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系(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XXXX XXXX XXXX
联系电话
XXXX教务处 XXXX年
XXXX月
填表说明
1.“课程组主要成员”可以是主讲该课程并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其他任
课教师、助课老师,也可以是参与课程建设的其他人员。
2.内容要求实事求是,表达简洁、明确、严谨。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职称 XX 副教授 性别 学历 XX XX
出生年月 XX 学位 职务 授课对象 2017 级 2017 级
硕士 XX 学时 (28*3=)84 (56*5=)280 (42*2=)84
所在系(部)
机械工程系 课程名称
时间 2018.08 最近 三年 主要 教学 工作 情况 2018.03
课 程 负 责
2017.08
2016 级
2017.03
2014 级
(65*2=)130 (40*2=)80
2016.08
2015 级
人
2016.03 时间 近年来 在教学 研究与 教学改 革方面 的成果
2013 级
项目名称
(56*2=)112 完成与获奖情况
课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项目中的分工 方案评价 辅助授课
程 组 主 要 成
教授
员
助理研究员 资料整理
二、本课程基本情况:
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安排、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
1. 教学对象
机械工程系的三个专业: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 教学安排与内容 见表 1
表 1 教学安排与内容
课次
讲课
章节与内容
时数 实验、上机等 主要内容
时数
第 1 章 绪论
第 1 次
1.2 公差与测量简述
2
1.1 互换性与公差
1.3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1.4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 第 2 章 测量技术基础
第 2 次
2.1 测量技术基本知识 2.3 误差与误差处理
第 3 章 孔、轴公差与配合及其尺寸检测
第 3 次
3.1 基本术语和定义
3.2 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3.2.3 基准配合制
2.2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2
2
2 2 2
3.3 其他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 第 4 章 几何公差及其检测 4.1 概述
4.2 几何公差的标注
4.6 几何误差的检测
4.3 几何公差带分析 4.5 几何公差的选用
第 11 次
第 13 次
第 14 次
第 15 次
第 7 次 第 8 次
2 2
第 5 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2 5.1 基本概念
第 9 次
5.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5.3 评定参数的数值及其选用 5.4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标注
2
5.5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第 6 章 滚动轴承与孔、轴结合的互换性
第 10 次
6.1 概述 6.2 滚动轴承精度等级及应用
6.3 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 6.4 滚动轴承与孔、轴配合的选择 第 7 章 渐开线圆柱齿差与检测 7.1 概述
7.2 圆柱齿轮精度指标及检测
2
7.3 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 7.4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应用 第 8 章 常用连接件的公差与检测
第 12 次
2
2
8.1 螺纹的公差与检测 第 9 章 圆锥公差与检测
8.2 平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
8.3 矩形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
2
9.1 圆锥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 9.2 圆锥公差的给定方法和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 第 10 章 尺寸链 10.1 尺寸链概述
10.2 用极值法计算尺寸链
10.3 用统计法计算尺寸链 10.4 用分组法、修配法和调整法保证装配精度
实验一 内径百分表测孔径和圆 柱度误差
实验二 百分表测量径向圆跳动
2
3. 教学方法
理论课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验课采用示范教学方法
4. 教学目标第一个层次
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几何精度设计方法、图样标注、检测以及判断零部件是否满足图样要求的能力。为基础课、实践课和专业课架构起桥梁。
第二个层次
具备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第三个层次
建立大教育体系,为学生树立大教育观,培育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
三、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包括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本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教学方法、预期目标及效果等
1.基本思路
( 1)精心选择教材。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教材,针对实施高校“质量工程”的教材,基于该教材以更好地为教改和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服务。
( 2)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以互换性与精度设计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为主,其它章节略讲。
学生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突出体
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达到第二层次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和事例,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第三层次目标。
( 3)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 发展为目的,教育的归属是“学”不是“教” 。学生没学习就没有教育。
( 4)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引入案例 A 教学方法
讲授与研讨 (如孔轴公差中一般公差) 讲授与提问(探究)(大部分知识点)
学生讲课体验(第三章孔轴公差与配合)
混合式教学,保证深度融合实施效果。
实验课程改革思路
混合式教学(线上 +线下)
以前 :教师讲解操作仪器→学生模仿→记录数据→计算分析→总结报告等
目前:学生利用互联网, 线上提前预习(仪器使用视频等),学习设备操作,了解原理和实验目的等。教师提供参考视频与资料,注重过程指导,提出注意
事项,做好总结与延伸。
理论课程改革思路 引入案例
通过 UG 软件提供三维模型装配和动画作为案例素材。
案例做主线,把知识点有效串联,构成知识体系。
把课程众多知识点,合理分解到多个典型案例中,使杂乱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有系统,有目的学习。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可以实现课本知识与工程应用于一体。 使学生拥有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B 完善 件, 教案,做到 文并茂 通 件背景、 片或 等 学生 行思政教育。
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课程思政。
( 5)新的考核与 价方式
定期 行 段 、 价(情感 度与价 等的提升考核分数 10 分) 2 次 堂 价
(小 )学 表
1 次座 会
数字化融合情况,思政育人情况, 程融合效果与思政效果 ( 6)教 水平( 、思想)提升
教 的信息化能力 重不足(教 培 展,提升自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
)。融合 新的教学模式尚未成 主流, 没有 互 网条件下学 方式 革、教学方式 革和 价方式 革。
( 7)利用好第二 堂 行 素 培育和 程育人
鼓励学生走 企 ,走 科技 ,培养学生 科技、奉献社会的精神。
2.德育元素
“ 程思政 ” 体思路: 充分挖掘 含在相关知 中的教育因素, 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 堂,把培育筑梦新 代、民族复 的精神融入 程。 提升家国情 ,政治担当,形成正确的人生 和良好的 素养。
程中融入了
6 个 思政事例。 将 代的、
融入国民 展、国防建 、 “大国重器 ” 片,取得的成就及 展, 极性, 祖国感到 傲自豪。
公差与配合中引入 “大国工匠”,通 匠心筑梦的故事,弘 工匠精神, 造技能宝 、 造 大的氛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准化与 先数系引入。法国 斯雷 把 人升空的气球 索尺寸由 425 种,按几何公比 增原 , 格减少到
17 种 “道德 ”中 典名句“治
人、事天、莫若 ⋯⋯”,意思是把复 的事做到 ,化繁 ,事半功倍。
准化及其作用 引入《周易》大壮卦哲理“没有 矩,不成方 ”
直 度 差 引入《道德 》第二十二章“曲 全 枉 直”, 度 差 可引入去奢去泰,不 才是人生等等。
配合 引入蛟 号 人潜水器首席装配 工技 , 秋亮。 装做到精密度达 \" \" 。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的 素 。
3. 期目 及效果
科技 人的生活更美好,用人文 野来关 科技的 展,做到 素 培
育和课程育人。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几何精度设计方法、图样标注、检测的基本
能力。为基础课、实践课和专业课架构起桥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图纸的标注,掌握几何量公差的应用,培养应用能力以及
本
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通过引入的事例、 事例,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史
中的科学的事迹风采, 用他们探索科学的过程, 追求真理的历程, 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国引入的思政育人元素,能够
培育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理想
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和中国精神等) 。
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