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声现象 知识梳理

声现象 知识梳理

来源:九壹网
声现象

一、 声音的产生

1.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下列物体的声源分别是:笛子——空气柱;吉他——弦;风声——空气;马在叫——马的声带;黄河在咆哮——黄河水;沙沙的树叶声——树叶的振动;敲击盛水的杯子——水和杯子;向装水的瓶中吹气——空气;灌水——空气。 2.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实验1

敲击音叉后,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

若实验过程中,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的现象:声音的响度变大;

看到的现象:小球被弹的更高;可以得出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实验2

敲击鼓面后,你能发现纸屑在跳动,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纸屑的作用是放大鼓面的振动。

若实验过程中,加大敲击力度,听到的现象:声音的响度变大;看

到的现象:纸屑被弹的更高;可以得出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二、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再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例:真空罩实验中,不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会发现声音逐渐变小,由此可以利用科学推理法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

例1:在足够长的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通过水管、水、空气传播的。

例2: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和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40m,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例3:

某班科学探究小组中的三名同学用比赛用的发令、停表和皮卷尺进行了测量声速的实验.他们选择352 m的平直地段进行实验.两人在起点,其中一人用发令发出信号,另一人在发令响的同时启动手中的停表.还有一人位于终点,当他听到发令声时立即启动手中的停表.然后把两只走动的停表交给发令者,由他同时按停停表,两表计时的读数差表示声音传播352m所需要的时间.若两停表的读数差为1.10 s,则他们测得的声速是340m/s.

若计时员在终点时听到声后开始计时,则他所记的结果比实际时间少0.29s。 例4:认真阅读表格,你一定能有所发现.请你填出其中的任意两条.

几种物质的声速v/(m.s-1) 空气 空气 煤油 纯水 软木 500 海水 (25℃) 1531 (15℃) (25℃) (25℃) (25℃) 340 346 1324 1497 铜(棒) 3750 大理石 3810 铁(棒) 铝(棒) 5200 5000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最慢。

3.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作声波。和水波类似,这类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作类比法。

4. 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例:吃东西时自己感觉声音较清楚,楼下敲击水管时听的较清楚。

三、 乐音的特性

1. 知识篇

(1)乐音的三大特性分别为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单位:分贝dB)表示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单位:赫兹Hz)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好坏,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2)频率表示振动的快慢,通常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作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例:蚊子10s振翅00次,则频率为0Hz,人可以听到(可听声的范围为20Hz—20000Hz) 2.实例篇

(1)响度类:扩音器、听诊器、大声喧哗、大声说话、放声歌唱、引吭高歌、用力敲鼓、用力拨弦、增大音量、隐隐传来等(可自行补充);

(2)音调类:男生变声、男高音、女低音、尖细、清脆、脆如银铃、灌水声、编钟音域宽广、敲西瓜判断生熟等(可自行补充);

(3)音色篇:辨别乐器、辨别人说话、模仿歌手等(可自行补充)、悦耳动听。 3.图象篇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利用波形图表示声音时,通过波的高度差可判断响度大小;通过波的疏密程度可判断音调高低;通过波的形状课可判断音色是否相同。 4.实验篇

响度类: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另一只手轻轻拨钢尺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

钢尺,这时钢尺的振幅增大,听到其响度增大。

音调类: (1)梳子

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音调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用相同的力以相同的速度先后拨动粗齿和细齿,听到卡片声音音调发声变化; (2)齿轮

用纸片拨动齿轮,齿轮转动速度相同时,齿数越密,音调较高,若齿数相同时,转动速度越快,音调越高。 (3)尺子 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边上,另一只手轻轻拨钢尺一端,听其音调,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此时钢尺的振动频率降低,听到其音调降低。伸长到一定长度时,人耳就不能听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4)盛水的杯子

敲击发声时,声源是水和杯子,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向内吹气发声时,声源是空气柱,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向内灌水时,声源是空气柱,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5)吉他(弦类乐器)

音调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材质有关。研究音调与弦粗细的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弦越粗、越长、越松,音调越低。

例: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规格 编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A B C D 尼龙 尼龙 尼龙 镍合金 55 55 80 ① 1 0.5 1 0.5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2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A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AB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从数据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当弦的材料、长度、松紧相同时,音调与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音调越低。 B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

C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D小明的研究中也包含了科学探究的一些要素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交流与合作等。 (6)笛子(管类乐器)/吸管 吹奏笛子是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四、噪声的控制

1.0dB是人恰好可以听到的声音。(据响度分类)

2.控制噪声的三种方式: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禁止鸣笛)、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高架桥上的隔音板、关窗户)、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耳塞)。 五、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据频率分类)

1. 超声波: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应用实例:碎石、测距、清洗等。

2.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应用实例:预测地震、台风。氢气球预测海上风暴是利用风暴产生的次声波使氢气球发生振动。

五、比较隔声性

1. 声源:手机或闹钟(不可选择音叉)

2. 实验方案:让人一边听声音,一遍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位置,比较此处距鞋盒处的距离。 3.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应控制隔声材料的厚度、大小相等,声源响度相同,听者相同。 4. 实验结论:距鞋盒的距离越大,隔声性越差。 5. 隔声性较好材料的特点:表面粗糙、多孔。(例:音乐厅屋顶凹凸不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