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成就与理念创新

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成就与理念创新

来源:九壹网
粮油食品科技第19卷2011年第1期

专论

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成就与理念创新

靳祖训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以我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如何顺应低碳技术为导向,概括地介绍了突出成就、发展战略、创新理念,并且对未来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关键词:粮食储藏;成就;创新理念;战略构想

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561(2011)01-0001-05

InnovationconceptandachievementsofChinagrainstoragescienceandtechnology

JINZu-xun

(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NanjingJiangsu󰀁210003)Abstract:China󰀁sgrainstoragescienceandtechnologyadaptingtolow-carbontechnologywasputfor󰀁ward.Theoutstandingachievements,developmentstrategies,innovativeideaswereintroduced.Thefu󰀁turedevelopmentongrainstoragescienceandtechnologywerediscussed.󰀁󰀁在过去的五十四年间,我曾写过多篇文章介绍我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唯一的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创建人之一,我亲眼目睹中国粮食储藏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现将我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成就向国内外同行介绍。

设想出二层、三层、四层粮仓(冥器),精妙绝伦。利用地下低温储粮早有发现,陕西西安半坡村储粮窖穴已有五千年历史,河南洛阳出土砖圆仓、砖方仓始于汉代。隋唐时期已达鼎盛,至今仍有遗存。1󰀁2󰀁充分利用自然低温控制储粮虫霉危害

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冬春季节气温低、风力大,完全有条件通过通风降温延缓品质劣变、控制虫霉危害。我国先民在两千年前建仓,就在仓壁上设通风洞(现存甘肃大方盘仓城遗址,前后仓壁有对称通风孔洞)。明代以来,就将粮堆内设通气竹笼(谷盅),防止储粮湿热霉变、虫害滋生。1󰀁3󰀁重视利用植物性活性物质防治储粮害虫

防治储粮害虫方法:一是作为防护剂将植物的根、茎、叶、种实研碎拌入粮堆,如艾、苍耳等;一是作为熏剂,󰀁周礼󰀁󰀂以莽草熏之󰀁。记载这两种方法的著述还有󰀁汜胜之书󰀁、󰀁论衡󰀁、󰀁搜神记󰀁、󰀁齐民要术󰀁、󰀁四时类要󰀁、󰀁务本直言󰀁、󰀁农桑衣食撮要󰀁、󰀁便民图纂󰀁、󰀁三农记󰀁等。1󰀁4󰀁重视储粮质量

控制水分、减少杂质、力求籽粒饱满。后人将此归纳为󰀁干、饱、净󰀁,总体上说是可行的。用现在观点审势,个别提法并不见得十分准确。例如古籍称晒至󰀁极干󰀁。国内外研究结果证明:供储粮食,特别是成品粮,如果󰀁极干󰀁,储藏稳定性并不理想。1󰀁5󰀁重视储粮适时轮换

我国储粮早就提出󰀁推陈易新󰀁、󰀁出陈易新󰀁、󰀁储新出陈󰀁,󰀁诗经󰀁小雅󰀁就有󰀁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早在一千年前󰀁钦定全唐文󰀁就

1

1󰀁粮食储藏技术的导向

自古以来中国粮食储藏技术就重视低碳技术,以生态储粮为导向。生态储粮即利用和控制对储粮品质有利的生态条件(如低温、低氧),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中国古代储粮技术发展,充分利用低温储藏条件,保持储粮品质,其基本经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

从已发掘出土文物和已有史料可以看出,近一万年来,特别是近两千年来,我国先民创造的储粮宝贵经验是󰀁低温、干燥、密闭󰀁,详情在󰀁中国古代粮食储藏的设施与技术󰀁、󰀁中国粮食储藏大全󰀁󰀂中国

粮食储藏发展概况󰀁已作记述。最为突出的有:1󰀁1󰀁根据不同生态地域特点建立不同形式粮仓

从考古出土文物(冥器)和现有遗存可以清晰发现,中国古代的仓型󰀁因地制宜󰀁。凡北方气候干燥地带仓型,仓底均无支架,仓顶均无通气设施;而湿热地带仓型,仓底均有支架或高其基础,仓顶均有通气散热设施。有的著述称:为防粮谷浥郁,仓廪󰀁如若悬亭󰀁。有的著述称:北方粮仓󰀁彻夜开窗󰀁、󰀁北向其户󰀁,这可能都是充分利用低温条件,确保储粮安全。中华民族是伟大民族,我国先民在汉代

收稿日期:2010-11-09

作者简介:靳祖训(1934-),男,天津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专论

有不同粮种、不同储粮地域合理储藏期的记载。

粮油食品科技第19卷2011年第1期

三年对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数千份商品样、品种样(分别从十多省、市、自治区取样),提出比较详尽

的检测报告,为农业育种、粮食储藏、加工、利用和粮食贸易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1󰀁7󰀁粮食品质劣变指标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储藏方法和条件的样品,探索应用回归方程,评价粮食及加工产品储藏品质的可能性。以食用评分为依据,找出与品质劣变相关敏感指标。经大量实验找到了籼稻、粳稻、玉米、大豆控制品质回归方程。经多年完善得到判定储粮品质相关方程,在业务中得到推广应用。2󰀁1󰀁8󰀁对粮食中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从已有研究结果,测定出小麦、稻谷、玉米中挥发性物质分别为97种、134种和114种。小麦、稻谷、玉米中醇类分别为16种、24种、21种。酮类分别为19种、23种、16种,烃灰分别为37种、48种、39种,有机酸分别为2种、5种、5种,酯类分别为1种、5种和6种。粮食中挥发性物质研究,对了解粮堆气体组成和储粮稳定程度至关重要。

2󰀁1󰀁9󰀁对部分粮食基础特性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我国有关科研机构、大学正式启动粮食基础特性研究,如粮食物理特性的研究,特别是流散特性、热特性、吸附特性;粮食生理特性的研究,特别是粮食呼吸作用、休眠、后熟;粮食化学特性的研究,特别是储藏期间生理活性物质和品质(工艺品质、食用品质、饲用品质、种用品质、特殊品质󰀁󰀁󰀁微量元素、色素、维生素及风味)研究有了明显进展。粮堆湿热传导规律数学模型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同步。此外,模拟粮仓压力半衰期规律研究、粮仓在储粮过程(入仓、储藏、出仓)静态载荷研究、粮堆弹性模量测定、稻谷内摩擦角测定等都取得引人瞩目的进展。2󰀁1󰀁10󰀁粮油储藏重要标准相继问世󰀁󰀂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和󰀁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正式颁布实施。这三项规范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储粮生态系统理论和储粮安全学为依据,吸纳了近20年国内外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实现了理念和技术上的跨越。

早年,为解决浅圆仓、高大平房仓安全储粮问题正式颁布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技术规程,对解决󰀁大粮堆、高粮层、长储期󰀁安全储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粮油储藏标准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良好开端。2󰀁2󰀁应用技术研究方面

2󰀁2󰀁1󰀁储粮害虫化学防治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研究了防治储粮害虫化学保护剂和化学熏蒸剂。󰀁2󰀁绿色、生态、低碳储粮科研成就突出

大体可概括为:十大应用理论性、基础性研究成果;十大储粮应用技术研究成果。

2󰀁1󰀁应用理论性、基础性研究方面2󰀁1󰀁1󰀁储粮害虫区系调查,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研究󰀁我国储粮害虫调查截至2005年共进行6次,1955年、1957年、1956~1958年、1974~1975年、1980~1982年、2004~2005年,分别发现害虫种类43种、59种、63种、174种、194种和270种。随着国内外粮食贸易增长,储粮害虫种类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对近40种储粮害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20多种主要储粮害虫不同生态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作出比较深入研究。近20年来,我国专家对储粮害虫生态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有的专家还对储粮害虫行为学进行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重视。2󰀁1󰀁2󰀁储粮螨类区系调查及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我国从1957年开始,对中国储粮螨类作了记述,包括腐食酪螨、椭圆食粉螨、纳氏皱皮螨、甜果螨、马六甲肉食螨、害嗜鳞螨。中国已记录储粮螨类100多种,分隶于粉螨亚目、甲螨亚目、辐几亚目和革螨亚目。其中已记录粉螨约60种。肉食螨10多种。对上述螨生活史、世代、越冬、产卵、习性、行为、食性作了记载。对种群动态及生态条件对螨类生长发育影响作了研究。

2󰀁1󰀁3󰀁储粮害虫抗药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磷化氢广泛应用,我国主要储粮甲虫对磷化氢抗性问题日益明显。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储粮害虫对常用几种杀虫药剂抗性进行调查。玉米象对几种有机磷保护剂的交互抗性进行了研究。对储粮害虫抗性对策进行了研究。近几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抗性测定基础上,研究了高抗性储粮害虫抗性快速测定方法及防治对策。

2󰀁1󰀁4󰀁储粮微生物区系调查及消长演替规律研究󰀁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粮食微生物做了调查,共查出50个霉菌属182种霉菌。

2󰀁1󰀁5󰀁真菌毒素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赤霉病麦中DON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建立了薄层层析测定方法。小麦中T2毒素酶联免疫吸收测定法(ELISA)和小麦中F-2毒素单克隆体和免疫检测技术;对杂色曲霉素(ST)分离、纯化和鉴定研究,建立了ST薄层层析法和棕曲霉素A测定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发现的真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其次是杂色曲霉毒素和棕曲霉毒素。2󰀁1󰀁6󰀁中国粮食品质测报󰀁20世纪80年代连续󰀁2󰀁粮油食品科技第19卷2011年第1期

专论

闭15~30天可杀死粮粒内外各种虫期害虫。(2)气制技术󰀁我国󰀁十五󰀁攻关,经室内模拟实验证明:二氧化碳100%杀死试虫(玉米象、米象、谷蠹、赤拟谷盗),二氧化碳20%,处理12天无明显效果,浓度达35%以上,密闭18天,可杀死各种虫态害虫。国内研究证明:氮气气调杀虫的效果与仓房(粮堆)气密性、氮气浓度有关。氮气浓度(98%以上)越高,维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3)生物控制技术

a󰀁研究粮食抗虫性:例如,稻谷籽粒开裂率与抗虫的关系,籽粒粒型、千粒重、直链淀粉含量、谷壳颖毛多少对抗虫影响。例如,玉米不同类型、不同粒型对抗虫影响。

b󰀁研究应用捕食性昆虫(黄色花蝽、黄岗花蝽)防治储粮害虫。

c󰀁研究病原微生物防治储粮害虫,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其中应用较广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建立了印度谷螟和鞘翅目对苏云金杆菌生物测定方法体系,获得对其高毒力的菌株,鉴定了其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组成,该项研究获国际重视。

d󰀁研究信息素在储粮害虫防治和监测中的应用。我国信息素的合成、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测定早已开始。在仓虫种群数量、动态监测和诱捕防治方面获一定进展。

e󰀁植物性杀虫剂在防治储粮害虫中的应用。将某些具有一定防治害虫效果,对人体无害植物的根、茎、叶、种实粉碎直接拌入粮食;应用防治储粮害虫有一定活性的植物提取物进行触杀、熏蒸、胃毒、拒食、忌避等研究。在挥发性天然植物精油和某些香辛料防治储粮害虫方面取得可喜进展。

(4)电磁波防治储粮害虫研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开始该项研究,如:

a󰀁利用太阳能降低粮食水分,粮食干燥加热,使储粮害虫全部死亡。

b󰀁利用红外线防治储粮害虫。探索微波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对害虫致死能力。

c󰀁利用微波防治储粮害虫,探索微波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对害虫致死能力。

d󰀁利用激光防治储粮害虫,探索了二氧化碳激光剂量、辐射时间和某些虫种校正死亡率。

e󰀁利用伽玛射线防治储粮害虫。研究防治几种主要储粮害虫的有效剂量;研究同一剂量不同剂量率对杀虫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虫种对辐射敏感程度(鞘翅目最强、蜱螨目次之、鳞翅目较弱);研究了不同虫态敏感程度(卵、幼虫、蛹较强、成虫次之);研究了个别虫种辐射遗传不完全不育性技术。

3

(1)化学保护剂󰀁化学保护剂20世纪50年代已起步,开始试验林丹、马拉硫磷防治储粮害虫效

果。经过几十年室内和生产性试验,以下几种保护剂得到推广:如防虫磷(优质马拉硫磷)、杀虫松(优质用于储粮害虫防治杀螟松)、甲基嘧啶硫磷、溴氰菊酯等。几年前研发的西维因、甲基毒死蜱,有的国家对这两种药剂提出一些看法,此处从略。保护剂混配应用得到很快发展,如溴氰菊酯+增效醚(凯安保)、防虫磷+溴氰菊酯(保粮安)、杀螟松+溴氰菊酯、甲基毒死蜱+溴氰菊酯等都有一年以上防治效果。近年来研制出利用电脑根据粮食流量自动控制保护剂施药量的装备,对增加储粮稳定性,提高防治效果起到一定作用。

(2)化学熏蒸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视使用熏蒸剂。新中国成立初,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氯化苦、氢氰酸,1953年开始应用二氯乙烷、磷化锌,1956年开发应用溴甲烷,60年代初开始使用环氧乙烷、二硫化碳和磷化铝。除溴甲烷用于进口货物熏蒸外,二氯乙烷、氢氰酸60年代初已停止使用,二硫化碳原主要在四川使用,70年代已停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研究磷化氢性质,接着研究了药效(用药量、密闭时间、杀虫效果)、影响药效的因子、房式仓与立筒仓气体扩散规律、磷化氢对人体毒性、磷化氢熏蒸、粮堆内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对防治常见储粮害虫的增效作用,不同熏蒸技术(气流熏蒸、气调熏蒸、环流熏蒸、间歇熏蒸、缓释熏蒸)的操作方法、施药器械、燃爆条件与防止。

根据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我国已确定常用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低剂量熏蒸和环流熏蒸推荐的磷化铝片剂(或丸剂)单位用药量;不同温度下不同虫种(敏感或耐药害虫)不同密闭时间的磷化氢熏蒸最低有效浓度设定标准。上述内容均已列入󰀁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我国淘汰甲基溴的替代技术󰀁膜下环流熏蒸技术󰀁和󰀁磷化氢与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技术󰀁2004年被正式确认。200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我国有关单位特殊贡献奖。该两项技术已在我国9个省市和中储粮管理总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公司所属128个粮食仓库推广使用。我国硫酰氟研究试制和生产进展很好,已有产品问世。甲酸乙酯研究已有报道。2󰀁2󰀁2󰀁储粮害虫非化学防治技术

(1)低温控制技术󰀁将粮堆温度控制在15󰀁以下,采用就仓翻倒、输送机倒仓、仓外摊晾,进行冷冻杀虫。在粮温0󰀁、-5󰀁、-10󰀁情况下,粮食油料水分低,致死时间(天)稍短,粮食、油料水分稍高,致死时间(天)稍长。一般来说,-8󰀁若持续密

󰀁󰀁󰀁󰀁󰀁󰀁󰀁󰀁󰀁󰀁󰀁󰀁󰀁󰀁󰀁󰀁󰀁󰀁󰀁󰀁󰀁󰀁󰀁󰀁󰀁󰀁󰀁󰀁󰀁󰀁󰀁󰀁󰀁󰀁󰀁󰀁󰀁󰀁󰀁󰀁󰀁󰀁󰀁󰀁󰀁󰀁󰀁󰀁󰀁󰀁󰀁󰀁󰀁󰀁󰀁󰀁󰀁󰀁󰀁󰀁

专论

在60年代中期,我国已完成不同辐照剂量对粮食品质影响试验和一定剂量辐照粮食动物安全饲养和人体食用安全试验。

随着加速器技术进步,电子束辐照杀虫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证明,利用伽玛射线与红外线、微波热处理相结合,可以降低防治成本,可纳入储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5)物理机械防治储粮害虫研究󰀁利用撞击、筛理防治储粮害虫已有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利用硅藻土防治储粮害虫,经过大量室内试验和实仓试验,包括与国外有关部门技术合作,取得大量数据,其杀虫机理研究达到较高学术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重视。2󰀁2󰀁3󰀁大型现代粮仓先进技术组合应用󰀁我国󰀁九五󰀁、󰀁十五󰀁期间,粮食仓储技术与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我国使用国债资金建设了1100亿斤浅圆仓、高大平房仓,具有󰀁大粮堆、高粮层、长储期󰀁储粮生态特点。为确保储粮安全,󰀁四合一󰀁储粮新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全面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推广应用环流熏蒸系统已占27󰀁1%、配备粮情测控系统占39󰀁3%、配备机械通风系统占52󰀁9%、配备谷物冷却系统790台。为上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编制技术规程、培训教程、对相关粮库负责人、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此外,还配备了大型烘干系统。我国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2󰀁4󰀁低温储粮技术󰀁低温储粮是我国储粮技术发展方向。多年来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低温粮仓的合理设计,低温仓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研究、粮仓重要建筑材料性能研究、仓外喷涂反光材料试验、仓内吊顶加装隔热材料低温储粮、双层节能隔热外墙技术、粮堆粮面压盖控制粮温回升试验、不同地域自然低温、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机辅助降冷试验等。近几年,我国低温储粮技术研究发展较快,诸如利用太阳能降低仓内粮堆表面与仓顶有效空间温度储粮、平房仓冷气囊密闭压盖动态隔热控温储粮变频调速器在机械通风中节能应用、仓顶喷淋降温储粮、利用地下水风机盘管机组控制仓温、利用水源热泵技术低温储粮、山洞仓低温储粮、楼房仓低温储粮、浅层地能低温结合其他有效降温技术低温储粮,低温储粮自动控制系统。

2󰀁2󰀁5󰀁气调储粮技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气调储粮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在二氧化碳和氮气储粮技术中,比较系统研究解决了粮仓(仓墙、仓盖、仓门、仓窗、地坪)等气密问题;研究不同粮仓气密标准、测漏技术;研究大型二氧化碳供配气系统,实现了集中供气,开发了二氧化碳浓度自动监测分析系统。研究开󰀁4󰀁粮油食品科技第19卷2011年第1期

发富氮气调储粮技术装备及充气效果。在广西等地摸索以防虫为主要目的(以杀虫为目的者,成本相对

较高)的富氮低氧模式,可以节约成本,确保储粮安全。系统研究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储粮对粮食储藏品质影响。研究了气调储粮开仓后(因储藏条件突然改变)可能引起品质迅速劣变的关键控制因子。2󰀁2󰀁6󰀁粮食干燥技术󰀁多年来,我国粮食干燥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研究干燥机型、干燥工艺、供热装置。1949~1965年为学习仿制阶段。1965~1985年主要对稻谷烘干机型和供热装置进行研究,诸如流化斜槽稻谷烘干机、喷动床稻谷烘干机、双垫式滚筒稻谷烘干机。1985~1995年在借鉴国外技术基础上研究推广某些新机型,如网柱式、圆筒式、顺流式、混流式粮食干燥机。1996年以后开始研究粮食低温真空干燥技术。近几年围绕高效、节能、低排研究一系列先进的粮食干燥工艺和设备,诸如:多段变温缓苏干燥技术与设备;组合干燥技术与设备;顺逆流组合、顺混流组合、逆顺流组合干燥技术与设备;低温真空粮食干燥新型技术与设备;研究干燥后粮食潜热回收利用;研究换热器热风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研究热泵稻谷干燥;研究构建粮食干燥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等。

2󰀁2󰀁7󰀁储粮防霉技术󰀁我国储粮防霉研究主要从粮食入库降水入手,其次是研究各种粮食微生物与生态因子关系。研究各种有效防霉方法。例如,利用自然缺氧、充二氧化碳等控制霉菌危害(每1万kg大米充入10kg二氧化碳用塑料薄膜密封储藏可防止虫霉危害,保持应有品质,安全度夏。研究低温、准低温储藏,霉菌在20󰀁以下大为减少,10󰀁以下霉菌活动几乎停止。机械制冷是最好的低温储粮防霉方法,费用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在大中城市使用。控制储粮霉菌危害最好是优化组合相关技术(控制一定温度、水分、氧浓度)方能达到更好效果。此外,高水分粮应急处理措施研究,也取得很好进展。高效安全、经济防霉剂,例如正丁醇、丙酸、丁酸、亚硫酸铵、臭氧多有报道,某些防霉包装亦已问世。最近有专家报道高水分稻谷袋式干燥工艺。2󰀁2󰀁8󰀁电子计算机在储粮管理中的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重点研究电子计算机储粮管理系统、储粮害虫防治专家决策与支持系统、储粮害虫查询检索系统和面对农村储粮咨询服务系统。这些成果用于生产受到国内外同行赞许。

2󰀁2󰀁9󰀁与仓储相关的技术装备和检化验专用仪器研发󰀁仓储机械包括储粮专用清理、搬倒、装卸、输送、施药等设备;包括确保储粮安全的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大型专用设备;也包括󰀁粮油食品科技第19卷2011年第1期

专论

标准,实施以种植业产品(粮食)为主,畜牧、林业、水产品合理配置的食物安全体系,以确保我国人民的营养与健康。提出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4)提出重视粮油产前、产后实施󰀁绿色一条龙战略󰀁,绿色栽培、绿色加工、绿色储藏、绿色运输、绿色消费是统一整体。

(5)提出走󰀁绿色储粮󰀁、󰀁生态储粮󰀁之路。(6)根据国际、国内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改善人类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地改进和推广先进实用储粮工艺与装备。站在人类󰀁生物圈层󰀁和󰀁技术圈层󰀁相协调战略高度,提出必须重视储粮技术绿色化。

(7)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发展导向󰀁󰀁󰀁走绿色、生态储粮之路。要围绕增量、减损、生态、信息、安全、营养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同时,还探索提出󰀁新粮源󰀁科技发展战略。

解决某些特有问题的装置如筒仓粮食入仓防止粮粒

破碎、防止粉尘爆炸装置等。为了适应粮食收储现场需要,我国研制小型检验仪器种类很多,有些专用仪器,如粮食品质测定仪、粮食微生物活性快速检测、粮堆气体快速监测、粮堆仓虫种群与数目检测、脂肪酸值自动分析、油脂燃点检测等都取得很好结果。

2󰀁2󰀁10󰀁农村储粮技术与装备󰀁该项研究意义重大、成果突出。2004年国家有关部委、局组织实施󰀁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有关科研单位、大学、省属粮食科研所、有关公司,承担了󰀁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承担单位和11个省粮食局共同努力,按照󰀁技术、装具、方法、药剂、培训服务体系六位一体󰀁基本思路,坚持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三条路线并举的原则。在三大平原建立示范户34户,培训农村储粮技术骨干近万人。针对三大区域储粮种类和生态特点,重点示范不同内容。长江流域重点抓稻谷入仓前处理技术、新型实用储粮装具、储粮害虫防治、通风技术等优化集成。东北气候冷湿,玉米收获后水分高、易发霉、鼠害特别严重。据此,研发5种干燥仓,结合入仓前降水处理技术、实用装具、储粮害虫防治技术优化集成。华北针对小麦储藏特性,解决防鼠、防虫、防霉、研究入仓前小麦处理技术、实用装具、储粮害虫防治技术优化集成。近年,还研发了农户储粮技术咨询软件,受到农户欢迎。

4󰀁在储粮理念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创新

储粮理念的探索与创新,主要是指提出󰀁储粮

安全学󰀁理念和建立󰀁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对两词条作出定义性解释为:

(1)储粮安全学:研究粮食(主体)环境因子(客体)和管理相关要素(社会学、不同储粮技术、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的经济学评价)之间的关系,确保储粮安全的应用科学。

(2)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以粮堆生态学为依据,以储粮生态学为指导,研究我国不同储粮地域合理区划;不同地域仓型合理设计;不同仓型机械合理配置;不同地域、不同仓型储存不同粮种合理储藏工艺和最佳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储藏方法管理相关要素(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的经济学评价;储粮安全技术评价体系。生态系统是指粮食与其他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理论是指经过实践验证概括出来的有系统的结论;体系是上述6个方面相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一个整体。

储粮理念的探索与创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认为我国储粮生态地域不同、生态条件复杂、粮种繁多是需要有这一理念作为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我国如果没有几千年储粮技术与管理经验;如果没有长期科研成果积累,是不可能归纳出有任何指导意义的理念。值得欣慰的是上述理念探索与创新已经在我国粮食仓储业务开始发挥启迪作用,它已作为修订LS/T1211󰀁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载入史册。随着世界范围内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不断充实完

完善,我国粮食储藏科技事业将更加繁荣昌盛。󰀁

3󰀁粮食储藏科技顺应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导向

(1)在20世纪末,第七届国际储藏产品保护工作会议在我国北京召开,在会议总结中提出:21世纪粮食储藏科技总的目标应该是减少损失、防止污

染、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持营养、提高效益。即󰀁三低、三高󰀁(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中国加入WTO,我国提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中国的绿色生产、流通、消费󰀁󰀁,包括绿色储粮工程。即使用绿色的储藏装备、技术、方法,储藏绿色原料和产品,达到绿色储藏的效果。强调21世纪粮食储藏技术发展必须重视经济伦理、科学伦理、坚持可持续发展。

(2)在充分总结汲取我国几千年来宝贵储藏技术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研究成就基础上,认真学习运用人类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以储粮生态学为指导,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储粮生态理论体系。

(3)执笔起草󰀁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领域拓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最佳效益的食物安全战略:即根据世界粮食会议提出的要求,按照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和我国制定的食物营养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