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发明专利]

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发明专利]

来源:九壹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CN1032012A*

(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 CN 1032012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8.28

(12)发明专利申请

(21)申请号 201310082665.7(22)申请日 2013.03.15

(71)申请人昆山誉球模塑有限公司

地址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青阳北路

288号(72)发明人刘君(51)Int.Cl.

B05D 5/06(2006.01)B05D 3/0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54)发明名称

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车灯内表面进行静电除尘处理,将车灯送入喷室对车灯内表面喷涂UV防雾漆,将喷涂完成后的车灯送入烤箱进行烘烤烘,烘烤完成后的车灯进入待检区进行冷却,检验合格后打包入库。本发明在雨雾天行驶过程中,内表面不易黏附水雾,喷涂均匀,保证了车灯的透光性能,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CN 1032012 ACN 1032012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对车灯内表面进行静电除尘处理;S2、将车灯送入喷室对车灯内表面喷涂UV防雾漆,所述UV防雾漆内加入固化剂和稀释剂,所述UV防雾漆、固化剂和稀释剂的质量比为8∶5∶1.5,喷涂流量控制1.0mm口径*1.4L/min流量,将喷来回扫描,确保喷涂均匀,喷涂厚度控制在8±2um,所述喷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2±2℃,湿度控制在65±5℃;

S3、将喷涂完成后的车灯送入烤箱进行烘烤,烘烤温度控制在105±3℃,烘烤时间控制在27分钟左右;

S4、烘烤完成后的车灯进入待检区进行冷却,检验合格后打包入库。

2

CN 1032012 A

说 明 书

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

1/2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喷涂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

艺。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车灯用于夜间以及各种复杂天气(比如大雾天气)的照明,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汽车车灯内表面容易产生雾气凝结,从而影响行车安全,为了防止雾气凝结,人们发明了防雾漆,但是,目前现有技术的防雾喷涂技术生产的产品透光性能较差。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在雨雾天行驶过程中,内表面不易黏附水雾,喷涂均匀,保证了车灯的透光性能,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包括以下步骤:[0005] S1、对车灯内表面进行静电除尘处理;[0006] S2、将车灯送入喷室对车灯内表面喷涂UV防雾漆,所述UV防雾漆内加入固化剂和稀释剂,所述UV防雾漆、固化剂和稀释剂的质量比为8∶5∶1.5,喷涂流量控制1.0mm口径*1.4L/min流量,将喷来回扫描,确保喷涂均匀,喷涂厚度控制在8±2um,所述喷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2±2℃,湿度控制在65±5℃;[0007] S3、将喷涂完成后的车灯送入烤箱进行烘烤烘,烤温度控制在105±3℃,烘烤时间控制在27分钟左右;[0008] S4、烘烤完成后的车灯进入待检区进行冷却,检验合格后打包入库。[0009]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雨雾天行驶过程中,内表面不易黏附水雾,喷涂均匀,保证了车灯的透光性能,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0003]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0011] 车灯内表面防雾漆上光工艺,包括以下步骤:[0012] S1、对车灯内表面进行静电除尘处理;[0013] S2、将车灯送入喷室对车灯内表面喷涂UV防雾漆,所述UV防雾漆内加入固化剂和稀释剂,所述UV防雾漆、固化剂和稀释剂的质量比为8∶5∶1.5,喷涂流量控制1.0mm口径*1.4L/min流量,将喷来回扫描,确保喷涂均匀,喷涂厚度控制在8±2um,所述喷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2±2℃,湿度控制在65±5℃;

[0014]

S3、将喷涂完成后的车灯送入烤箱进行烘烤烘,烤温度控制在105±3℃,烘烤时间

3

CN 1032012 A

说 明 书

2/2页

控制在27分钟左右;[0015] S4、烘烤完成后的车灯进入待检区进行冷却,检验合格后打包入库。[0016] 本发明在雨雾天行驶过程中,内表面不易黏附水雾,喷涂均匀,保证了车灯的透光性能,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0017]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