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因为那里被人看不起,也没有学术上的 深造的机会。 怎样让患者相信社区医生,我认为首先要培养社区医生人才。我是中国全科医 学最积极的鼓吹者。1993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全科医学分会,中国全科医学的发展比 发达国家晚了20年。 1993年到现在20年过去,全科医学有些进步,但进步不大。上海有一些推进,上 海的做法是,到全国各地招收本科医学生来培训,经过3年培训,如果考试获得全科 医学执照,这个医生就可以落户上海,国家在你3年培训期间也有补贴。这个吸 引了一批外地医学生留在上海做了全科医生。这样的制度是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英 美国家也是让大学本科生接受3—4年的培训,然后去做全科医生。 最近,上海的全科医生培训受到了一点影响,因为全国推进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外 地毕业生可以到上海来参加各个科室的培训,毕业后做心脏科医生也可以,做内科医 生也可以。全科医生的吸引力还没那么大,所以很多人会放弃选择全科医生培训。 记者:正如你所说,目前到基层当全科医生的吸引力还是不大。 杨秉辉:是的,我想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在英美,一个全科 医生或者叫家庭医生,挣钱不比大医院专家少。专家名气大,职业声誉不同,但全科 医生很“实惠”,这个行业竞争不大,不需要做很多论文,他只要一门心思把病人服务 好就行了。中国没有这样的气候。 国家是支持全科医学发展的,去年的文件提出,要发展全科医生制 度。我们的全科医学分会,卫生部陈竺是名誉主任,来一个分会做名誉主 任,表达的是对这个学科的支持。 培养更多全科医生,建立分诊制度,是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途径,当全 科医生的名誉、地位都得到提高,就会有人愿意做。当医生素质提高,一些药物就会 向基层医院开放,患者就会去社区医院看病。当病人得到分流,看病就不难、不贵,医 患关系也会好转。 三级医院复审的产业涟漪 王霞欧慧敏 【编者按】目前,卫生部发文要求开展新增三级医院评审“回头看”。对2010年 12月31日后评审新增的三级医院,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发给三级医院等级证书 和等级标识,已发给的要立即收回。无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依据的,要取消评审结论; 有设置规划依据的,待本地区复核评审工作完成后,按照《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第二 十一条规定,重新申请评审。 此举引发了社会较大关注,这项措施有何深意,将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 邀请几位业内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26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2年第18期 访谈嘉宾: 陈家应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系主任 耿鸿武九州通集团业务总裁 陈宏勋上海交通大学医院管理课程项目主任 干荣富国药控股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 评审思路转向 记者:卫生部此次要求开展三级医院复审工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您对此次复 评有怎样的看法? 陈家应:从对医疗机构管理的角度讲,这种复审是很有必要的。过去的三甲医院 基本上都是在地级市以上的地区建立的,近两年新增的三甲医院中有较多属于县级 医院。从医疗资源配置的危度看,三甲医院评审有必要性。不仅需要看相关硬件和软 件是否达到要求,还应该考虑在这个地区是否需要建立三级医院。三级医院作为区 域医疗中心,必须要服务一定规模的人口,除了软硬件达标外,还要服务人口达到一 定规模才要配置。从这个层面讲,县级是否需要三级医院需要再考虑。 有人说,县级也应该有较好的可及性和优质医疗资源,但是优质医疗资源并不 等于就是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医院的软硬件、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提供较好的服务, 但不一定要提供三级医院的服务。在达不到配置三级医院人口规模的地方设置三级 医院,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 陈宏勋:从《卫生部关于规范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可以看出,提出复 审是出于“医院评审工作健康开展,推进医院评审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考量, 从中可以看出之前医院评审的三个问题: 一是各地区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没有达到卫生部的要求,二是各地对 具有评审权限的卫生行政机构缺少监督和指导,三是评审没有严格执行评审标准。 本次评审出现200多家新增三级医院的现象,导致各方怀疑医院评审的可信度。结 果本身有悖于“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 我个人认为,复评的决定是正确的,是一个管理纠偏的动作,评审质量标准应该 严格执行,如同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不能放松。 干荣富:我认为复评工作可能是为明年全面推开医院改革作探索。在医院 改革中,各级医院应该怎么做,都有针对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之前卫生部也 一直在做这些工作,只不过这次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强调。 记者:据您了解,此次复评的标准、操作思路等方面,具有怎样的变化?复评将对 三甲医院的医院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家应:过去十几年,各地医院院长乃至地方都怀有做大做强的观念,评上 三级医院说明它的水平高,实力强,而且三级医院的收费标准可以高于二级医院,所 以很多医院都争着评三级医院。进行复审可能一方面要看新评的三级医院是否真正 达到三级医院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会重新考虑该地区是否需要三级医院。 陈宏勋:比较大的变化是增加了医院管理、医疗、护理等方面的细则标准,评价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2年第18期 27 方法从扣分法到ABCD等级打分法,采用现场追踪法等,从这些变化中也看出国内医 院评审借鉴了美国医院评价、我国新制医院评鉴中一些成熟的方法和成功的经 验。 复审会进一步让医院从应对评审转到医院的常态管理,从定期检查走向质量的 持续改善,越发注重软体建设。 无碍药品结构 记者:从2011年以来,新增了240多家医院。在您看来,获得‘‘三甲”身份会给这 些医院带来哪些变化?比如收入构成、用药增量等? 陈家应:医院的收入高低与其等级并不是必然的关系。能够评上三级医院的,其 服务范围比较广。但是从区域来讲,如果这个区域没有足够的人1:1规模,是二级医院 还是三级医院对它的收入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服务量有限。一个县建一家三级医院, 它能对外县其他地区有多大的辐射能力?三级医院本身就是区域医疗中心,下面县 级医院解决不了的可以送到三级医院来解决。 陈宏勋:评上三级的好处之一就是收入增加,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医疗项目收费标 准中,三级医院收费标准高于二级医院。获得三级医院在人才吸引、科研项目申请等 方面都会比二级医院好很多。不可否认,上三级对很多医院而言,是一个发展契机。 干荣富:虽然各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不同,但我认为三甲医院的复审对用药结构 以及医药行业的生产销售没有什么影响。近年来,二级以上医院所用的基本药物数量 在增加,但所占的份额在下降。因为用药总量每年都在上升,基本药物的用药量尽管也 每年上升,但其价格较低,所以在整个医院用药金额中所占的份额反而在下降。 记者:在这轮复评之后,您预计,三甲医院的数量是否会减少?如果有医院被降 级,将对医院的用药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陈家应:三级医院数量的多少主要与区域的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关。一个 区域有多大规模的人口,需要配置三级医院,这是有规范的。不按照这个规范可能就 会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虽然国家公布了一个参考用药目录,但 也不是强制性的。在药品的配置上没多少区别。其实很多二级医院的医疗配置也是 比较高的。区别主要在于开展的技术项目上。比如三级医院可以做器官移植手术、心 脏介入治疗,但二级医院不能做这样的手术。两者的服务项目有区别。 耿鸿武:这肯定会对用药结构产生影响。三甲医院是金字招牌,而且国家对不同等级 的医院所开展的项目是有不同要求的。假如没有三甲医院资质,其所经营的项目和接收 患者的数量、类别肯定会不一样,用药结构也肯定会有所改变。但具体来说,各地的情况 又会不一样。而且,假如三甲医院降为二级医院,因为特色不一样,它的用药结构也是不 样的;而二级医院也分很多类,所以,很难判断会对哪类产品产生较大的影响。总之,医 院的性质发生变化对医疗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更主要是对医院就医流产生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三甲医院在降为二甲时,可能会对科室结构等方面陆续作 出调整。如果能做出特色,药品量甚至还可能会增加。 陈宏勋:至少可以肯定,卫生部收回评审最终裁定权后,2010年12月31日后新 一28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o12年第18期 增的240多家三级医院中能保留“三级医院”称号的肯定不多。如果医院评审信度得 到认可,三级医院少点反而是好事。 干荣富:这要看进行复审的医院此前是由哪一级部门批的。如果原来就是卫生 部批的,复审结果可能变化不大。 或为医药分开铺路 记者:这次复评,是否会对正在推进的零加成、医药分开等医改工作产生影响? 会是怎样的影响? 陈家应:现在开展医药分开以及公立医院改革,会在三级医院推开还是在县级 医院推开还不好说。不同等级医院改革方式是有差别的。 耿鸿武:我认为,这对零加成、医药分开等医改工作没有太多的关联性,估计不 会有什么影响。 陈宏勋:评审是一种标准的稽核过程,而非的制订过程。它不会对零加成或 医药分开造成影响。 干荣富:这可能为明年医院改革全面铺开先做摸底。现在社区医院实行了 零差率,社区药房能否社会化,正在努力之中。医院改革有一个思路是,以后三级医 院专门看疑难杂症,将三级医院的病人分流到二级和基层医院。对于即将全面推开 的公立医院改革,二级与三级医院分别怎么进行,也是不同的。 社会资本投资公立医院引担忧助推还是冲击? 文清 【编者按】日前,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办医疗机 构,允许部分地区探索、尝试社会资本投资公立医院。但一直以来,社会资本入“公” 被认为是民营医院对公立医院的“冲击”,甚至有些公立医院管理者担心国有资产会 被私有化。那么,事实究竟如何?社会资本入“公”究竞会给公立医院带来什么?公立 医院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近日,记者邀请相关专家共同讨论。 社会资本入“公"宜先挖渠后开闸放水 ▲中国医师协会民营医院分会会长于宗河 . 国家把应由举办和管理的公共事业,拿出一部分让其他资本来参与,如医 疗行业采取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这在国际上和我国地区已 不乏先例。但是,据笔者了解,他们是在法律支撑之下规范进行的,可喻为“先挖渠, 后开I ̄7放水”。其优点显而易见:规范医疗投资市场,资本更好地得到运作,医疗机构 规范运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我国也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却 是“先开I ̄7放水,后修渠”,相当于在泥沙俱下,水冲良田,发现问题后再“修渠”。笔者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2年第18期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