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tJ l竞畴耘奄 20132年弗l囊(总算71囊) 推进我国^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 蒋号华 王言根 李之保 (【_教育部老干部协会,北京1 0081 6;2.教育部原高等教育 司,北京1 00815;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f摘要】我国2O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绩,不仅为实施高教大众彳七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也为 多渠道办学的形成,生源的后续创造了外部条件,更为社告总需求的多样化澈活了内在的吸 纳 1力 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和提高大众化之后的高教质量问题. 【关键词】高教大众化:人才培养周期;高教质量.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可 10:34:56,也就是说90%的劳动者在工业 行性及紧迫性 和第三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第 1、经过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 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是59:2O:21,只有 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 41%的劳动者在工业和第三产业,比发达国 康水平。按照国家的计划,再过50年,到 家少一半多。就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历史 205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 看,2O世纪5O年代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就 现这个目标,需要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 业人员只占62%,现在已上升到90%,也是 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 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了~半比例 1。我 越式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 国1997年的统计显示:第一、第二、第三产 识分子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9.9):(23.7): 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 (26.4) ],即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只 造才能。为此,提出:“要切实 占5O.1%,比发达国家低得多,需要大规模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 培养有专门技术和技能的人才 我国人才 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 市场开放以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学历 战略重点地位”。… 及职业培训要求普遍比以前高了,也反映 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社会中经济的 了这种趋势。在市场经济下,社会需求 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高 是调节市场供给的主要杠杆,教育也不可 新技术只有通过“人才”这个载体转化为 能例外。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发 先进生产力,才能变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当 展,不失时机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劳动结构和发展中 奋进。 国家有很大差异。据国际劳工组织对1950 2、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有必要的 年和1981年资料的研究统计。:发达国家的 经济实力的支撑,必要的民间承受能力的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的比例为 支撑,和基础教育充分普及的支撑。我国经 【作者简介】蒋景华(1935-).男,教育韶老干部协会副会长、顾问部负责人、原条件装备司;王言根 (1936一),男,教育部原高等教育司副:李之保(1930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教育项目总顾问,教育 部老干部协会常务副会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太众化的政黄探讨 9 过2O多年的改革开发,在以上三方面都已 创造了一定条件,整个国家实现了一次跨 跃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有条件 进行一次相应的跨跃式的发展。 (1)1957年我国社会生产总值1606 亿元,2000年已达到89404亿元(是1957 市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1999年高中及 职高的招生规模590万人,到20o2年毕 业。而2002年的大学招生规模将近300万 人,大体上可从两个人中录取一个。这些, 就为2000年以后继续扩大招生提供了生 源基础。 年的55.7倍);按“十五”规划及前景计 划,2010年国内总产值将达到17.88万亿 元,又是现在的一倍 。国家已承诺自 1998年起连续五年,财政支出中教育 经费所占百分比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2)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财力也有很 大增长,1986至1997的11年间,城乡民 3、高等教育要适当超前发展,是许多 发达国家的经验。据一些研究资料报导,美 国在2O世纪6O年代就已初步实现大众 化,比2O世纪9O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十年 稳定发展早了3O年。日本、德国大体也在 2O世纪7O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对其2O世纪8O年代、9O年代经济的发展 起了重要作用。英法两国大众化的进程相 剥滞后一些,经济上升也相对滞后了一些。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高等教育适当超 前发展的重要影响。 间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2.2%,民办教育已 有条件较大规模地开展。2000年全国共有 民办高校1000多所,其中有一些起点相当 高,规模设施很好。如浙江省万里学院、华 茂外国语学校分别投资5.5亿和3.5亿, 建起了全新的现代化校园。高等学校完全 靠投资兴办的格局正在改变,多渠道 筹资办学的正在形成。 培养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要有一个相 对较长的周期。大学本科4年,研究生3-5 年,毕业后经过实际工作锻炼成为一个能 独当一面的人才,还得3-5年甚至更长,总 (3)改革开放2O年来,居民收入有了 较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 入人均6280元,农村人均2253元 ,分别 是1980年的8.97倍和1O多倍。而经济发 达地区人均收入更要高得多。世界银行 1995年的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 计将是1O一15年时间。因此教育的社会经 济效益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我国2010年的 国内生产总值计划比现在再翻一番。2000 年扩大招生为2010年经济腾飞准备人才, 已经不算早了。没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 高级专门人才的提前准备,2010年的目标 就将受到影响,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对高等 教育的大众化要有时代紧迫感。 美元时,居民的消费将出现结构性变化,食 品等生活费支出比率下降,教育、卫生、通 讯等费用支出比率上升,教育成为新的消 费热点。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和PPP分 二、我国高等学校连续三年大幅度扩 大招生所取得的进展,以及需要进一步研 究解决的问题 1、1999至2001年间,我国连续三年 别在923美元和4000多美元,已经到了居 民的消费出现结构性变化的转折期 ]。像 我国这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居民 大幅度(分别为48%、37.5%和13.6%)扩 将会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投资。 大招生,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上升到 (4)改革开放2O年来,中小学教育有 了很大发展,可以为高校扩大招生提供足 够的生源。在2000年,全国已有70%的城 12%左右,向高等教育初步大众化的目标 (15%)迈进了一大步。扩招以后全国高校 的教学秩序总体上比较平稳,应该说这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0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 很大的成就。 这种短期内高等教育的跳跃式的发 展,也是以历史的积累为基础的。如果从比 较长~点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看:①2000年 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57年的55.7倍。而 同期高校招生规模只增加了20 75倍。② 改革开放 后,1986年到1997年这l1年 问,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国 家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l3 0%,城乡民 间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2.2%,而同期高校 在校学生数平均每年增长5 3% 】 高等教 育的发展明显比经济滞后了。因此有必要 在短期内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离开这种 历史背景,盲目搞跳跃式的发展,或长期搞 跳跃式的发展也是不行的。例如,1955年 至1962年间经济发展不是很快,中间还有 一个“三年困难时期”,但此时高校招生扩 招太快,1956年比1955年扩招88.5%,各 方面的条件跟不上,1961年、1962年只好 分别下降50%和35%f 。 2、今年4至5月问,我们曾就连续扩 招后高校的情况,对两省一市进行局部调 查,走访了9所大学和高等职业学校,广泛 听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的意 见。大家总的反映是:高校扩大招生受到社 会各界广泛欢地,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提 供了机遇,并将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 革。例如浙江省的高校连续三年扩招后,高 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3%,现在全省 又己开始兴建五个新的大规模的高校园 区,总投资180亿元,占地面积近四万亩, 建成后可接纳30万学生。加上该省原有老 校区挖潜,2005年浙江全省毛入学率即可 达20%,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北 京、上海、江苏等省市进展也很快,都有可 自B较早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我们也初步了解了毕业生就业情况。 仍以浙江省为例,2000年社会需要5058 名研究生,毕业生只有1593人,严重供不 应求;本科生,社会需求22436人,毕业生 只有21192人,略显不足 专科生,社会需 求12007人,毕业生18323人,6300人就 业遇到困难 。从以上情况看.大学本科生 及研究生在扩招以后的就业问题不大,专 科生的扩招规模似乎应该研究。但是我们 走访浙江中医药大学、宁波华茂外国语学 校时,发现有些专科学生仍是供不应求局 面,学校想留都留不住。其它省市也有类似 情况,如山西省1=商专修学院,从 1986 213130年,十四年来届届毕业生就业 率达98%,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广告设 计、计算机应用等等,一直是供不应求。看 来.扩招不应只是学校原有专业的简单扩 容,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 教学内容,否则学校也将无法持续扩招。 3、高等学校连续三年扩招也遇到了一 系列新闻题,主要有: (1)从全国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 发展,对车}类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提出 “教育重心上移”,大力发腱高等教育,有 一定道理。这也是高等教育要大众化的理 由。高等教育内部又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如 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如果 高教内部也普遍搞“重心上移”,例如大家 都来多招研究生,发展本科生,萎缩专科 生,是否妥当?值得研究。社会上一些人事 专家认为:社会需要四种类型的人才,即学 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 型人 。我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先进国家,必 频培养一批科技精英是毫无异议的,但毕 竟只颁相对较少的人员,关键在于水平要 高。大量研究成果、设计成果、规划设想, 要通过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 才在第一线付诸实现,才能变成社会财富。 这后两种人才,社会的需要量更大。正因为 如此,许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 l1 人才,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高职学院 和其它国家的短期大学。据世界银行2O世 纪90年代初统计,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 率已在50%以上 ,但实际上有45%的学生 是在社医学院里 】。美国确有一批(125 所)顶级的研究型大学,但这类学校也不 是}{培养最高层次的人才,实际上全美本 科大学生中有32%是他们培养的 】。我们 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要考虑建 立一个适合国情的内部层次结构,每个大 学要给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不能都 搞“重心上移” (2)高等教育连续扩招以后,教学质量 是否会下降,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这 个问题有两个方面:①生源质量是否下降? 过去由于招生名额有限,历年都有大批合 格的考生被档在门外,有些省份的高考录 取分数线比外地高很多。因此扩招是有生 源基础的,多数学校反映生源质量是好的。 但是也确有一些“第=批录取”的专科学 校,生源质量有些下滑;②师资力量是否跟 得』 ,教学条件是否跟得【:?过去有相当部 分教师]_=作景不满,学校设施也有潜力,加 上高校改革和合并,有利于资源发挥 作用 因此扩招以后,学校教学秩序总体上 是平稳的。但是也确有很多薄弱环节明显 跟 上,如基础课及热门专业的教师不足, 仪器设备套数不够,小教室 够等等,需要 进一步解决。一些中小规模的大学,本来在 教学设施方面历史上就欠账多,扩招以斤亍 问题全面加剧了。 此外,高等教岢的质量观也需要研究。 既然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多层次的、多样 化ff勺,就应该有并自的社会职能,有各自的 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不能用一种质量 标准去衡量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 (3)我国各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差别很大,各省市内部各地区的差别也很 大,各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将会有很 大的时间差。2000年末,北京市的高教毛 入学率已经达到40%,浙江达13%,苏州地 区达25%,而云南省只达到4.9%。浙江省 在2020年毛入学率才能达到40%,要比北 京晚2O年。云南省2O L0年才能达u%,比 浙江还要晚十多年 】。十多年以后,随着全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各省市间高教 发展 平衡的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需 要有特殊措施来帮助后进地区,使当地高 等教育也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4)学生生活后勤社会化,解决了扩招 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使学生进得来、住 得下、有饭吃。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 一步研究解决。 ①目前生活后勤社会化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真正的社会企业(或城镇社医)投 资兴办的;另一种是原高校后勤部门剥离 出来的,改制成后勤公司,属校办企业性 质。目前,这后一种后勤公司可以享受校办 企业的税负等优惠,前一种则不能。这种政 策了真正的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积 极性。 ②过去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旧学生 处管,开展“养成教育”,T作人员和学生 是“师生关系”。现在有些学生公寓、食堂 是后勤企业经营管理的,学生认为自己是 “上帝”,] 作人员只能服务不能管理,有 时嗣为区区小事聚众。 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别比较大, 学生公寓分成工人间、四人问、六人问、八 人间、十六人间等等,实行 同的收费标 准,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是后勤社会化 的必要前提。但是,一个班的学生分散住在 几处,“班”的概念在淡化,群体活动受影 响;老师很长时 不认识学生,更谈不上做 深入的思想工作。 ④有些学生的生活社区远离校本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 不归学校管理,周边治安状况不好,一旦出 事,是学校承担法律责任,还是社区承担法 律责任?希望这种事 隋能尽早有一个说法。 (5)扩招以后,部分教师长期超负荷工 作问题要尽快解决。时间长了将日益影响 设各套数不足.也大大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有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每年招收l2个班,每 班35人,由于实验设备套数不够,一个班 要分三次进实验室,教师也得上三次课。有 时教师的实验课从上午8时起一直做到晚 上1O时,人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好几位院 长、院反映:最近几次体检下来, 教师体质普遍下降。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 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教学质量,影响学术水平提高,损害教师身 体健康。 ①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主要发生在 基础课及毕业设计阶段,主要发生在热门 专业 在有些学校,超负荷也不全是扩招造 成的。有些学校因为要“自费改革”.扩招 后又办了各种“创收班”。例如北京某个 大学的数理学院的数学老师要面对七十方 面的学生:校本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办 的“■级学院 的本科生和专科生;有合作 关系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关的成人 (6)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使更多一般 民众的子女上大学。面对这种“新现实”, 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既有高收费的名 校,又有大批低收费的社区大学。美国社区 大学有l123所,在校学生lO5O万人.是实 施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渠道。据美国教育部 统计,1996年社区大学的学费在15oo美 元左右(低的只有5oo美元) ,是公立大 教育学院的学生;该校办的通县分校的学 生 社会上民办大学委托开课:社会上自学 考试的学生。该校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也 学学费(1OOOO美元左右)的六分之一,是 私立大学学费(20000美元左右)的十二 分之一 ]。显然,社区大学带有照顾一般民 众子女上大学的性质。我们国家不少高等 有类似的情况。 ②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大班”上课 的情况多了。对有些课程大班(200—300人 教室)上课是可以的,但英语课、习题课、 实验课和专业培训课等等,只有小班上课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不少学校大教室设施 落后,后排学生看不清黑板,用多媒体屏幕 后更难看清楚。几百个学生挤在一间房内, 闷热难当,汗酸气很重,学生头晕,听课效 果很差。有人对大课教室内的空气质量做 职业学校和社区大学很类似,但是在我们 这里高等职校的学费往往反而比公立大学 本科还高,在云南省是4000:2000。这种做 法实际不利于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三、几点建议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意义在于: 她既将会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 出更多的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 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同时她也将会培养出 了检测,其污染程度比室外高出3倍一2O 倍。(2oo1年8月29日《中国消费者 报》)。 更多的精英人才。“万木成林必有大树”这 旬古训,反映了“大众”和“精英 的辩证 关系。如果把过去的高等教育一概称之为 ③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学术水平 的提高受到影响,也使教师健康受损害。例 如某大学有一位语言学方面的博士生导 “精英教育”,把今后的高等教育一概称之 为 大众教育”不是很准确,没有什么好 处。 师,一年要讲400学时课(其中200学时 是成人教育方面的),没有时间和精力再 去开展学术研究。学校实验室面积及仪器 2、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廿年,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 13 发展的基础,可以更快的推进高等教育大 众化。同时又不能过于超前急于求成。教 育、科技、经济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只能 滚动式的向前发展 此外,要充分考虑地区 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允许各 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有较大的时 差,不宜用一种进度一种模式来要求各地 的教育发展。还是应该强调因地制宜。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部分地区 先富起来,一部分人群先富起来,同时又有 不同富裕程度的地区和人群的存在 要从 这个“新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需求和 不同的承受能力,实行多种办学模式。允许 “公立”、“私立”同时发展,高价收费和 平价收费并存。建议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浙 江等省已行之有效的更为开放的办学模 式。 4、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财力、民间 承受能力、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旆等方面相 对较弱,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有更多的难 度。建议在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 划时,把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剐为专 项,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 5、部分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应引起充分 重视,时间一长负面影响就会显出来。教师 是一种特殊资源,要“利用”和“培植”并 进,既使教师在当前充分发挥作用,叉要给 他们留有一定的学术活动空间,使他们葆 有持续提高的后劲。影响教学质量诸因素 中最重要的是师资质量,我们始终不要忽 视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民间出资办学可以有多种形式 少数 有强大财力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可以独自筹 资办一个新学校。多数企业及社会团体则 可咀捐资在学校设立各种“基金”,资助一 般民众子女上大学。不少国家的名牌大学 中,一个学校的“基金”有20—30种之多, 资金总量相当大,资助的学生总数也相当 大。这种灵活多样的支持高等教育的办法, 对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十分有益的。政 府对于出资设立基金的单位,有各种激励 ,例如减免相应税负,允许有 冠名 权”等等。要利用市场机制把这些事情搞 活、办好 参考文献: 【1]在第三次垒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R】1999.6.1 5 [2】黄忠敬.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看我国高校扩 招[J/OL】http:// .edu.c E1.2001—6—5. [3】束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纲要的报告[R】.2001.3 5. 【q]中国经济年鉴[哪.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 1 998.852-855、867. 【5】符娟明,迟思莲.比较高等教育教程【M].北京: 原子出版社,1990. [6】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0. 【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美国加速高等教 育改革[J】.中国高荨教育半月刊,2001,(9) 【8】王廷秀.美国社区学院与社区教育【J/OL】. ht tD://r ̄,.edu.cD 2OO1—6--1 0 [91李之保等.对云南、浙江、北京高荨学校扩大招 生情况的调查[R】、2001—5-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