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器人是否是人

机器人是否是人

来源:九壹网


判断机器人是否是“人”

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机器人几乎能为人类做任何事。有一天小明想逃课,于是他命令他家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替他去上学,我们的问题是课堂上老师如何判断来上学的“小明”时候是小明本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回答一个最初的问题:到底我们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什么?

科技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对来充满期待。无数科幻小说家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生活的情景,很多都涉及到了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情节。人类对于物质的需求的似乎从未停止,而且不断地改进各种工具以获得最好的物质生活体验。比如说当科技发展到可以在人类大脑中植入芯片,是人能够过目不忘。或者是别人安装了能跑的飞快的机器腿,你或许不屑一顾但是下一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没有芯片没有“飞腿”,你的孩子只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对或错,只是科技的发展会顺着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在前进,而又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意识而停止或改变方向。

当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植入芯片,我们的记忆将可以保存在芯片中,复杂的运算还可以有它来运算。头脑中的意识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芯片的影响,这一时候,已经很难区别到底芯片是不是就是自我的一部分。

代替小明去上课机器人很显然不是小明自己,老师会问,小明你昨天去哪了呀,机器人或许很难回答。但是,如果小明将自己头脑中的芯片数据事先复制给机器“小明”那么,“小明”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自己昨天去做了些什么事。此“小明”拥有彼“小明”所有的记忆和一定相同的思维运算,那它就是真正的小明。

首先我们先区别一下什么是“自我”。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热门的话题,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如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控制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从詹姆斯开始的,他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开来,将“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学。

那么我们需要回答如何区别于“自我”和“他人”。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表现为追求外表美、对所有物的占用、支配与爱护等。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个体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逐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在组织中要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产生了社会自我。简而言之,社会自我就是个体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名望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也表现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和他人进行激烈竞争等。与社会自我相伴而生的是心理自我,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常表现为自豪、自尊、自信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等。而“他人”在这三个方面有与“自我”的区别。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也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和“我”一样。

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而别人将此类的影响又作为判断“自我”与“他人”的依据。老师或许并不是特意要知道小明昨天去了哪里,而是通过“小明”回答的语句中找出小明的特征,并与之前的“小明”来比较。如果说,之前来上课的“小

明”一直是机器人,而今天来的是小明本人,而小明的举手投足间有表现的和从前的小明不同。那么老师就可以判断这个“小明”不是“小明”。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机器人时候能否可以和人一样地思考,以至于不被人一下就看出来自己不是“人”。当然当代的科技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如此高的境界能够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能够生活、学习、思考。但是在未来,人类能够制造出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而且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真正实现走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当你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机器人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热腾腾的早餐,家里的一切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坐到椅子旁与家人享用美餐。而出门的时候机器人会自动帮你送达目的地。或许那时候社会的生产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而在生产线也已看不到人类的身影。那当那个时候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呢?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小明他不来上课,那他是不是能够随着自己的想法可以为所欲为,答案是否定的。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个规范去运行,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虽然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但是人们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去约束自己。在社会中为所欲为的只会带来破坏和混乱。同样的,机器人的行为也是需要在一定的范围限度内。人类的欲望无止境,追求完美的信念从未停止,也许在那个时候人们还有更高的追求目标,等待着去完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人类还需要在不断地发展。

理解了人类行为需要框架,那么机器人的行为也需要一定的框架,以免带来混乱。阿莫西指定了三条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后来又补充了“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

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其它三条定律都是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成立。

为了防止出现机器人摆脱人类控制的危险,所有的机器人思维中必然要加限定的逻辑控制,以免使之产生“自我”意识,而出现反叛的野心。在电影终结者,骇客帝国中就有此类的机器人背叛的人类而发生战争的故事,则是人们恐惧失去控制机器人的心理的放大。扼杀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的意识或许是将来不可避免的,这或许是将来判断机器人区别人类的特征之一。

“小明”机器人是符合机器人行为框架的,代替上课的行为本身不会威胁到人类安全。难免在课堂上机器人的行为要受到条条框框,而表现得中规中矩。而老师在习惯了生龙活虎的小明之后对此有些木讷的“小明”会有所怀疑。而且在机器人普及的社会背景下老师就要对此小明“验明正身”。人在说话时的眼神,回答的状态,以及动作都应该作为区别依据。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机器人不是。如果只问一句就能够判断的话,那么老师应该这样问:

小明由你来给大家讲个笑话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