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⑴ 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思想是把思想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出来,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状况中出来。怎么样来理解这里所说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呢?“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指的是什么?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观偏见:把苏联模式的神圣化、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形成固定化的观念。比如说,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干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思想才能坚持实事求是。首先,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观念支配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的观念也就是其行为的界限。换言之,人有可能去想什么,才有可能去做什么。当人们的大脑受到某些虚假的、僵化的观念的支配,因而失去了批判的活力的时候,他们便会跪倒在这些观念之前顶礼膜拜,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不可能越出这些观念许可的范围。这就是我们讲思想的必要性。思想构成我们达到实事求是的前提与途径。离开了思想,实事求是有可能成为因循守旧的遁词。其次,实事求是又是思想的归宿。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必须是沿着实事求是开辟的道路去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目的和最终归宿。离开实事求是讲思想,只能导致怀疑一切,思想就可能成为不结果实的花朵。在看来,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是在具体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的。
⑵ 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① 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逻辑起点。思想、理论的创立都首先从思想开始的。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得以成功召开,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又源于这之前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运动,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使我们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实际意义则在于,使我们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而不再囿于“文化大”的老路。正是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才使我们党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出来,开始正视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始客观地估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探索。
②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思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是在突破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来探索中国的道路的。是在冲对的个人迷信的前提下开始进行创立的。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我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中了出来;1980年,及时提出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又把我们的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教条式理解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出来,并且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了。在改革开放深入到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之时,在1992年南巡,通过其振聋发聩的谈话,把我们的思想从脱离实际上的,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中出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促进了理论的进一步形成与成熟,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也同样是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没有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就没有在这一伟大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
③ 思想、实事求是同样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方面的基本内容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是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结果。思想、实事求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评价和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