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立德树人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作者:胡晨晖
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42期
摘要:《左传》中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语文是一门浓厚的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党的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学习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探究文字背后,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学会用思想性艺术性皆美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层层渗透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立德树人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育;立德树人;层层渗透
后世文人提倡“文以载道”,愈益强调了文字背后承载的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当今教育的主流是立德树人,高中语文教育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层层渗透立德树人的基本宗旨。本文试图在此方面,谈一谈自己浅薄的理解和看法。         一、知微见著,独备慧眼,在经典文本的教学设计中,发现立德树人的广阔土壤。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大人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纵观高中语文所选文本,无一篇不可称之为经典。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初,我们必先打开知微见著之慧眼,时时留意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之光,发现立德树人的广阔土壤。
高中语文必修三《兰亭集序》一文中,学生普遍对那时东晋士人的死生观大为不解。董同学说道:“在我看来,生是睜眼,带你领略这个世界的多姿风采;死是闭眼,带你穿梭至另一个世界。若生与死都不过是命运之渺渺一瞬,终随化于尽,那我们为何要来这个世间苦苦追寻一番?”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对同学们进行德育教育“热爱生命”的好时机,于是引导同学们深入探讨了“死生何谓大?”是啊,生命是这世间最宝贵的存在,《兰亭集序》中固然有东晋士人的消极避世,但也包含了超越历史的共同的人生情怀,那就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体察,对人生荣辱的忘怀,对个体生命的珍视。或许这也是当代人、当代高中生在“立生命之至德,树百代之伟人”上所需要的一点精神、一份信仰、一丝思索、一缕光照。
二、深入文本,披文入情,在含英咀华的课堂教学中,绽放立德树人的思想光芒。老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作品的内涵,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时制宜,相时而动,做到二心共振,进而三心共鸣。
《祝福》一课,我班有同学叹道:“这个祥林嫂简直就是在‘作死’,人家四婶,花了钱雇她还做不好事。简直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一石激起千层浪。“作死”一词深深刺痛了老师的眼睛,也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议。汪同学写道:“我认为祥林嫂是在作死这种想法十分。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丧夫丧子、无家可归之人依旧顽强生存,她从来没有寻死觅活何来一个‘作’字?这些如同鲁镇人般的看客,好似品尝了祥林嫂的苦难,然后还厌恶地吐了一口唾沫!”更有愤然不平者如唐同学声援:“祥林嫂的不祥,早已是根深蒂固,万劫不复。她就像一个被转手多次的废旧机器,坏了就扔,留着反是太碍眼。在那片人性炎凉的荒漠之中,人人自危,站立已然是一种奢侈。人类?非仁类!”这锵铿有力连续扣问,这恣肆犀利的慷慨陈词,把同学们对于小人物的悲悯之情瞬间燃起。
三、由内而外,经世致用,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现实智慧。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机制已经被否定。课外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学情量身定制。例如主题为“成为自已讨厌的人是一件坏事吗?”的辩论赛。关于成长,同学们有太多郁积于心的困惑与迷茫,坚定与追求,借此机会得以一吐为快。成长不是一个变好或变坏的过程,成长的本质是变得更强大更复杂。在一场精彩的辩论之后,师生得出一致的愿景和期望:愿同学们快乐长大,思想比肌肉更发达!学校应有意识地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会、作文比赛、主题班会等等,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深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现实智慧。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注重潜移默化,注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层层渗透,不可急于求成。作为教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每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跟我们的努力息息相关。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拥有一颗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