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学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九壹网
第6卷第9期 Vo1.6 No.9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Ⅵ te PeriodicaI 2oo9年9月 Srptember 2009 语文教学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石俊超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 河南 开封中图分类号:G632 47520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9-0108-01 能做课文的奴隶: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 考试作为终极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观所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呢?笔者认为.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仅把继承和掌握前人积累的语 文知识视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判断的观念和行为,将创新 精神培养作为语文素质的核心来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是保守封闭的。那么什么是创新精神培养教育所要求的教学呢? 这就是以“三个面向”为方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 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力。”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 教学.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因而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时代 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 命。 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 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 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 3 处理好创新精神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 创新精神培养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内在动力。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必须要有强烈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 力 外在的动力是短暂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奖励或惩罚刺激。内 在动力来自人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是永远无法 创新精神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习 练.但不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价值 来追求.而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 性的价值来追求;不是把已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而是 拿去应用,在获取新知中学习创造。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基本 满足的.因而它具有强烈的求新特点。教学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激 发、诱导和利用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让它充分发挥出来,它就表 现为一种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又会反过来进一步 产生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如果语文教学能把创新精神培养作为 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过程始终表现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创新 技能的习练,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新欲望即使被激发出 来了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造力:如果只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 的习练而不创造,则不但创新能力无法形成,基础本身也不能真 正建立起来。那么基础建立与学习创造怎样有机统一呢?第一, 基础要从语言的特性出发去确定,从立足语言应用去构造。现行 的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应加以更新,因其存在两个弊端:一是 它不是从立足于语言的应用来确定的基础知识、技能系统,而是 把大学的研究性课程中的那套基础知识加以简化和浓缩而构成 的 二是它所得出的一大套名词术语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 性价值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双方都永远具有强大 的内在动力,其教学效率与效益便自然得以提高。 那么.当前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呢?笔者 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 应用语言。这些都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二,语文教学必须 围绕语文基础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们,建立学生自己的 认知结构。学生理解知识如果没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哪怕 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无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第三,注重知识的 应用,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至今我国的语言教学基本上还停 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其中有许多精华。但必须看到,它 也有不少消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新精 神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教学模式、 僵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阅读上,突出地体现为“解经”;反映在 写作上.突出地体现为“宗经”。这种僵化观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语 文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文本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 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 留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层面上,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 只有重视知识的应用,才能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另一角度 说,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创新。 4 重视生活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这样 的教学结果,不只是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 大量“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的人,创新精神 在其身上荡然无存。所以,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得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2 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 当前的语文教学缺乏创新精神培养功能.忽视生活经验在 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又一重要原因。由于我们对语文的性质未 能全面科学地把握.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导致了语文教学 越来越远离生恬。语文一旦失去了生活这一活水,创造力自然枯 竭。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对生活经验的依赖较之数理化, 创新精神培养能否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语文教 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 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由于 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整体上看.当前语文教师的 教学观还很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 一更加离不开。因为中小学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一种言语训练应 用。这就决定了脱离生活的语言习得便成为空谈,培养创新精神 也自然只是奢望。所以,语文教学要把重视生活经验积累与语文 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 是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育观,二是认为 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自觉树立“大语 文观”.摆脱“应试教育”束缚。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从而获 得创造源泉。 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 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语文教师不敢把课文当作例子,而只 一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