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心理健康
竹沟镇完全中学
关乐
论教师心理健康
摘要:本文认为,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形神兼养,注重心理健康; 2.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3.调理情志,增强心理耐力; 4.顺应自然,进行自我调节。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耐挫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而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注重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这对于维护其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并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形神兼养,注重心理健康
形神兼养即人的身心结合在一起。因此,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也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形神兼养是我国古代心理保健的一个基本思想。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正确理解身心关系,注重锻炼身体,更要注重心理健康。身心是统一的整体,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使人产生焦虑、忧愁、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心理。身体状态影响心理活动,同样,
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过度焦虑、忧愁、烦恼等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心理健康是生理和心理互相作用得以正确调节的结果。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防止身心疾病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平时,注意增加营养,重视身体保健,加强体育锻炼,调节心身功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积极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规律而有节奏的生活与正当而活泼的娱乐相结合。同时,又要注重心理健康,注意发展自己的智力,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强的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自觉运用心理卫生知识,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自身调适,提高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与应变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不断增进心理健康。 二、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修身养性是我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指培养高尚的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只有无私无欲而又事业心很强,才有利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在学校管理中,赋予修身养性以时代特征和内涵,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德,形成良好的性格,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追求人生价值。教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认清人生的意义,懂得人生的本质、目的及其价值,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以它为中心把需要、愿望、理想、目标同行动统一起来,辩证地看问题,才能豁达大度,品格高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反之,则必然会沉湎于身边的琐事,而为无谓的烦恼困扰。心理鄙琐,就会鼠目寸光,庸人自扰,影响心理
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培根说:\"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教师要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就要正视客观现实,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把塑造人格、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作为心理保健的核心内容。要正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周围现实,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看待生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矛盾冲突,正确对待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三、调理情志,增强心理耐力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调理情志也就是要运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控制情绪,努力消除其有害影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虽带有艺术夸张,但它也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情绪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人生逆境十之,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一些坎坷,遇到一些逆境,碰到一些困难,遭到一些失败,这是难以避免的。挫折是磨砺人意志的硎石。著名物理学家列别捷夫曾形象地指出:\"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教师若具有较强的心理耐力,就能遭受挫折仍不失理智,处之泰然,知通达变,不失常态,有控制,转以摆脱挫折情境,变挫折为动力,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在学习、工作、生活之路上继续前进,保持心理健康。若缺乏心理耐力,受挫后失常失控,没有目标导向,产生攻击、冷漠、退化等消极的情绪反应,以致影响心理健康。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就要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主动自觉
情绪,增强心理耐力尽快摆脱挫折情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保持心理健康。
四、顺应自然,进行自我调节
顺应自然是指根据季节变化、物候转移来调节个体的心身活动,以便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就要顺应自然,适时调养,根据季节变化、物候转移调节心身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并掌握和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善于进行自我调节。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科学用脑,可使大脑功能大为改善,有益于身体健康。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应乐于合群,善于交往,调节人际关系。
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对来自参照系的各种客观现实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纵向、横向的比较,承认、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社会和时代需要,塑造出理想的自我,完善个性,有效地控制自我的心理和行为,排除内心干扰,自觉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不断超越自我,淡化名利、不怕失败、严己宽人,善于自我调节,变通进取,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统一起来,在积极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