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3期 Vo1.24 No.3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mal 0f Jingrnen Technical CoUege 2oo9年3月 Mar.2oo9 文学思潮价值的存在、运动与阐释刍议 陈舒勘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福建福州[摘350001) 要] 文学思潮价值研究与文学思潮功能研究、文学思潮发展研究和文学思潮方法研究等平行课 题之间潜性牵连,而价值论的起点亦难以绕过文学思潮观念的奠基。文学思潮价值只有在互动互应的整体理 论探寻中才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开掘,文学思潮价值的存在、运动及阐释这三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是考察文学 思潮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文学思潮价值;文学思潮功能;运动;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8—4657(2o09)03—0o5O一03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 范围过于宽大,“时代之要求”在不同的历史认知观 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而即便将其限定于同一认知观 内,“时代之要求”亦包括了诸多层面,文学思潮只 能满足其中的某一部分。而政治意识需求、建设需 求等,无法全部满足。另外,“时代”作为时问观念, 静止地充当文学思潮价值的边界是没有意义的。因 而,必须对“时代之要求”提供的文学思潮价值存在 的范畴的视角进行必要的修正。 ‘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 也。”…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价值” 作为思潮必然属性,“思”而能成潮的必备要求,就 是要有能符合“时代之要求”的“价值”。在《清代学 术概论》的话语背景下,可以认为这里的“思潮”就 是“文学思潮”,而“价值”也等值于文学思潮之价 值。从梁启超关于文学思潮价值的表述可以引申出 几点思考:其一,文学思潮价值的范畴被圈定为“时 代”这一模糊的时空概念是否过于粗率;其二,单股 文学思潮其价值作为一种观念中的客观实在是如何 文学思潮价值何在?文学思潮价值的所在将直 接由文学思潮功能所作用的范畴决定。文学思潮价 值作为文学思潮活动的必然属性,文学思潮活动的 功能作用将产生价值,文学思潮功能的作用范畴就 是文学思潮价值所可能诞生的地方。文学思潮功能 所作用的地方有二,“一是在文学活动系统内的文学 功能,二是在文化系统内的文学功能”。 在第一层 运动的;其三,价值作为观念中的客体如何被修辞或 被阐释。在展开对上述三方面的探讨之前,必须先 对文学思潮“价值”补充界定式的描述。如果文学 思潮被定义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 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趋向”,_2 那么 必存于“群体性思想趋向”中的“价值”作为一个推 理及论证的客体就可阐释成“观念中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并不意味着于意识之外的 面文学活动系统中,“文学思潮在观念层面上对参与 文学活动的个体产生沟通、组织、同化或激化的作 用,并促进群体性文学实践的形成、扩大与演变。” 通过对文学思潮功能的描述,其沟通、组织、同化、激 化及促进实践的作用过程本身就蕴藉着价值。除去 功能作用本身的价值之外,文学思潮功能在文学活 动系统中产生作用的影响既显性地表现为大量文学 创作的实践、理论的架构和批评的解析或是三者互 动的繁荣局面,也包括隐性的文学心理活动的积淀, 物质内涵,而是价值对观念必然性附着的存在的强 调。另外“客观实在”却保留了原有哲学意义上对 其运动属性的肯定,暗示文学思潮价值的运动如同 其之必附于文学思潮本体一样地必然。 一、文学思潮价值存在的范畴 文学思潮价值存在的范畴决定了在什么范围内 讨论文学思潮的价值是有意义的。梁启超所圈指的 [收稿日期]2O09一O2—25 这些构成文学思潮价值在文学活动系统中的另一部 分。这一部分价值中的一部分仍会因思潮功能在本 [作者简介]陈舒劫(1980一),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 5O 系统中不断持续作用而增值存在,另一部分则随功 能突进到第二范畴即文化系统范畴而渗透、参与其 在文化系统范畴内的价值建构。文化作为一个近乎 无限边界的概念,其系统包容了其子概念文学系统 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所不能囊括的内容,同时也 为文学思潮活动之于社会思潮活动的反作用提供了 广泛的逻辑空间。在文学思潮功能的作用下,思潮 活动不仅在文学活动系统内产生价值,而且因其“作 但具体的文学思潮呈现却可能拥有更为复杂的状 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百年的历史里,文学思潮 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面前总是矮一头,政治上的功 利需求往往粗暴地扭转文学思潮正常的可能性轨 迹。在三十年代与左翼现实主义主潮并存的现 代主义文学思潮继续了“五四”所开创的现代性尝 试,但在随后的整整4O年时间里,政权更迭、阶级斗 争等政治主题始终压抑着这股思潮。二十世纪八十 为一定文化思潮的‘自我意识’和‘镜子’,揭示了其 所属文化的特质并籍此促进其不断完善” 的文化 功能,更使其价值衍伸到了文化系统的层次,也就是 第二范畴。同样,此范畴内的文学思潮价值亦是由 文学思潮功能本身的作用和其影响所构成的。新时 期文学开端以来,先天性包裹整合了哲学因素的欧 美现代文学思潮被广泛引进,它们之间共同抽取出 的价值除了对异质文化审美内涵机制进行有机改 造、及其对于不同审美理念语境下创作群体或个体 问所进行的沟通、组织、同化、激化并促进规模性习 仿实践之外,还渗透并影响了其它文化门类诸如摄 影、戏剧、影视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这些价值 都没有逸出文学系统和文化系统的范畴。 二、文学思潮价值的运动过程 文学思潮价值作为文学思潮活动的必然附属物 或是有机构成,其运动过程亦必须从其母体的运动 状况加以考察。也就是说暂时把这里的“价值”假 设为摆脱了话语修辞对其必然地支配和控制的一个 观念中的“客观实在”,不考虑价值本质上归属于修 辞行为制约的因素,因为这将是文章下一部分阐释 的内容。在第二部分里只在纯理念的维度上探寻文 学思潮价值运动的过程,并且只考虑单股思潮内的 价值运动,不考虑思潮个体间的发展状况(如钟摆 论、自律论、综合论等)及其内部价值的运动。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曾对文学思潮的 流转运动作出一个比喻,以佛家所言之“一切流转 相,例分四期,日:生,住,异,灭”来比拟文学思潮之 运动,认为思潮运动也分为四个阶段:启蒙、全盛、蜕 分、衰落。启蒙期是对旧思潮初起的反动,“在觳乱 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全盛期则思潮 内质和结构日渐充实成熟;蜕分期到来后思潮主体 内部结构松动,异质萌生反动,思潮自身的建构转向 捃摭未节的修缮;而衰落期其发展式微,为另一种或 数种思潮所扬弃。随着思潮生住异灭,思潮价值作 为其内在构成或是必然附着同向度发生变化,其价 值与文学思潮本身的构成是完善成正比,愈成熟之 思潮其价值愈完备。从逻辑上考究单个体思潮内部 价值运动往往就体现为这样一个隐封闭性的过程, 年代这股思潮以语言形式等面貌重现,但随着 新写实主义等创作风潮的兴起,小说美学的先锋试 验很快偃旗息鼓,复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只不过 是昙花一现。“生”后不是“住”而是“异”,往往是外 力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没有充分发育便淡出视域的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80年代新时期伴随着现代化、 改革开放等新的话语背景复苏并成为主潮时,再次 提出了对思潮内部运动单向性前行的质疑,价值流 变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把握难度。现代主义文学思 潮价值的难以判断并不是完全由于时限的追迫—— 我们至今还生活在它的怀抱里,更是由于其内质的 包容性与其价值指向的未来性。这种意义上的“现 代”几乎成为一个伴随人类进化的理念上照明的神 灯,只要人类还保留对希望及进化的欲望,现代主义 的内在理念就难以彻底清除。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曲折经历,与其价 值上的开放性和韧性大有关系——即便没有外力他 律,也难说有四阶段的完整蜕变。更可关注的是,现 代主义文学思潮价值的运动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 单一文学范畴扩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更为广泛 的文化系统范畴,而三十年代单一的文学价值与八 十年代以来泛化多元的文化艺术价值相比,其价值 上出现从文学向文化各领域的辐射性运动状态则是 比梁启超所说的“四阶段”复杂得多。同股的文学 思潮价值的运动,经历时空条件的转化后在单范畴 内的演进将变得隐晦曲折,而且呈现出突破单范畴、 在文化系统范畴内的多领域之间交叉辐射的传播运 动状态。同时,不同的多股文学思潮之间的更替、交 融也彻底摆脱了简单朴素的继承或断裂模式,留给 显在和隐性的互动更多的活动空间。 三、文学思潮价值的阐释 文学思潮价值主体的确立离不开接受与评价的 领域。价值为话语修辞所支配,同样也必于话语评 价中彰显。文学思潮的价值与接受话语之间重复往 返的互动关系在此部分论述中首先被截成一个单向 的过程,即接受话语对文学思潮价值的单向度把握。 接受话语对文学思潮的把握本质上是观念之于观念 的互动,要凝定两个相互追逐的不定点之间存在方 51 式,就必须确立多组观察视点,以作出对文学思潮价 值在不同角度观照整合下尽量逼近于其本真存在的 努力。下文就以十年极左文学思潮在三组视角 下被认定的状态为例描述文学思潮价值的判定。 所选取的三组视角依次为文学本质视角、时限 经纬度视角以及意识形态视角。这三组视角的逻辑 立脚点各自互不重合,但不能穷尽所有可能逼 向思潮价值本真的考察途径。显然,随着这种 视角被尽可能多的排列,价值的本真形态也将趋于 充满矛盾意味的丰盈。第一组文学本质的视角从对 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评价和功利性需求评价两方 面展开,第二组时限经纬度视角内部包涵历时性评 价和共时性评价两个维度,第三组意识形态视角又 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意识类型: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民 间意识形态立场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这三组视角 将对十年极左文学思潮的价值做出由到统 合的叙述。十年极左文艺思潮以一九七一年林 彪事件为界大抵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时段“可 以表述为极‘左’文艺思潮的独尊化、泛化时期,具 体表现为‘一切”’。第二时段是“极‘左’文艺 思潮的‘样板化“理论化’时期。”[ ](哪 ’但十年 贯穿一脉的就是文艺思潮在主流意识形态完全控制 之下运动,政治对文艺思潮的强势被推演到了极致。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成为文学存在的目的与意 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基本 路线”成为“文学”的出发点;塑造无产阶级英 雄的典型形象成为根本使命,“三突出”成为文学创 作的原则,“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 结合”成为创作方法, ](啪 大众单一朴素的审美水 准成为衡量文艺作品属性硬性的标准等等,都说明 文艺思潮在审美功能价值方面的苍白与崩塌, 政治功利性需求则得到无边的满足与肆意的张扬。 就文学审美特质而言,文学思潮在此组视角下 其价值被阐释为功利标准取代审美多样性存在和心 理蕴藉微妙活动的理念。在第二组视角下,文 学思潮的价值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得到了完全相反 的价值估定。从时间的纵向性出发,启动文学 思潮发萌之时即一九六六年八月八日,《关于无产阶 级文化大的决定》中对文化的预期直接着 眼于广大的文化范畴:“……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 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 面貌。”“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是一场 触及人们灵魂的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的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新阶段。”作为政治工具的 文艺思潮的价值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为文化系统里 一神式的权威价值。在十五年之后,一九八一年的 5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则推翻 了原先对“”的意义认定:“实践证明,‘文化大 ’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或社会进 步。”这导致了一神性文学思潮权威价值的瓦解,它 只能作为一处曾经的存在来重新鉴定。而从时空坐 标的横轴出发,同样可以看到某一特定时段内极左 文学思潮是如何凭借政权意志赋予的优势在各种文 体内指定它们的表达范式和审美生产机制。在共时 性的横切中依然可以重见极左文艺思潮当时的类神 价值。因此第二组视角确定其价值为从某一特定时 段内的独神地位褪落为历史淘洗后的苍白与单薄。 第三组视角则从人的群体性意识划分人手,对知识 分子的精英意识和启蒙立场而言,思潮意味着 灾难,只有反价值意义;而对民间广漠的自由、原朴 意识形态而言,则意味着狂欢与放纵,提供感官上的 满足与沉醉。政治意识形态是文艺思潮价值的预定 者与推行者,作为实践主体在历经了其价值的衰亡 后获取其在文学思潮发动上的教训总结的价值,且 自觉的再将之转值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模 式。将三组视角相结合,极左文艺思潮的价值 就得以超越单视角诠释的局限。当然,这种阐释充 满了不确定的浮动,文学思潮价值的解构、消隐与复 现后隐然弥漫着主流意识控制操纵的企图。这种意 识可能来自政权,也可能来自文化中的意识强势群 体,它决定了怎样修辞怎样制造文学思潮的价值。 综上三方面所述,文学思潮理论研究的各个向度 必须相互呼应。文学思潮价值研究与文学思潮功能 研究、文学思潮发展研究和文学思潮方法研究等平行 课题之间潜性牵连,而价值论的起点亦难以绕过文学 思潮观念的奠基。文学思潮价值只有在互动互应的 整体理论探寻中才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开掘。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M].石家庄:河 北教育出版社,2oo0. [2]卢铁澎.文学思潮正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3):l09—1l4. [3]卢铁澎.文学思潮功能论[J].学习与探索,2oo1, (3):1O1—105. [4]席扬,吴文华.2O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M].长 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5]王尧.关于“文学”的释义与研究[A].中国社 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选编.中国年度论文选・99 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黄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