往小里估(板书) 往大里估(板书)
(4)尝试用竖式计算24×9。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书写。
(5)汇报评价。跟以前学的计算有什么不一样?(个位满几十进几,十位又满几十进几。)你们算得对吗?(与估值进行比较,看是否在估值范围内。)
板书:连续进位
(6)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①从个位齐,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②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往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精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范围,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这有利于数感的培养。估算的方法是多样的,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提倡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再通过对比,找到一次进位与连续进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突破新知的学习。
2.认识因数: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因数。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做一做:列竖式计算。
(1)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练习。 (2)评价并订正。 2.估一估,再列式计算。
36×7 313×5 499×3 3.练习十三第7题。 4.练习十三第9题。 5.练习十三第15题。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不仅要注意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同时还应注意计算的速度,因此通过第1、2题一定量的计算练习是完成计算教学目标的保障。第3题将计算教学渗透到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乘法算式的理解,常识性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第4题是开放题,学生首先从众多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然后自主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第5题为找规律,让学生知道乘法计算中存在着很多规律,体会数学中的规律美,感受数学的奥秘。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 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学生在精确计算之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的习惯,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二、目标解析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都要与第二个因数相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供了两种写法,竖式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第二种更简便,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的算理。因为算理相同,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下列各题(列竖式计算)。
123×3= 368×3= 2.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上计算。 3.汇报,说说两道题的不同,需要注意什么?
第1小题不进位,第2小题需要连续进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位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因数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乘法与一般乘法的算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更顺利地借助旧知进行有效迁移。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问题:
(2)列式:604×8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604接近600,600×8=4800,座位应该比4800个多一点。 (4)课件指名上黑板,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尝试解决。
①说说这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 ②以前因数中间没有0,是怎么计算的?现在因数中间有0,要不要分别相乘呢?如果不乘,会出现什么情况?
③小结: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5)小练习:102×3(不进位) 109×3(一次进位) 409×3(两次进位)
【设计意图】算前估一估,既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为因数中间有0的算法同前面学习过的算理相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最后的小练习提供了三种由易到难的计算,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
2.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问题: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问题?(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3)列式:280×3 (4)你能估一估吗?
280接近300,300×3=900,需要的钱数比900少一些。 (5)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 (6)汇报。
(7)说说对方法二的理解。(借助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28个十乘3等于84个十。)你更喜欢哪一种?
(8)说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简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一是一位数书写的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9)小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估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在任何不能口算的计算前都要有所体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是0的乘法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选择较方便的方法二。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
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小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练习提高 1.练习十四第1题。 (1)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十四第6题。 (1)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计算。 3.练习十四第5题。
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说理由。 4.练习十四第3题。 (1)完成比较大小。 (2)说说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分别有关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继续巩固有关计算的法则。第(三)题通过有关0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快速进行得数大小的判断,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第(四)题综合运用有关0的四则运算,达到快速区分的目的。
(四)谈收获
说一说您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 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目标解析】学生对于发现数学信息并不困难,但对于“归一”问题(先求出单位数量的量),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会显得更加简单明了,应鼓励学生试用此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一般能够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分步列式的,要给与肯定,但要加强指导综合列式,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带了18元钱,正好买了3个碗。” (1)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
(2)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买8个这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教师: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归一”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复习的内容,将两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8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 (2)汇报交流。
教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
预设二:
(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交流。
教师:你认为哪幅图能对题意表达得更清楚呢?为什么?
学生:第一幅图中碗的大小画的不一样,而且上下的图没有一一对应,碗的价格和问题都没有标出来。
(4)根据学生的提议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知道了买3个碗18元(总价),就可以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单价);知道了单价,就能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解答。
预设一:18÷3=6(元) 6×8=48(元) 预设二:18÷3×8 =6×8 =48(元)
(3)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呢?
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8个碗的总价”,需要知道一个碗多少钱,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碗的价格(即单价),所以先要求出单价。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8个碗48元,一个碗是6元,买3个碗是18元。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知道,在买碗的三个量“总价、单价、数量”中,哪个量是没有变的?
学生:因为买的是同一种碗,单价是不变的。
教师:所以要先算出碗的单价,再根据要求进行总价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4.拓展与延伸。
(1)出示:“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2)学生自主解答,教师指导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加括号。 分步计算法:18÷3=6(元) 30÷6=5(个) 列综合算式法:30÷(18÷3)
=30÷6 =5(个)
答:30元可以买5个同样的碗。
【设计意图】学生将发现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对比,优化出更能清楚表达信息的示意图,然后修改完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既可以分步列式也可综合列式,体现学生不同的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询问有没有其他思考方法,尽量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想。“回顾与反思”及“拓展与延伸”环节巩固学生对解决“归一”问题策略的掌握,重视学习方法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做一做。
学生解答,汇报交流,并通过对比质疑,归纳概括方法。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题目中的前两个数学信息是相同,给出了读的天数和页数,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每天读的页数,而且每天读的页数8页是不变的。不同的是:第(1)小题求7天读的总页数,即求7个8页是多少;第(2)小题求读页需要用几天时间,即求页里面有几个8页。
2.练习十五第8题。
单价不变,随着数量的增多,总价增多;或者总价增多,数量也随着增多。渗透正比例关系。
3.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解答,并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第1题提供了与例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题目:第一步都是用除法算出单位数量,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更好地掌握解决方法。第2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文具盒的数量与相应的总价填写完整,更直观地呈现了数量与总价的正比例关系。第3题看似“归一”问题的一般形式,但提供的蜜蜂的箱数之间具有倍数关系,因此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蜜蜂的箱数是原箱数的3倍,因此酿出的蜂蜜也是原蜂蜜的3倍,即3个48千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 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目标解析
例9沿用了例8的情境,编排的思路与例体相同。不同的是,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总价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形象示意图(离散的图形)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时画起来也很麻烦。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每分成相应的分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1)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归总”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复习的内容,将两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和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①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预设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③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36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
④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从第一条线段图知道每个碗6元(单价),正好可以买6个(数量),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总价,就可以求出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买几个。
(2)学生列式解答。
预设一:6×6=36(元) 36÷9=4(个) 预设二:6×6÷9 =36÷9
=4(个)
(3)说说自己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从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
2.回顾与反思。
(1)说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总价也是36元。所以解答正确。 (2)回顾解答的过程。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将发现的信息记录下来,由于上节课刚刚学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记录,肯定有学生会继续使用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画示意图的方法不能体现总价相同的信息,从而优化出画线段图的方法更能清楚地表达,然后再修改完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提倡列综合算式,但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分步列式,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询问有没有其他思考方法,尽量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想。回顾与反思环节重视学习方法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做一做。
(1)学生解答,交流订正。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题目中的前两个数学信息是相同的,给出了每天读的页数和天数,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总页数,而且总页数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是:第三个信息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读思路上看,第二步分别是: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天数;总页数÷天数=每天读的页数。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学生解答,交流订正。
(2)让学生根据“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
预设一: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 预设二:每组2人,可以分几组? 预设三:分成9组,每组几人? 预设四:分成4组,每组几人? 预设五:分成2组,每组几人? (3)对比、概括。
发现:每组的人数越少,分成的组数越多。(体会组数与每组人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学生解答。 (2)汇报交流。
预设一:每条边用1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4根。3×8÷4=6 预设二:每条边用2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8根。3×8÷8=3 预设三:每条边用3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2根。3×8÷12=2 预设四:每条边用4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6根。3×8÷16=1 (3)对比、概括。
发现:每个正方形用的小棒数越多,能摆出的正方形就越少。(体会两个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第(一)题提供了与例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题目:第一步都是用乘法算出总价,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归总”问题的模型,更好地掌握解决方法。第(二)题通过学生自己增加条件,编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继续巩固“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时体现题目的开放性,也更直观地呈现了组数与每组人数的反比例关系。第(三)题通过呈现不同的摆放情况,结果是不相同的,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继续体会反比例关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