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史

文学史

来源:九壹网
秦汉文学史

第一节、秦朝文学概说

关于“秦世不文”:秦世不文。--刘勰《文心雕龙》

《吕氏春秋》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谏逐客书》为劝阻始皇驱逐非秦国人士而作。全文议论驰聘,气势奔放,比物连类,说理透彻,辞采华丽而铺张,是传诵的名作。它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李兆洛的《骈体文钞》)。

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也多出自李斯之手。另外,秦代尚有“杂赋”(九篇)、“仙真人诗”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均久已失传。 秦朝文学的冷落: (一)愚民统治思想 明主之君,去书简之文。--《韩非子》

秦王朝在政治上奉行法家的治国方针,主张反对普通人读书识文,试图把愚民和严刑酷法作为统治国家的基础。 (二)文化

统一的封建王朝,需要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措施来维护和加强它的统治;同时,秦王朝建立在对六国残暴的上,为了消灭一切反秦意识,秦始皇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进行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三)统治时间短暂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最后秦朝被秦末大所覆灭,只有十五年。如此短暂的时间,又处于文化时代。 第二节、两汉文学概说

两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文学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地位。 一、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具体表现之一:

出现了汉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意识得到确立。 具体表现之二:

辞赋创作的兴盛。作品的数量惊人,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 具体表现之三:

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他们仅仅或主要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 具体表现之四:

两汉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与学术脱离而走向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二、产生气度宏大的作品

强大的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其审美风尚追求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创作上追求大容量渐成趋势,产生了宏大的作品。

• 史传散文、汉大赋的作者把他们能够认识到的全部时空内容囊括无遗。当我们跟随他们古今上下漫游,不能不被那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广阔的时空场景所震撼。

三、新的文学样式大备

(一)散文

两汉散文继先秦之后又一次出现繁荣局面。 政论散文史传散文 (二)辞赋 汉代辞赋在汉代兴起并达到鼎盛。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三)诗歌 两汉诗歌继先秦之后进一步发展。 汉乐府文人五言诗七言诗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人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正是指出了汉代文学在这方面的成就。 第三节

两汉文学兴盛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恢宏的时代精神

据《史记·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不可食。

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西京杂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统治者的提倡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尤喜爱辞赋,还有诗赋传世。他们出于本身的兴趣,大量招揽文士,许多人就是因为有文才而得以在朝廷任职。 (三)以文才取士的激励

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 (四)游宦风气的盛行

西汉早期,文士的游宦活动主要是在诸侯王之间进行的。武帝朝至东汉初期,游宦之风稍衰。东汉中、后期,游宦又成为社会时尚。有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成为侍从文人、幕僚文人。 二、文化原因

(一)汉代经学的影响 汉代经学与文学: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统治思想。 两汉的经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加上《乐》为六经,再加上《孝》为七经。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文字书写的差异,今文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而古文是用秦时的篆书写定。实际上释经之法不同、观念相左。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纯粹的作家也往往 深受儒学影响,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

1.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2.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

法。

3.经学的重师承所产生的摹拟风气与文学上的摹拟习气互为表里。 4.汉代文学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与经学的由繁到简相表里。

5.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 (二)文籍的搜集和整理

在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局面下,统治者大规模地进行文化建设。立国不久,朝廷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规模搜集和整理文籍。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典籍,基本上都是经过汉代官方的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三)文化机构的设立

乐府、东观、官学和私学、鸿都门学 三、文学渊源

(一)在作家精神上(二)在文学形式上(三)在表现方法上(四)在艺术风格上 第一章 第三节 远古神话

二十世纪--神话复活的时代 一、神话的产生及保存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般将神话定义为: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二)神话的产生

恐惧感 神秘感 敬畏感 控制欲

上古神话是原始社会人们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低下的产物。 天裂,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是对极光的神话表述。 (三)神话的保存

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 《山海经》、《楚辞》、《列子》、 《穆天子传》、《庄子》、《淮南子》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

这是一本思想论著,但在阐述哲学政治主张时,喜欢引用古代神话与传说作为佐证,因此,搜罗和记录保存了许多古代的神话与古史资料,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该书中。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该书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古籍。全书共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大类。 怎样理解神话现象?

•历史主义的理解方式万物有灵的理论精神分析的理论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风、雅、颂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地方之乐。“雅”,王畿(jī)之乐。“颂”,宗庙祭祀之乐。 何谓“十五国风”?

《左传·成公九年》记楚囚钟仪操琴,范文子曰:“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十五国风”,就是用

十五个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土风歌谣。 何谓“大小雅”? “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京都及周围地区(西周都镐京)。

“雅”,有“正”的意思,朱熹《诗集传·小雅序》:“《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雅”,是代表王朝正统的京畿地区的乐歌。可能由于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有所不同,分为大雅、小雅。

何谓“三颂”?

《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王国维《说周颂》:“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三颂”,指“周颂”,西周时期的诗;“鲁颂”,春秋中叶鲁僖公时的诗;“商颂”,写殷商前、中期的诗。 (一)质朴生动的语言

朴素简洁是《诗经》语言的基本风格。《诗经》本是一部乐歌,是唱给人听的,所以歌辞明快易懂。而且《诗经》的多数作品出于民间的口头歌唱,语言更是新鲜活泼,通俗流畅。 双声联绵字,如“踟蹰”、“栗烈”、“参差”;叠韵联绵字的韵母相同,如“崔嵬”、“绸缪”、“逍遥”,等等。

这些联绵字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描述内心,使诗歌在演唱和吟咏时舒缓悠扬,具有形象生动和音韵和谐的美感。

《诗经》的生动、形象而丰富的词汇,后人每每习而用之。如诗用叠字: (二)自然和谐的韵律

《诗经》极少数无韵之作,只是作于西周前期的《周颂》,有些不规则地押韵。 《诗经》以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诗歌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前业已发达。 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之深远,主要表现在四言诗的体裁、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抒情诗的主要形式、关注政治道德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数千年来,它成为历代作家学习、借鉴和推崇的典范。

第二节《尚书》与《春秋》记言、叙事文之祖 一、《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二)《尚书》的内容

•告之外,还有其它内容,如《洪范》是说五行灾祥的,《顾命》是陈述丧礼的等。 《尚书》是我国散文的开端

1.已是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成篇文字的散文集。它的每一篇文字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能表达一个

完整的思想,或记叙一个完整的事件,层次分明,首尾完整,算得上的文章。以“无逸”为纲,作了有条有理的论述。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2.比较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口气和情感色彩

如《商书·盘庚》,记载殷王盘庚迁都殷时对臣属的讲话,是记言性质的文章。感情充沛、言辞尖锐,所用比喻贴切、生动,具有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写出一定情节和场面

如《周书·顾命》写成王崩,康王继位。从成王临终前交代遗嘱,一直到康王举行继位大典的过程,都叙述得具体周详,井然有序。至于典礼的场面,诸如礼器之摆设、宾相之排列,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更是历历在目。

记载事件的完整过程,形成比较曲折有味的故事情节,并初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情态及心理,已具有叙事散文的特点。

汉以后历代皇室文告往往模仿它,以表示威严与庄重。至明清有的诏告,仍常要用堂而皇之的“尚书体”来撰写。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单独成篇,具有完整的结构,标志着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五)《春秋》的文学价值

第一,创立了简洁而谨严的记事格式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的,简洁而严密,为后人提供了集中而简明的记事格式。 第二,具有朴素而精确的语言风格

《春秋》的文句极简短,而且平易朴素,它主要是字斟句酌,用精确的语言记事,并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事件的看法。比如对于战争的记载,分别选用伐、侵、袭、入,克、平、灭、取,围、歼、次、追,降、获、执、败等,表达战争的性质、情形、结果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态度。 这将散文从《尚书》古奥难懂的文体中出来,给后世提供了炼字造句的方法。 《春秋》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即文辞简约,用语谨严,而又含有鲜明的倾向性。后世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蕴含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体会到的是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 但也应指出,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质,一般仅记录事件的结局,缺少对具体过程的细致描写,因此使人很难了解历史事件的原貌,并为后代士人诠释《春秋》留有极大的馀地,究诘《春秋》之“微言大义”,开了经学“穿凿附会”之先例。

“春秋笔法”:古人对《春秋》历来有“一字褒贬”之说,后世或称为“春秋笔法”,这是《春秋》最突出的特点。“春秋笔法”,指的是寓褒贬于记事的字里行间。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是非曲直。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弒”。 同步思考题:

1.先秦的“史官文化”?

2.先秦散文的萌芽经历了怎样的表现形态? 3.《尚书》的文学价值?

4.怎样理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5.《春秋》的体例编排? 6.什么是“春秋笔法”? 《左传》与《春秋》

1.在体例上:《左传》沿用了《春秋》按鲁君世系“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编年顺序,只是较之《春秋》,时间多了13年。

2.在内容上:《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保持了《春秋》所记事件的基本精神,故有

人说它是依经立义。

其文句大体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或两两相对,或层层排比,或首尾相接,或回环往复。 其用韵不拘一格,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有的一章一韵,有的一章数韵,或句尾、或句首、或句中用韵,大都错落有致,流畅自如。

对“道”作精彩描写。隔句用韵,两句一转,使人体味出一种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来。 回环往复中蕴含玄妙哲理,形成韵律美感。 四、《庄子》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在文学意义上,庄子的文章可以说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后人对《庄子》一书的文学成就推崇备至。

庄子散文的风格:汪洋恣肆谲诡奇幻 1.想象奇幻,怪生笔端

《庄子》一书向来以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著称。清²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庄子善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其文具有“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点。

《庄子》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世界。其笔下,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迷离荒诞。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2.意境闳阔,雄奇恣肆

庄子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的追求精神灌注于笔端,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境界,表现自己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 3.神话寓言,连缀而来

《庄子》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200多则。

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来阐明抽象的哲学道理,即善于借助神话、寓言故事及各种譬喻来阐明哲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例如,“庖丁解牛”比喻熟能生巧;“承蜩丈人”比喻专心致志之道;“匠石运斤”比喻知己难觅;“井底之蛙”、“涸泽之鱼”等等,构思巧妙,寓意深刻,非常生动传神。 4.构思精巧,变化无端

《庄子》的感情往往是无端而起,无端而止,迷茫恍惚。

与之相应,《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庄子》散文的章法自由灵活,变化多端。

庄子不屑于按固定的程式去组织文章,而喜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 文中忽而议论,忽而譬喻,忽而叙事,纵横驰骋,变化莫测。 5.语言丰富,挥洒自如

意指庄子言论虚远广大,无、无边际,放任不拘,不偏执于一隅。这一特点既是指庄子的思想,也是指他的文辞。《庄子》语言丰富多采,文笔挥洒自如,措词恢诡奇警,声调铿锵响亮,高超地运用艺术技巧来表情达意。

庄子是个卓越的语言大师,他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纯熟自如,精采传神。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曾说:战国诸子中,“文辞之富美者,实唯道家”,而在道家之中又当首推庄子。他那古今独步的文笔不仅凌驾于战国诸子之上,而且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庄子》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庄子追求与“道”相适应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

这种精神使他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突破物与我、时间与空间、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神话与真实等重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

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生的。 --郭沫若《鲁迅与庄子》 庄子在文学史上是与屈原并称的作家,世称“庄骚”。他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和汪洋恣肆、奇幻诡谲的文章风格,开创了不同于儒家的新的文学传统。 庄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龚自珍等,都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受其濡染。但其影响,又呈现出相当复杂的面貌。

唐代李白更多地与庄子摆脱一切束缚、抗逆现实的精神相承,并吸收庄子“开浩荡之奇言”的艺术风格,其诗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将庄子与屈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文学推上了新高峰。

宋代最透彻理解庄子妙谛的是苏轼。苏轼因任自然的旷达与卓尔不群的人格,几乎就是庄子个性的再现。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的诗、词中,多流露出一种因缘自适,向山林野趣、佛家禅理寻求解脱的清旷之气。他的散文则“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具有如行云流水一般恣肆自然的特色,也都是受庄子思想及散文影响较深的结果。

明代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等人在思想上标举人的真性情,肯定人欲,否定天理,在文艺上主张表现人的纯真的自然本性,倡导“童心说”、“性灵说”等,但究其思想渊源仍与庄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书中所表现的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对传统观念的叛逆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空幻感,可以看出受到《庄子》濡染的痕迹。 《逍遥游》分析

二、《逍遥游》的思想内容

本文描述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逍遥游。这是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是庄子所提倡的体悟大道的境界。

但庄子在文中并没有从正面去讲述如何体道,而是围绕逍遥游讲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很有哲学价值的思想观点。 1.有待和无待 2.无功、无名、无己 3.大智和小智 4.有用和无用

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只有让思想冲破被束缚、被牵累的牢笼,从闭塞狭窄、僵化不变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无待、无功无名无己、大智、以无用为用,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三、《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1.创造出雄奇开阔的境界,表现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

《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和自

由。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

文中所写的“神人”,正是这种人生境界的体现者: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其描写使人的心胸豁然开朗,有遗世之感,其想象构成了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

2.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

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在作者的笔下,水击三千里的大鹏,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有着人的情感和语言的蜩、斥鴳、学鸠等小动物,等等,这些奇幻诡异的艺术形象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 3.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

文章借助于形象来说理。比喻、寓言的运用极为自由灵活,有的正喻、有的反喻,有的几个譬喻层见叠出,有的譬喻中套譬喻,故事中有故事。

4.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

文章紧紧围绕“逍遥游”的主旨,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笔触自由驰骋。

开头突兀而来,大鹏的宏阔形象,使人惊叹不已;经过层层转折,反复譬喻,在第一大段结尾才点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名,圣人无功”的主旨,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铺垫。然后,又用几段对话分别加以说明;结尾在与惠施的反复论辩中,以无用之用即逍遥作结,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一路笔势蜿蜒,如神龙夭矫空中,灵气往来,不可方物。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 同步思考题: 1.什么是逍遥游?大鹏是不是达到了逍遥游?

2.小智和大智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达到大智? 3.本文如何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明道理的? 4.本文体现了《庄子》散文怎样的艺术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