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4—11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艺术广角 被娱乐的大众视野 从《娱乐至死》传媒现状 党任依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得益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等媒介伴随着传媒业的进步逐渐在全球普及开来,随之 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的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用他的著作《娱 乐至死》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最发人深省的阐述。文章旨在通过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理论及其对当代媒体的预言性价值 来分析当今中国传媒界的现象与状态,探讨传媒业在信息化、娱乐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如何向着更有人文广度的方向进行 自我构建。 关键词:媒介;娱乐化;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021—02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 探究和哀悼:这种变化是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电视时代蒸蒸日 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新闻、教育 等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 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 用,而这种改变发生的真正根源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媒介即认识论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 问,是有关真理的定义和这些定义的来源。”③共鸣是思想上或 定义。作者指出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就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 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 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的意义。“词组、书、角色或历史都具有 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最 组织不同态度或经历的力量,并且可以赋予它们以意义。”④任 终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媒介产生了隐喻(即暗示),隐喻促成了共 一、即将成真的预言 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 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前言中,别有用心地为读者呈上两则 著名的“反乌托邦”预言,一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一是赫胥 权主义的统治下一举一动皆受到监视;而赫胥黎在《美丽新 世界》中的担忧恰恰与之相反,在他的描述中,人们将成为垄断 基因公司和政客手中的玩偶,从而丧失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这其 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 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 碎无聊的。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就在于每种文化的表达方式不 同,表达方式是由这个时代的媒介所决定的。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是人通 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⑤波兹曼指 出,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 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一种重要的新 媒介会改变话语结构,电视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种新的话语结 构和语境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公众认识论与智力定义标准的 彻底改变 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设想在1984年,人们会完全处于集 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 实是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典型方式。奥维尔所担心的是极权主 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下自由的丧失;而赫胥黎所忧虑的 是我们失去的理由,因为没有人还愿意去读书,是文化在欲 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是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前者 恐惧于“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我们将毁于 我们热爱的东西”。网络时代紧随电视时代接踵而至,着眼中国, 放眼全球,网络媒介对于大众13常生活的娱乐化作用13趋显著。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收入娱乐的大网中,赫胥黎的预言即 将实现。 三、娱乐下的中国媒体 和大脑一样,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内在偏向,在它的物质外 壳下,它常常表现出要派何种用场的倾向,例如印刷术的倾向即 二、理论核心: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 (一)媒介即隐喻 要被用作语言媒介。⑥技术语言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它在逐 渐取代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的地位,导致传统文化话语或艺 术话语体系的,把大众直接引入到一种对技术力量的依赖 之中。⑦而电视的隐喻只有娱乐,电视这种“观众友好型”的媒介 不需要我们运用大量的逻辑推理以及艰涩的思考过程,只需我 波兹曼在研究《圣经》时发现:“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 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 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①波兹曼 指出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方式,来定义现实世界,它指导着 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 文化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是关 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媒介包括语言和言语符号 们放轻松单向度地去接收。如果说二十世纪末的电视节目只是 对娱乐这片大洋的试水,那么当今的中国媒体可以说是在这大 洋中畅游无阻。继“超女”“快男”等“选秀时代”后,“爸爸去哪儿” 却没有这个功能。”②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 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同时指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 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务的方式,但是这种介入却往往不 为人们所注意”。媒介作为形式对文化内容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 “爸爸回来了”“育儿师”等真人秀节目相继到来。大众已不满足 观赏从前那些事先编排制作好的节目,明星的私生活、草根的平 凡人生等等都被搬上了荧幕。真实的人生状态被暴露在观众眼 前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成为吸引眼球逗乐神经的 21 艺一术广角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4—1 1 剂兴奋剂。 更是不容忽视。宗教典籍、仪式等等方面都显示出神圣不可侵犯 之姿态。但随着宗教借助网络媒介向大众传播,其严肃性和神圣 性不断被削弱。2013年名噪一时的延参法师便成功地以宗教之 名借网络将自己“推销”给了大众。在延参法师的“绳命”系列视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H.Spin)曾经这样论述:“人类在完 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用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 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民众对“速食文化”的大量要求 也日渐涌现。新闻的新奇性和刺激性大过内容本身应该传达给 我们的信息。波兹曼指出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一切皆被娱乐 化,没有娱乐性的东西通通被淘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电视仅 仅是多种媒介中的一种,社交网站、社交软件等等跻身于媒介大 军之中,虽然传播的方式多样化和复杂化了,但媒介戴着娱乐化 频中均有以下相似情景:不同的动物依偎在大师身边(猴子、狗 等);大师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北沧州口音讲述“绳命”的伟大和精 彩。视频一经转载,延参法师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红,网民们争相 “膜拜”大师。如果这只是一个无聊之徒的娱乐炒作,赚取大众一 笑,获得短暂的名声,那也无可厚非且并无意义对此事件深究。 这副眼镜对信息采纳和选择的风头愈演愈烈。一方面,人们的需 求加快了媒体的异化,另一方面,也是更令人深忧的便是:媒体 的异化、信息的异变对人类本身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会最终走向 但延参法师其头上挂着当代著名书画僧,政协委员,河北省佛教 协会副会长等称号。可见,此人在佛教领域是有相当建树和名望 的。而这样一位“高僧”,在网络中最多的是和“呆萌”、粉丝突破 哪里。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武林外传》复制和拼贴了各种媒介 的娱乐元素,构造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它取消了历史视角,于 玩笑中掩盖了阶层矛盾、矛盾、性别矛盾等,在缺乏安全感、 人情冷漠的现代语境中建构了一个同福客栈式的乌托邦。”⑧当 代人对快乐的追寻与崇尚无所不在,大众审美和人生需要的这 一特殊转向引发了新的人性结构的重塑与再造。 笑声可以驱逐烦恼缓解忧虑,我们不反对笑声和狂欢,但在 娱乐日渐成为操控话语的霸权时,它所带来的灾难不得不引起 我们的重视。我们不怕被娱乐,怕的是被娱乐却还不自知。以娱 乐为己任的传媒费劲心机要博大众一笑,挖空心思出噱头,甚至 将艺术价值、伦理道德搁置一旁,为数众多的各类真人秀节目便 是证明。湖南卫视的《爸爸去IIIUI,)是一档明星父子搭档参加的 大型户外亲子秀。节目版权买自韩国节目《爸爸,我们去 ̄IJL), 第一季播出后掀起了全民“爸爸热”,乘胜追击的第二季更是达 到了5_3%的收视率高值。平日离大众遥远的明星走下“神坛”, 生活的一点一滴全部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当然,节目为效果做的 后期剪辑另当别论),“星爸”“星娃”的行为互动、举手投足皆成 为观众热议的话题,微博、微信上《爸爸去哪儿》热点讨论区更是 聚集了上千万的人气。回顾电视节ft的发展史会发现,观众的欣 赏内容呈现出由宏大议题到平凡琐事,大众的艺术鉴赏能力逐 渐丧失。英国社会学家玛罗理沃伯发现:“越不用动脑筋,越刺激 的内容,越容易被观众所接收,这是电视行业的一项铁的定律。” 马来西亚航空MH370客机失联的第三天,“酷狗音乐”播放 器的首页上赫然出现了最新乐单:“马航370,你们在哪里”,点 开后便能随机播放编辑为听众们精 I,II选好的“应景”歌曲,包 括《生死不离》、《假如爱有天意》等“催泪”曲目。乍看之下这样的 行为无可厚非,而且多少也III I起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和同 情。“酷狗音乐”作为一个音乐传播媒介,它的本质形态是供人娱 乐的视听载体,并未进入严肃话语环境;从听众方面来说,点击 播放这条乐单,歌曲的韵律、节奏、歌词成为了比思考马航370 失联这件事本身更为重要和迫切的需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中指出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 化,这一理论和听众拥抱着航班失联悲剧欣赏音乐的道理一致。 而我们知道《诗学》中所说的悲剧并非现实的悲剧而是文学中的 悲剧艺术,而马航370的失联却是真实发生的一场惨剧。当我们 的媒体把现实的残酷与艺术对情感的净化效果混淆后,人们也 会不自觉地进入了这个看似合乎常理的怪圈,并心安理得地享 受着他人的悲剧。 中国的宗教自古以来承载着纲常伦理、积德行善、精神支撑 等符号意义。尤其在像伊朗这类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宗教所处的 崇高地位和具有构成国民民族心理稳定性与认同感的强大作用 22 两千万等话语联系在一起。大部分对佛家教义丝毫不懂的人争 相在网上对大师的“生命”讲说进行赞美。人们在被娱乐、调笑和 冷眼旁观的心态下观看视频,在好奇、凑热闹的激情驱使下认真 收看大师参加的综艺节目,这样接受佛教的方式与正统渠道相 去甚远。宗教的严肃语境被娱乐性瓦解,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无 法自处。 近Et在网络上参与数量和广度最高的活动当属“冰桶挑 战”。发起者的初衷是为了普及渐冻人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以 达到公益目的。随着活动的传播,越来越多名人参与其中,网民 们在电脑前看着明星们用冰水把自己浇湿,短短两i分钟的视 频足以让粉丝们一遍遍地重复播放。娱乐性渐渐盖过活动原有 的意义,一桶桶水被毫不可惜地利用在作秀和吸引眼球的闹剧 之中,难怪缺水地区的人们对此活动大发愤慨之情。 娱乐如幽灵般潜入传媒的各个角落,日渐渗透着大众的日 常生活。传媒工具的娱乐性隐喻本身是中性的,但人们自觉不自 觉地被娱乐的引力导向“万事皆娱乐”的怪圈中,所有严肃话语 的显身必要经过娱乐糖衣的包裹才能让大众欣然接受,这种“甜 蜜”的危险悄无声息却具有超乎想象的杀伤力。“如果人民蜕化 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 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⑨当代传媒业 应时刻谨记波兹曼的警告,把如何构建具有人文向度的媒介体 系,如何为大众创建广阔视野的价值观导向作为一项义不容辞 的任务,而大众真正要做的并非拒绝新媒介新技术,而是学会如 何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维护内心完整与健 康。 注释: ①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④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⑤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⑥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⑦李西建,张春娟.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从《娱乐至死》看媒介生态 学的人文理论面向及其未来叨.江西社会科学,2012 ̄. ⑧陈厚亮.泛娱乐业时代—兼读波兹曼《娱乐至死》l J1.大众文艺,2009 f01). ⑨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I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