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男权·市场·性别——论女性媒介发展的社会制约力量

男权·市场·性别——论女性媒介发展的社会制约力量

来源:九壹网
第25卷第1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5 No.1 2 0 l 0年1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Jan.2 0 1 0 男权・市场・性别 论女性媒介发展的社会制约力量 李 琦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 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 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 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关键词]女性媒介;男权文化;市场经济;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0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0)O1—0113—06 Male Supremacy,Market,and Gender ——The Socia1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 Media LI Qi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A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of men and women’S equal rights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institutions,female media in today’S socie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phenomena.I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bout social function and state of survival should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theme of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 cation Sociology,this thesis adopts cultural studies and feminism visual angles,research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structure of tradi— tional of male power,interests of the market economy,communicato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SO on,to contribute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of social constraints which block up the fulfillment of female medium’s social ideals. Key words:female media;male supremacy culture;market economy;gender;feminism 女性能大量地进入传播视域是一种文明的进 语体系就意味着女性必须以自己的声音对女性的历 步,而以什么面目出现在传播中,又是关乎文明程度 史和现实进行描摹,以自己的体悟和实践来展现女 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标识。我们不得不承 性特有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图式o Et3建构女性话语系 认,中国女性文化尚未构筑自己的女性话语系统,而 统是男女平等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五四运动以来,中 这个亟待执行的使命首先应该由女性媒介来承担。 国的主流文化曾为建立女性话语做过自觉和不自觉 女性话语作为女性意识的反映,是女性对男性传统 的努力,2O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众传媒的推动 话语霸权的反抗与反驳,是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下,这一建构工程再次艰难起步。但在这一渐进的 审视生存现实、重新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寻求自我 过程中,女性传媒的发展仍受到不少阻碍。目前, 主体意识构建与自我塑造的大胆尝试。构建女性话 “女”字号的传媒林林总总,但透过表象我们所看到 收稿日期:2009—11 25 基金项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新时期电视剧研究”(09XGG04)资助。 作者简介:李琦(1973一),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传播与文化研 究。 113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卷 的只不过是男权话语主导地位遮盖下的亚文化形 答者表示来生不愿做女人,因为女人的生活中充斥 着苦与累,【4 严重缺乏性别身份认同的自豪感。可 态,实质上的话语中 tl,仍然是男权体系。[2 作为建构 并传达特定意涵的符号系统,大众传媒的角色和影 响取决于它所运行的社会文化环境。任何社会事实 都是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闻媒介及其 传播行为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社会 因素的制约也是必然的。鉴于此,我们拟从男权文 以说,中国还是有相当多的妇女至今仍未明白从性 别的角度接受意味着什么,而一个对自身 缺乏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的社会群体是很难建立起 真正的主体意识的。“这种当代中国女性正在遭遇 的文化与现实的困境似乎是一种逻辑的谬误,因为 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层面来深入 剖析牵制女性媒介社会功能发挥的社会结构因素。 一、中国男权中心传统文化的沿袭 社会规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 活动的社会规则和标准,包括思想、观念、制度、法 律、道德、宗教、习俗等。“新闻传播活动既是一种信 息传播活动,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它必然要受到 社会规范的制约。”[3 社会规范制约的本质特征就是 文化制约。在对新闻传媒及其传播活动产生影响的 社会制约力量中,社会文化制约虽不具有强制性和 直接性,却是一种更持久、更深刻的制约力。无论作 为传播主体、媒介形象还是受众,中国女性都受制于 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数千年男权文化的侵 袭下,中国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匮乏,而处于社会边缘 地带的女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自然与“硬新闻”及精 英文化相去甚远,这使得定位于女性受众、以张扬女 性意识为旨归的女性媒介的生长缺乏应有的受众土 壤。 从社会意识层面来看,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 心的国度,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已与民间生活浑然 一体。上世纪初,“娜拉”走出家门曾被视为女性摆 脱男权统治、追求自由、性别意识觉醒的信号。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为摆脱沦为男性附庸的地 位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但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传统男权价值形态和 道德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仍根深蒂固,男性被认 为是社会文化的主体,女性在经典叙事里永远扮演 着工具或献祭的角色,虽然女性的自主意识开始觉 醒,但女性对主流话语的挑战仍远离中心舞台,中国 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使女性的受压抑合法化甚至制 度化,更使不少女性形成了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茫然 与抗拒。2007年由网易女人频道发起的“女性互联 网民性别观念”在线调查结果显示,有5O.8 的应 】】4 在她们作为‘’的妇女加人历史进程的同时,其 作为一个性别的群体却再度悄然地失落于历史的视 域之外。”[5 进一步来说,中国的妇女是通过民 族国家的建立而获得的。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 下,妇女在法律上被赐予了与男性同等的尊严和权 利,但绝大多数女性包括许多女性主义者都缺乏西 方大规模女权运动的斗争经历,不同于西方女性拥 有的权利是其觉醒后经过不懈斗争争取来的,中国 女性的基本权利是被中国党赋予的,“难以引发 女性性别意识与女性群体意识的自觉,故而大众传 媒中的男权话语长时间未引发中国女性的警觉与抵 制。”[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男女平等,其实 质是建立在行政干预机制上的形式上的平等。国家 以行政强制力量变追求男女平等为男女一致,女性 从未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她只一味 跟从政治的指引,以男性的指标作为自己的标 志,由异常丰富的两性特征构成的复杂人世被消泯, 进而造就了一个单调、苍白、贫乏的社会。女性的解 放一旦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纠结在一起,女性 就会自觉地接受为男性政治所决定的国家意志的干 扰与统驭,同时不自觉地将原本就不强烈的个人自 我意识彻底放逐。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推动下的 中国妇女与其说是对女性的,还不如说是 在男权中心模式下对女性实行的另一种更为隐晦的 压抑。这种行政干预机制一旦消失,男女平等的大 厦便会轰然坍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终 于开始结束社会主义福利及其向妇女恩赐的平等 ……推行了四十年的事物可以毁于一朝一夕,至少 说明这种与平等从来没有深入人心,它的积极 的社会功能实在太少了。”[7 女性的性别角色和身份地位的获得均来自于社 会。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赋予的角色标准 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将它贯彻落实到日常的 行为实践中。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只能是被动的边 缘的客体身份。回顾中国历史,从封建时代的儒家 2010年第1期 李琦:男权・市场・性别 开始,父权意识形态中“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性 别规范早已印刻在民众心中。就女性而言,她们将 现表象的美感,成为美容、美体甚至整形活动的积极 主体o[11]而女性“认识把握和发现周围世界的自由 越少,她对自身资源的开发也就越少,因而就越不能 肯定自己是主体。”[1。]在今天依然强大的男权中心 男性中心社会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本能,恪守着 男权文化强加于自己的不平等的戒律。在中国,官 方主流话语一直承担着构建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任 务。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虽出现一些改变,但现实 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女人的真正悲剧正在于顺从、不 自觉地扮演着配合者的角色且几乎是以一种“合谋” 的方式让自己变成男人的欲望对象、工具化的“他 的话语却在官方的默许中以另一种方式规范着女性 的行为。一方面,女性被描述为男性的性对象,消极 被动地等待男性的支配;另一方面,她又被构建为性 秩序和婚姻稳定的代言人,被责成为了婚姻、家庭和 社会的稳定而遵循性道德,检点自己的性行为。[8 人 类对性的本能渴望和追逐使得后者成为一切社会秩 序的腐蚀剂,而统治阶层又必须杜绝越轨行为以换 得社会秩序的安全。为维护秩序,性别规范自然成 为最专横、最不可逾越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民众 心中,并建构了性别的社会角色。文化的功能之一 就是作为人类的生存工具,为他们提供生存的方式 和秩序,减少他们选择与摸索行为方式时的混乱与 困顿,而男权文化建构的性别规范便行使着这一社 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 的奴役同时发生的。-D]也就是说,男尊女卑、男强女 弱的传统观念是伴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那它也 必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然而,意识形态的消 亡要比阶级的消亡缓慢得多,因为前者已随着数千 年的历史更迭与文化演进积淀在了人类的集体无意 识当中。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 识,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 向。”[1。]他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的无意识是一种 “普遍无意识”,不属于个体,它无论在什么地方、什 么人身上都有着相同的内容和活动方式,“集体无意 识”构成了大众心理基础,本质上是超个人的,存在 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同理,媒介受众的内心也蕴涵 种种社会心理的积淀,对于生活在父权社会的女性 受众而言,受到父权制度的文化塑造,其关于女性自 我角色定位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传统角色的无意识沿 袭。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一旦与 大众传媒引导的心理暗示相契合,她们便会追随媒 体建构的传统女性形象,随之认同媒体传递的价值 观,钝化自身的生命感觉,进而在日常行为中呈现出 来:她们会认同对女性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观念;她 们会因性别角色而回避成就动机;她们会追求和展 者”,积极地在“阳具”逻辑中行动;换言之,她们所缺 失的正是一种对男性欲望以及支撑男性欲望的幻想 的激进的拒绝姿态 正如《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 所说:“很多年以来,女人一直没有自己的标准,一直 没有自己看世界的眼睛,一直没有自己的语言,你使 用的整个标准都是社会的标准,而社会是谁的标准? 社会的主体和强势集团是男性,你使用的是男性的 标准!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暗示, 已经使我们变成了一个适应男性社会规范的人。你 在思考所有问题时,都会带着这个痕迹和烙印。”[”]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 响,现代中国女性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对性别角色的 确立亦呈现出更深层次的矛盾性,一方面追逐两性 平等,一方面又保持着传统,她们更愿意选择少付出 或不付出家庭代价来追求更加现实的生活道路。这 是一个深层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心理现象。也就是 说,女性话语反对男权又离不开男权,最终在获得了 转换性话语领域的权力之后,依然是取悦于男权,女 人终究无法跳出男权“画”的这个圈。 妇女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经 济增长,提高妇女素质对于改变女性社会群体的次 属地位具有基础性的社会作用。在考察影响女性媒 介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时,我们更应深入探究造成 “女性受众主体缺席”的深层社会原因,应该认识到 正是由于不平等的性别权力、性别规范的制约和束 缚,才导致了女性受众整体素质较低这一残酷的社 会事实。经济上的自立自强是妇女能否的主要 标志,经济发展是妇女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物质后盾, 但经济上的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精神上必然的自立 自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女性群体在精神层面 的同步发展。改革开放的3O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 展状况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获得同步的改善与提 高,女性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未随着经济的腾飞而 迎刃而解。正如鲁迅所说,“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 】】5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 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l1 性 是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大众传媒从过去的“以传者 为中心”逐步向“以受者为中心”的方向转型,各媒体 都花样翻新,不断追逐社会热点与受众关注的焦点。 严峻的市场压力给媒介内容注入了较多大众化、世 别的不平等是结构性的,结构性的菲勒斯中心意识 形态合理化了女人劣势的结构地位,只要存在不平 等的结构,平等便无从谈起。因此,高度重视传统男 权文化和性别陈规对中国女性发展无所不在、无孔 不人的影响和渗透,从性别平等的立场出发,从女性 俗化的色彩,政治、时事之类的“硬新闻”急剧减少成 为新时期商业媒介传播实践的主旋律。娱乐化、煽 情主义、功利主义等市场运作理念造就了市场化的 媒介的传播实践出发,重建女性话语权力,完成女性 形象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为女性发展创造有利的 社会环境,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意识地 宣传和推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 千秋”的事业。 二、新时期商业文化语境下的异化 经济是大众传媒生存的基础,任何传播实践都 必然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在现阶段女性传媒的发展 进程中,经济因素成为最强有力的社会制约手段。 新时期以来,市场力量的急剧扩张给女性媒介社会 理想的实现造成了巨大的角色困惑与角色冲突。当 然,将女性身体视为卖点、将女性经验琐碎化等违背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传播行为并非完全由记者本人 私欲造成,更多的是由于当今传媒的激烈竞争所致。 因此,我们在探讨制约女性媒介发展的社会因素时, 应从社会经济市场化的宏观视角去看,而不应局限 于新闻记者个体。 过去的1O余年间,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的高 速增长和巨大的社会变化皆令世人瞩目。中国的社 会学家正亲身经历并试图深入阐释这种庞杂的、渗 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转型。中国的大众传媒也 正经历着类似的社会转型,新闻媒介的成长过程正 处于市场经济改革的大环境中。“中国新闻业 是在没有制度体系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在法制 化制度环境准备不足的条件下进入市场化运营的, 而没有制约的权力会带来道德的崩溃。”L1 新闻媒 介一旦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 激烈展开。竞争的直接目的是争夺受众,最终目的 则是争夺广告。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成了媒介的 成败标识,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成为媒介调整甚 至干预、控制版面、时段的指挥棒,而广告的经营又 有赖于媒介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因此, 为争取更多广告,媒介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开拓受 众市场。竞争给媒介带来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 】】6 媒介生态环境,引导传媒无节制地追逐自身利益的 最大化,进而导致媒介权力的滥用。某些媒体已异 化为迎合读者猎奇猎艳、寻求刺激的心理的传播工 具,而不再是反映社情、关注国计民生的社会公 器。这正是媒介的伦理天平偏向经济利益而无视职 业理念的表现,最终受到伤害的只能是道德规范与 公众利益。 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 是有目共睹的,这场社会大众与现代传媒携手缔造 的声势浩大的“狂欢”正方兴未艾。但透过光怪陆离 的表象和日益先进的传播手段,我们发现,传媒带给 人们的并非都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或进步的思想观 念。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对于与女性有关的信息, 媒介传播在文本上更多地提供供人消费而非供人阐 释,供人娱乐而非供人判断的报道;在形式上则更多 地倾向于无思想深度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 图片,营造令人兴奋而又眩晕的视听时空。封面女 郎之所以成为女性报纸封面最普遍的视觉元素,究 其根源,乃是由于那些复杂深奥和意义晦涩的视觉 形象无法吸引匆匆过客的视觉注意力,也就无助于 报纸的销量,而具有视觉诱惑力的女性形象便成为 首选。于是,女性美在消费社会结构中被经济学法 则所操纵,青春美的女性形象转化为具有视觉吸引 力的商品,作为商品景观,女性成为了一种视觉对 象,“在一个景象的社会中,商品即形象,形象即商 品。,,[ 显然,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已成为当前 大众媒介的基本社会功能之一,专业化的女性传媒 也无法抽身而出,商业动机是女性媒介变相复制父 权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权力结构的又一深层原因。 正如卜卫所说:“传媒的商业属性使其必然以社会中 普遍存在的性别成见来求得大众认同。”[1 ]在建构 女性形象的过程中,媒介不同程度地带有对社会性 别的预设和假想,并通过不合理的议程设置使之强 化,使受众根据传媒构建的性别意义、模式和特征来 进行自我塑造和性别角色的定位。女性话语介入女 2010年第1期 李琦:男权・市场・性别 性传媒引发了一些不无矛盾的微妙变化:一方面是 女性主体的书写与抗争,另一方面是女性话语的被 利用。在日益高涨的文化工业中,女性话语表达的 权力与欲望已演变成市场利益的驱动器,那些“变换 的话语以及文化工业结构”不断“迎合、培育甚至从 那些越轨的产品流通中获取利益,,[ ]。在消费社会 和消费文化日趋成熟的今天,女性的“被看”不但未 曾减弱,反而被日益加强。男权传统禁锢与商业文 化背景下的女性申述根本无法冲破男人“看”和女人 “被看”的藩篱。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这已不再是 女性主义者所说的“女性的沉默”,女性自身为了获 取现实利益,也往往主动或被追加入这一追逐商业 利润的过程。. 和整个人类一样,女性主义要想获得的价 值和生命的活力,就必须创造一种距利润较远而与 人生、与人更直接的关系,她不能满足于当噱头和卖 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备自主、不受商业化 制控的生存能力是女性媒介发展的不二法门。正因 如此,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媒介在中国现实 社会的出现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三、传媒把关人社会性别意识的阙如 大众媒介具有形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社 会功能,而女性媒介从业人员能否自觉树立社会性 别意识,将女性作为于社会和男性的积极力量 来表现,这不仅影响着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还关联 着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的建构与社会公众对现 实世界的认知。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男权文化传统的束缚,在 人们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性别观念中,妇女存 在的价值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否定和质疑,而这种 质疑更多的是通过社会潜意识表现出来的。据笔者 在2007年做的相关社会调查显示,女性媒介部分从 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不强烈,对大众媒介对妇女 的忽略,封建男权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的贬抑 等缺乏必要的敏感和批评——这成为女性媒介良性 发展的最大主观制约因素。如在女性媒介的一些新 闻报道中,女性通常被建构成附属于男性的妻子或 母亲等传统角色;在与男性的关系中,推崇妇女的 “自我牺牲”精神,女性的意志和生活几乎 不可见;片面强调传统女性特征或“女性特质”,极少 从社会性别视角剖析男人、女人和社会生活;对女性 的关注不外乎如何美容化妆、如何购买时装、如何洗 衣做饭、如何打理家务、如何看好丈夫以维持婚姻、 如何减肥以博得丈夫欢心等议程,而妇女的社会角 色和自我发展则被搁置在了一边。还有一些女性媒 体将男性当作女性的人生榜样,鼓励女性与男性竞 争,怂恿妇女要“超过男人”,笔者认为,这实质上是 在变相地强调“男性特质”的优越性,无视女性自身 价值的话语逻辑十分明显。中国女性媒介的生存现 状与其传播理想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距离 不仅存在于传播文本与话语空间中,更存在于隐匿 其后的传播主体的传统性别观念中。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因素:一是 对于一个几千年来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国度,传统 性别文化因其深厚的历史与社会基础而依然根深蒂 固,并渗透进包括女性媒介制媒者在内的所有社会 人的意识与行为当中;二是上个世纪9O年代以来的 中国新闻改革泥沙俱下,在新的媒体格局尚不完善 的过程中,商品交换法则的大举入侵与市场化运作 在女性媒介传播实践中造成了一些消极的现实影 响;三是在中国目前的媒体监管中尚缺乏性别平等 的社会制约机制,再加上一些从业人员缺乏性别意 识的专业培训,导致其运用女性媒介这一社会公器 消除男权中心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较 弱,较少从性别公正的角度来反映和反思社会现实。 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未带来相应的性别 文化观念的更新,在不断高呼女权的今天,从传播主 体到普通民众依然存在性别盲点,社会性别意识仍 显薄弱。鉴于此,有学者指出,“在男女不平等尚存 在的现实下,社会性别概念需从三方面把握:一是社 会性别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后天形成的;二是社 会性别中内含两性存在差异之义;三是后天形成的 两性差异附带着社会文化的、崇男抑女的价值判断。 所以当以社会性别视角去审视社会文化现象时,便 会着眼于发现女性受压抑的事实,这也可以说是从 女性利益出发的视角。”[1 9]这正是女性媒介所需要 的视角,因此对女性媒介制媒者开展社会性别意识 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培训应 着眼于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 视角是怎样的一种视角,我们如何体验这样的角度 (特别是男性传播者),如何识别女性歧视在媒体上 的表现,应该如何建立女性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女 性角色如何认识,和谐的男女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社 1 1 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会性别意识应该如何在传媒实践中体现等o[2O3将社 会性别意识、性别平等观念带进中国传媒,并非易 事。中国目前女性媒介的栏目或节目社会性别视角 不清晰,缺乏对性别歧视的敏感和辨别能力,甚至进 一[5]王波,与重构之间——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的反 思F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63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口].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73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4,(2). [8]沈文捷.社会学视野中的女性地位分析口].唯实,2002,(s). [93[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 [1o][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JII译.北京:三联书店, 步退三步,社会性别意识的张扬显然需要一个长 期的渐进过程。但不管怎样,如何既能在日趋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又能在传播实 践中弘扬女性意识、表达女性立场、反映女性作为创 造性社会行动者的一面,理应成为女性媒介从业人 员刻不容缓的思考主题。 一言以蔽之,要商业化生存的现实境遇、传播主 体社会性别意识的阙如与女性受众自我主体意识的 匮乏对女性媒介的现实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制约作 用,成为女性媒介在中国当下获得长足发展的主要 “瓶颈”。自然,如何突破“瓶颈”也就成为了我们努 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3叶晖.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在场”与话语困境[D].金华:浙江师 范大学,2005:33. [23艾绍强.女性传媒与女性话语构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7,(3). [3]程世寿、胡继明.新闻社会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97. [43国内首次女网民性别观念调查公布结果[N].今El女报,2007— 07一l0(03). 118 l987:l37. Eli]王慧敏、罗忆.读图时代女性形象研究[J].当代传播,2006, (1). [12][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 书籍出版社,1998:324. [13]丁宁.社会性别意识与大众传媒[J].中国青年研究,2002,(4). [14]鲁迅.娜拉走后怎样[A].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5:163. [1s]罗以澄、詹绪武.转型期新闻道德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J].现 代传播,2005,(1). [16]周宪.论作为象征符号的“封面女郎”口].艺术百家,2006,(3). [17] 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I6. [18][美]麦克尔・库尔汀.卫星时代的女性欲望[DB/OL].ht— tp://academic.mediachina.net。2006—01—1 5. [19]江字.社会性别论:传播与性别研究的基础理论[J].新闻与传 播研究,2004,(2). [20]单晓红.中国女性媒介产生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 干l』,2006,(12). [责任编辑谢明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