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对策探微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对策探微

来源:九壹网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及对策探微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同仁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4-01

1.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居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相反,语言学习中凸显出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

1.1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学习动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或是仅仅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英语。他们的学习兴趣尚未被激发,只是单纯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因此就会出现逃课、不愿参与课堂交流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1.2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的,单向的跨文化交际必定难以取得很好的交际效果。larry a. samovar 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中国文化失

语症”的必然结果是交际中缺少平等交往的基础,在谈到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时,中国学生无法提供交际对方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学习者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另外,当他们在交际中发现无法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对自身英语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2.在英语教学中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对策

2.1母语文化学习更能促进目的语文化习得。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所谓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

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还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许多英语界泰斗都是学通古今,博晓东西,既能中译英也能做英译中,不仅能写出地道的英语美文,更能用母语引今据典旁征博引写出诸如《围城》那样的华章。因此,在外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我们要正确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

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

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 各国的语言不管其形式上表达上有多么巨大的不同,归根到底语言都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所以语言之间肯定有着共通之处,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可以利用这种共通来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2.2渗透价值观念。拓展学生语言理解的深度。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塔考尔·帕森斯的观点,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网。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地理差异,2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其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标准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处事标准。当两个民族的人民相互接触时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即价值观差异。(cultureshock)-课讲述了一个人到另外一个国家时,一切变得茫然无序,障碍重重。这种情况是由不同文化价值观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为避免产生误解,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我们必须弄清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是各个社会长期不同发展的结果,最突出的差异反映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在美国,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世界、征服自然,轰轰烈烈的美国西进运动和太空探索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典范。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和谐融合的关系,这种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思想,即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如《三字经》中云:”三才者,天地人。”认为天、地、人三者自然成一体;《道德经》四十二章

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也没有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关系,只有平等、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3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传播母语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的创造性的多样性》开宗明义地指出:”脱离人或文化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是民族个性的根本所在。汉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外族文化的营养,同时汉文化也曾流传到世界各地,给其他民族的文化带去了新鲜的成分,从而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14]。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多年来,采用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展了合作办学,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汉文化内容的主要两种做法:一是开设中国国情概况或文化课;二是在汉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注入与其密切有关的内容。开设中国国情概况或中国文化课可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例如,中国的”敬老文化”,”老”意味着权威和智慧。”姜是老的辣”,所以”老首长”、”老教授”、”老中医”成了尊称;像”灾星”、”冲喜”、”姻缘”、”红白喜事”等,最好结合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传统来加以解释;而”秦时明月汉时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吊脚楼”、”四合院”等,可通过放录像的方式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潮流,我们应顺其自然,努力保持本民族文

化特征。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应主动肩负起在国际交流中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交流的对象不应局限于把英语作为母语的民族,还应扩展到其他民族或文化的人们。非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在加强母语文化教学,注重学习者母语文化外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英汉文化比较,让学生认知、理解不同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创设得体、恰当的文化氛围来进行语言交流。既然是交流,就要在吸收、认可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播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只有这样,英语才能更加充分地显示其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促进全球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同时,亦可根治中国母语文化”失语症”,真正实现母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具备”双语”的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