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心雕龙》的骈偶观

《文心雕龙》的骈偶观

来源:九壹网
《文心雕龙》的骈偶观

梁焕娟

【摘 要】骈文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50篇都是用骈文创作的,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对偶、声律、辞藻。《文心雕龙.丽辞》篇专论骈偶,提出创作骈偶的3个原则:理圆事密、精巧允当、奇偶并流。"奇偶并流"是创作骈偶的重要原则,其内涵包括该用奇则用奇,该用偶则用偶以及交错地兼用奇句和偶句。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刘勰推崇自然成对、迭用奇偶、情文并茂的骈文,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平庸之作。%Pian wen is a uniqu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form and reign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Fifty articles of "Wen Xin Diao Long" by Liu Xie are creates with plan we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pian wen are duality, prosody,ornate dictio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creation pianou are put forward in Wen Xin Diao Long Li Ci: First, the mingle of truth and object ; second, delicate adequacy ; third, parity and flow. " Parity and flow" is the creation of an important principle even side by side, including the use of its contents is odd , even if the use of staggered maner with even and odds words and even sentences either. Liu Xie respected natural pairs, with parity Diego, eloquent of prose, against the blind pursuit of mediocre form. 【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9)004 【总页数】5页(P80-84)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骈文;并流;创作论 【作 者】梁焕娟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2 0 引言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谓:“《文心》体大虑周”、“盖《文心》笼罩群言”[1];大文豪鲁迅评曰:“而篇章既富,评骘随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2]前辈学人如此推重《文心雕龙》必有其理论价值和精义所在。刘勰《文心雕龙》50篇都用骈文写成,其在《声律》、《丽辞》、《事类》等篇中专门讨论了声律、对偶、用典等问题。可见,刘勰对构成骈文语言形式的主要特点采取肯定态度。 《丽辞》篇专门论述了丽辞的形成、表现形式、难易优劣以及构成对偶时应该避免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云:“耦对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但去泰去甚,勿蹈纤割裂之弊,斯亦已耳。凡后世奇耦之议,今古之争,皆胶柱鼓瑟,未得为正解也。” [3]显然,范文澜先生赞同刘勰的观点:一方面肯定了耦对出于自然,人力是不能将其废除的。另一方面批评骈文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忽视了情感等内容的因素,读来雕章琢句,空洞无物。鉴于此,刘勰提出了创作骈偶的三大原则:理圆事密、精巧允当、奇偶并流。本文通过阐述刘勰的骈偶观,以便对“骈偶”的作用和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1 “丽辞”的内涵和地位

六朝时期的文章注重对偶,所以丽辞也是当时文坛关注的问题。

《说文·鹿部》:“丽,旅行也。”[4]古文作丽,象两两相比之行。《小尔雅·广言》:“丽,两也。”[5]《周礼·夏官》“努马丽一人”,郑玄注:“丽,耦也。”[6]《荀子·乐论》“鼓大丽”,王先谦集解引《方言》,郭璞注:“偶物为丽。”[7]《左传·成公》十一年“鸟兽犹不失俪”,杜预注:“俪,耦也。”[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鹿部》:“俪即丽之俗。”[9]可知丽同俪,可训为两、偶、耦。丽的本义是偶对之意,“丽辞”之“丽”取其本义,也即偶词,即论文章的骈偶属对。

“骈”在《说文·马部》中解释为:“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部》:“骈之引申,凡‘物并曰骈。’”[9]所以,“骈”的主要特点是两物并列,由两物并列比喻引申两物相对的文句是很恰当的,即骈文是用两两相对的文句来表达的。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对偶,范文澜先生注《文心雕龙·丽辞》篇[3]较为全面、充分地申述了骈偶产生的原因和骈偶的作用。他认为,首先,崇尚骈俪对称的民族因素,使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自然地联想起骈偶之辞;其次,他认为古人传学,多口耳相传,为了便于记忆讽诵,经典之文多丽语,出于极为现实的需要,使骈偶之体的出现成为可能;再次,他提出文章在阐明观点时,骈俪之辞既可避免孤证,又不致繁琐;最后,汉民族的语言习惯是口语“好趋均平”,“长短悬殊,不便唇吻”,求之于文,骈俪之辞,起到整齐文章字句的作用。所以,“丽辞”的地位是“不必废亦不能废的”。

由于我国文字的特点之一是单音独体,在文学样式中诗歌又特别发达,它要求富有韵律美。因此,创作中既易于形成对偶,作家们也易于倾向讲究对偶。六朝时期,由于文学特点的日益明确,声律逐渐兴起,加以社会,玄学昌盛等原因,形式

主义文风成为创作的主要倾向,因而文章最为讲求对偶,丽辞成为作家们普遍重视的问题,以致形成一种偶语连篇、非对不发的“骈体文”,统治了当时文坛。刘勰本人就是一位写作骈体文的能手。在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刘勰列《丽辞》为专章,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 创作“骈偶”的原则

刘勰在《丽辞》篇中首先用“自然成对”与“刻形镂法”作对比,引出如何创作“对偶”的问题。

刘勰针对当时通过人工雕琢追求对偶的创作倾向,论述了丽辞的流变,强调了写作中运用对偶,必须出于自然。他说:“造化赋行,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双,自然成对。”这是指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即万物皆有道,万事皆有理,宇宙天地、万事万物都顺其自然而运行和发展。作家创作文辞,用心考虑多方面来表现事物时,高低上下,相互配合,文辞便自然会形成对偶。接着举《尚书·大禹谟》中的对偶为例:“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来证明“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的道理。又举《易经》中的《文言》、《系辞》为证:“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如《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月对寒暑,所以隔行悬合。即说明《易经》中也都存在对偶句。对此,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云:“文之有骈俪,因于自然,不以一时一人之言而逐废之。”[10]黄侃先生所评是中肯、公允的。

在此,刘勰没有丝毫扬偶抑奇的极端评论,而是赞美其自然成对之作。刘勰推崇骈文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批评盲目过分追求语言形式之美。他说:“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宋画出自《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

众史(画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可至者,儋儋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

也。’”[11]意思是说,宋元君召集许多画家作画,大家都作揖而立着画,只有一人回屋,解衣,伸着腿坐着。宋元君认为他是真画者。此喻意为作画过程诸多讲究和刻意。吴冶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侯天伺地,阴阳同光。”[12]讲吴人干将、莫邪夫妇铸剑过程的精雕细琢。《淮南子·修务训》云:“夫宋画吴冶,刻形镂法。”[13]刘勰在此用画图和冶炼的功夫来比喻为文的刻意与精雕细琢,以此来说明骈俪之作已经从“率然对尔”走向“刻形镂法”。如《夸饰》篇言:“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盛。”自从宋玉景差以来,夸张开始大量运用,司马相如架空立说,浮夸怪诞得更加厉害。又如《定势》篇云:“自近代辞人, 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新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指作者追求诡巧的弊端。近代以来的作家,爱好奇巧,考求他们作品的。由于厌弃旧有的形式,所以牵强附会地追新。最后批评“浮假者无功”,指浮泛不切的对偶是不可取的,意在纠正当时浮靡的文风。 从这些历史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是主张文有对偶的,但他认为对偶应自然形成,并有助于内容的表达,反对人工雕琢、缺乏内容的对偶。这种见解,还是正确而可取的,与当时单纯追求字句华丽整饰的形式主义的观点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刘勰提出了创作骈偶的三大原则:

一是理圆事密,即以内容为主。其《丽辞》篇曰:“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他指出:“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这是指内容空洞而追求文辞对偶,是不可取的。对此,张少康先生评说:“‘理圆事密’是精妙丽辞的内在灵魂,徒有丽辞,事理不立只能使人感到厌烦,耳昏目重,没有任何意义。”[14]张少康先生所论切中肯綮,且符合刘勰《丽辞》篇中的原意。刘勰论文的宗旨是“本乎道,师乎

经,体乎经”的。他看到当时文学的流弊,所以要“用文而明道”,写出有内容的作品。《风骨》篇云:“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文字应该有骨力,就好比身体必须树立骨架一样。所以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可见骨有两个条体:一是要有充实的义,充实的内容;二是有系统,内容有条理,有系统。为了给其建立理论根据,就提出“文德”来。文德指天地万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以及圣人教化的功用,而在《情采》篇里指出有三种:形文、声文、情文。形文的玄黄方圆,声文的林籁泉石,都构成对偶。刘勰提出“圣因文而明道”,后来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就提出“乃知文者以明道”。这个说法为古文家所接受,说明文章要注重内容的作用。刘勰写的骈文就贯彻他这种主张,有内容,有文采。

二是精巧允当,即重视形式。其《丽辞》篇曰:“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一个是“精巧”,一个是“允当”,兼顾了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就对偶来说,这完全是合理的、正确的。刘勰认为“言对”是表达“胸臆”的,即表达心中所想,也就是抒情言志。“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香部》中解释为:“精,择也。”[9]他所指的“精”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剪裁要“精”,即最有代表性的;二是语言要“精”,即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胸臆”。正如刘勰所说:“若两事相配,而优劣不均,是骥在左骖,驽为右服也。”纪昀评云:“两事当作两言。”[15] 这是说,对偶若优劣不均,就像驾车,骏马在左边,劣马在右边一样。又如:“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趻踔而行。’”[11]这里指有上联而没有下联,成为跛足。这就是说“事对”的两句要对称,不可优劣不均。不仅用事恰到好处,而且所对双方要能够相当,否则就不能平衡,丧失了对称之均匀。《风骨》篇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作品是用文辞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先要对思想感情作一番提夫。练骨以后,就是把那些可以不说的话尽量删去,

使内容精练,再用文辞把它表达出来,那样文辞自然精练了。在用文辞表达时,还要注意从每一句话到每一个词都要求能正确地表达思想,要表达非常确切,连一个字都不能改动,这就是练字的功夫,做到“捶字坚而难移”。

“巧”在《说文解字注·工部》解释为:“巧,技也。”本义是“技艺高明” [9],要表达出“胸臆”自然需要技法。唯有“精巧”,方可辞采华美。刘勰认为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文采,但情理是主,文采是次。在《情采》篇中,有一段形象的论述:“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情生于淑资;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质和情决定文和采,文采起修饰的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容决定形式,刘勰在此基础上也非常重视形式对内容的积极作用和二者之间的统一。《风骨》篇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把惆怅的感情,写得能感动人,首先要靠风,就是要写得气韵生动,除了注意抒情,还得注意作品的思想,思想和感情是不可分家的。《征圣》篇中有:“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主张情采结合,反对“为文造情”。旨在表明,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熔裁》篇云:“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要求按内容确定形式,据刚柔来确立体式。

概之,创作“对偶”应从主观上去除形式主义之风,达到“理圆事密”,组织语言时以“精巧允当”为务,用语言形式美和精神内在美创作骈文。 3 创作“骈偶”的关键——奇偶并流

上面讨论了创作“骈偶”的两项原则:第一,内容上要“理圆事密”;第二,形式上要“精巧允当”。下面就第三步“奇偶并流”这一原则加以分析。

刘勰认为创作“对偶”句,需要避免重复多余的毛病,其《丽辞》篇曰:“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张华《杂诗》见《玉台新咏》,鸿亦大雁也,比翼与

接翮都是紧挨着飞,所以是辞意重复;刘琨《重赠卢谌》诗见《文选》,宣尼即孔丘,悲获麟即西狩泣也,也是辞意重复;如《熔裁》篇也讲到:“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其中“骈枝”出自《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11]这是指在拇指上长出多余的指,就天性说是多余的,比喻重复多余的命意。身上长多余的肉或瘤,就形体来说是多余的,比喻重复的辞句。

刘勰针对张华《杂诗》和刘琨《重赠卢谌》诗句中意义重复称其为“对句之骈枝也”,强调要尽量避免对句上下两联语意重复之弊,此对偶一忌。由此可见,刘勰尽管偏爱俪偶,但对平庸乏味的对偶同样是不赞成的,其主张注重骈句内容的凝练和丰富以及语言的新颖。此外,刘勰在《丽辞》篇中还提出骈散结合的写法,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指“奇偶适变,不劳经营”。根据刘勰在《丽辞》篇中的论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丽辞出于自然的观点,我们认为,“迭用奇偶”的含义应该是依照作者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该用奇则用奇,该用偶则用偶,不可勉强,顺其自然。黄侃先生曰:“四曰奇偶适变,不劳经营。明用奇用偶,初无成律,应偶者不得偶,犹应奇者不得不奇也。终曰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明缀文之士,於用奇用偶,勿师成心,或舍偶用奇,或专崇俪对,皆非为文之正轨也。舍人之言,明白如此,真可以息两家之纷难,总殊轨而齐归者矣。” [10]黄侃先生所论极是。刘勰在叙述对偶的流变时,他在《丽辞》篇已指出:“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 诗人偶章,指的是诗三百篇中的对偶运用;“大夫联辞”,指的是春秋时期,士大夫聘问应答时采用的骈俪言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即奇句和偶句应适应思想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非刻意经营。

客观地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并非仅骈文堪称美文。黄侃先生认为:“尽管骈俪之文自然成对,非人力矫揉而成,在先秦典籍,为文偶奇的多少还与作家的个性及个

人风格有关:‘文言藻饰,用偶必多,质语简淳,用奇必众。’”[10]刘勰先以“六艺”为例,“此皆举六艺为征,而奇偶无定已若此”,如《丽辞》篇举《尚书》中丽辞比比皆是,而又不以辞害义,《春秋》尚简,遣词用字简要谨严,又举《宗经》篇的《周礼》、《礼记》,同出周公,而一则列数陈文,一则简辞述事等例子来说明奇偶无定。《史传》篇中的《左传》与《史记》对比说明,《左传》“捶词多偶”而《史记》“叙语皆奇”,指出子史之文用奇用偶绝无定准矣。黄侃先生总结说:“总之,偏于文者好用偶,偏于质者善用奇,文质无恒,则偶奇亦无定,必求分畛,反至拘墟。” [10]因人而异,刘勰注重语言形式的骈俪之美,自然会钟情于骈文。

第二,指“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意即交错地兼用奇句和偶句。刘勰“奇偶并流”的主张,是和“理圆事密”的要求一并提出来的。他在《丽辞》篇强调:“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辞动有配。”意思是说,奇句于偶句交错地使用,意各色玉石联结而成的佩玉,节奏鲜明而和谐,才是最可贵的。这就不是孤立追求文辞对偶,也不是孤立地追求奇偶迭用,而是要求在说理圆通、用事贴切的同时,骈散兼行,有如一双碧玉,因而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不管是追求对偶,还是讲究散行,或者是“迭用奇偶”,都不免流于形式。如果一篇文章纯用对偶,文句虽然整齐,但往往失之板滞,文气不畅,且与口语距离较远;如果一篇文章全用单句,虽然与口语距离较近,文气流畅,文句不致板滞,但往往易于流荡,缺乏韵律美,而“奇偶并流”,则可兼有两者之长,避免二者之短,既有整齐美,又有错综美。正如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注释》中评曰:“骈文讲究声律,《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多用四字六字句,所以便于构成对偶。古文顺着语气,语言长短错落,多散行。不过齐梁时的骈文,在对偶中也夹杂散句,如《丽辞》中‘岂营丽辞?率然对尔’即散句。经书以散行中也夹杂少数对偶句,如本篇所举‘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等名句。”[15]的确,刘勰《文心雕龙》50篇均为骈文,且各篇奇偶互用,唯取其适,实际上提倡骈文中夹杂着散句,他的创作实践也真正印证了他的审美追求。 “奇偶并流”是创作“对偶”的关键,惟有达到自由运用“奇偶句”才能创作出精妙的骈文,从而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

刘勰讲述运用骈偶的原则,需要主观上去除形式主义之风,达到“理圆事密”,语言形式上需“精巧允当”,最后取得“奇偶并流”的效果,从而创作出情采并茂的骈文。 参考文献:

[1]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9. [2] 鲁迅.鲁迅佚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299. [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90. [4]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637-6. [5] 迟铎.小尔雅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432. [6]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2235. [7]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255. [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853. [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465-471.

[10]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2-163. [11] 王先谦.庄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54:314,193. [12] 张觉.吴越春秋校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6:478. [13] 刘安.淮南子[M]. 高诱,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238.

[14] 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8. [15]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6,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