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一O6—15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AANXI RTvU JOURNAL Jun.15,2012 V01.14 No.2 第14卷第2期 【教学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王文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24首钢琴前奏曲》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1873—1943)最重要 的钢琴作品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使大家深刻的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音乐,为音乐创作和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民族风格;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J605(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2)02—0092—02 一、《钢琴前奏曲》及创作背景 熟,和声色彩丰富,织体灵活多样,创作技法更加 娴熟,几乎达到完美。这时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音乐形象鲜明,构思精 巧,情感真挚,为主调音乐范畴,拉赫玛尼诺夫的 中的第一次美国之行期间作品,脑海里仿佛有着无 穷无尽的音乐,他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创作,如诗如 画般的展示出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美好的期待。 钢琴前奏曲创作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op.3之 2,创作于1892年;不同寻常的和声与机械式的钟 二、俄罗斯民族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和钢琴演奏家,在他的音乐创作中,真正的使用了 俄罗斯的民歌作为创作素材,表达了他的民族情 怀。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宽广流畅、深邃悠扬,在他 声巧妙的结合,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偏爱。 这是18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前奏 曲,这首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众所周知的优秀青年 作曲家。凄婉、忧郁的音乐表达了处于二十世纪末 的爱国者的心境。 第二阶段:10首钢琴前奏曲op.23,创作于 的音乐语言之中,时刻都能感觉到俄罗斯民族风格 和精神。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才使他的音乐如此的 令人感动,使人折服。 1902—1903年;前奏曲使用丰富的旋律和创作技 法,与高超的钢琴奏法结合在一起。这是拉赫玛尼 诺夫在克服了创作上及心情低落的时期,也是他的 音乐创作进入了最快乐、最多产的开始。这10首 钢琴前奏曲给我们展示出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音乐 画面,更多地包涵了人生在世的沧桑和游离感,从 中感觉到:只有在辽阔的俄罗斯国家里才有的文化 底蕴和精神力量。 拉赫玛诺夫的创作与传统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发 展一脉相传,因而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拉赫玛尼诺夫属于俄罗斯,属于具有深厚历 史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同时,他又将俄罗斯音乐的 风范和精神引到了今天,而且,在他和众多俄罗斯 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了俄罗 斯音乐,都喜欢上了俄罗斯音乐。 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在拉赫玛尼 第三阶段:13首钢琴前奏曲op.32,创作于 1910年。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正在走向成 诺夫身上相容共生。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他致 [收稿日期]2012—02—28 【作者简介]王文娜(1977一),女,西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92 王文娜.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力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研究,他用俄罗斯民间旋律 经常引用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末日经,最后的 来充实自己的创作。拉赫玛尼诺夫有着俄罗斯宽大 审判》的旋律。该音调在西方音乐中一般被认为 情怀,他创作出了充满着俄罗斯赤子之心的作品, 是象征“死亡”形象。虽然不少作曲家都曾使用 激励着俄罗斯民族,他为俄罗斯的音乐事业做出了 过该音调,但拉赫玛尼诺夫显然要比其他作曲家更 极大的贡献。 偏爱该旋律。即便在他晚期的一些作品中,如 拉赫玛尼诺夫善于在音乐中将俄罗斯的民族特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以及《钢 质展现出来。曲调宽广,舒展而深沉。这是源自于 琴前奏曲》等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拉 他内心深厚的俄罗斯文化的积淀。特别是拉赫玛尼 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的某一声部中悄然奏出的 诺夫的钢琴作品中,线条流畅,旋律优美,富有浓 “死亡音调”,向我们反映出了他音乐创作中呈现 郁的俄罗斯气息。钢琴织体丰富,和声新颖,与旋 出的俄罗斯忧郁。 律本身交相辉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他的音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小调多于大调,主要 乐表现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的力量。 是因为小调性暗淡,旋律更易营造悲剧色彩。从他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我感到我在创作时 的钢琴前奏曲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音乐中悲愤 要比什么都不做时更加强大,我表现的不仅是音乐 之情和激烈的悲剧性主题大量呈现出来,例如:在 的美,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爱, (24首钢琴前奏曲》中的《升c小调前奏曲》,好 是我的一生。我的祖国在俄罗斯,我的作品里表现 像是钟声的音响沉重的穿插在全曲的主导动机和变 了我对祖国的所有情感。我会祈求上帝,让我的创 化着的平行和弦副动机,好像是拉赫玛尼诺夫性格 作一直陪伴我一生。” 的写照,仿佛对命运充满了无可想象的哭泣;在 三、独特的浪漫主义 《g小调前奏曲》中,他那现实主义的鲜明语言, 富有生命信念的坚定节奏,还有那火热的力度,使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首 听众感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自然 先,在作品中重视和反映民族的特点,在民间艺术 战胜了标题中“来世”的命意。 中寻取素材。其次,在作品中塑造了想象中的人物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体现出他的思想中最可贵 形象。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成为浪漫主 的一些东西:热爱自己的国家、对胜利充满信心、 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 相信未来、勇敢的面对现实,用他的音乐语言深刻 奏曲,很像肖邦的前奏曲,它们的音乐形象的内容 的表现出错综复杂、缜密细致的情感世界,这些在 本身都是非常多样和丰富的,每首曲子都可以呈示 他的部分作品中都能够找到。 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世界。这些前奏曲可称得上 是肖邦前奏曲创作后同类体裁的杰作。 [参考文献] 经受了20世纪气息的熏陶,拉赫玛尼诺夫的 [1]拉赫玛尼诺夫.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M]. 《钢琴前奏曲》形成了立足传统、立意创新的一种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独特创作风格,和声语言仍以功能性和声为基础, [2]爱德毕・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 努力地探索色彩性和声,极大地拓展音响素材,使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得和声的表现力、和弦的张力都大大地增强;和声 [3]张宏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94. 技法属于“传统”与“近现代”之间的“探索阶 [4]罗伯特・沃克.拉赫玛尼诺夫[M].南京:江 段”,依然以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为基础。运用三度 苏人民出版社,1999. 叠置的和弦以获得丰满、协和的音响效果,依靠大 [5]保罗.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 小调体系中的功能逻辑和自然音的倾向获得音乐发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王爱萍] 四、深邃的悲剧语言 从创作个性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