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老年性骨折诊治要“瞻前顾后’’ 特约撰稿人 “托马斯事件”不是偶然 在近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 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上,江苏省南京市代谢性骨病防治 研究中 t2,主任林华提出:老年性骨折诊治要“瞻前顾后”。 这一理念引起了在场骨科专家的共鸣。会后,当记者采访 林华时,他先给记者讲起了“托马斯事件”。 2003年冬天,一位名叫凯瑟琳的波黑老太太因为儿 子开车过于鲁莽,车子颠簸造成了她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人院后,骨科医生托马斯为她做了椎体成形手术治疗。术 后她的疼痛很快消失,5天后就康复回家了。但不到两个 月,凯瑟琳在家擦地板时意外滑倒,手掌撑地又造成了桡 骨远端骨折。接诊的依然是托马斯,一个很完美的微创手 术帮凯瑟琳进行了骨折修复。然而,一个多月以后,凯瑟 琳又不小心滑倒在地毯上,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创伤——股 骨颈骨折。凯瑟琳这次到医院就诊时没有找托马斯,而是 选择了一名美国本土医生约翰 经诊断,凯瑟琳被确诊为 骨质疏松骨折。在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一系列抗骨质 疏松治疗后,凯瑟琳康复出院,并为托马斯送上了一件“礼 物”一一的传票。 林华告诉记者,“托马斯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对 于老年性骨折,即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骨折,很 多医生也像托马斯一样,既没有“瞻前”,即仔细探究骨 折的原因,也没有“顾后”,即对引发骨折的病因进行治 疗,而只是关注骨折本身的治疗,患者当然会预后不佳。 瞻前: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林华说,“瞻前”即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准确的 评估,是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通过全方位的诊断告诉患 者自身存在的疾病,例如骨折的原因、未来还会发生骨折 的可能、相应基础疾病治疗的必要性等,并询问患者的主 观要求。 一瞻前’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患者骨折的原因,找到 原发病,而这些都是对于‘治本’的提示。”林华解释说, 如果是创伤性骨折,说明骨骼状态是正常的,只需准确复 位;但如果是骨质疏松骨折,就要选择不同的假体,同 时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病理性骨折说明患者有其他基 础疾病,比如糖尿病、肿瘤等。 林华介绍,在5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中,近一半患有 各类基础疾病,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骨质疏 6 松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有研究指出,应用D受体阻 滞药治疗高血压3年以上,患者就可能出现骨丢失和骨代 谢异常的现象。而胰岛素的应用虽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但长期使用也会使人体骨骼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增高。 此外,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也 容易被医生忽略。 如何能做到“瞻前”呢?林华说:“其实对于有经验 的医生,只需5~10分钟认真的问诊就可以初步判断出 患者骨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检测,如血中 钙、磷的检测,骨密度的分析等。” 林华同时强调,对于生活方式的询问也很重要。因为 咖啡、碳酸饮料、浓茶、高蛋白饮食等生活细节都会导致 骨骼的严重变化。 顾后:实现预防一治疗一康复无缝衔接 据统计,骨质疏松患者首次骨折后,未来一年内二次 骨折的发生率为5%~10%。 “我们从事的是骨科,不能仅仅注重骨科手术。” 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主任梁国穗教授表示,对于 骨折患者,特别是老年性骨折患者,首次骨折应是骨折预 防的警示。 “顾后”,即通过相关检查确定危险因素,预防患者再 骨折、骨质疏松加重、病理性骨折加重等相关问题的出现。 梁国穗认为,这应成为骨科医生工作的一部分。 梁国穗介绍,老年性骨折的成因除了人口老龄化、骨 质量下降和II a、11 b型肌纤维减少之外,更重要的是跌 倒风险的增加。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有35%~ 45%发生跌倒,其中10%~25%的跌倒会导致骨折。因 此,梁国穗提出,对于老年脆性骨折应采取综合性处理的 模式,即在急救期、康复期、社区护理3个阶段均设置专 业团队,进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无缝衔接。以老年人 髋部骨折的综合处理为例,在急救期,患者需在急诊医院 进行4~7天治疗,有骨科、老年科、麻醉科专业人员全 面协作,保证骨折处理和手术操作标准化,并进行正确、 全面的术后评估,制订康复计划。在康复期,由包括物理 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支架矫形师在内的康复团队、医学 社工、心理治疗人员、营养专业人员共同负责患者的预防 跌倒及骨折康复计划。在社区护理计划中,由社区中心、 家庭医生、骨质疏松预防及治疗中心多头协作,进行长期 康复计划及跌倒和骨折预防,并进行心理、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