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有效
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生物是初中的基础学科,生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起源和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将生活、生物知识进行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健康成长。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将探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生物科学,即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核心素养涵盖了诸多内容,其重点是分析自然界的生命状态、组成结构,分析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生物核心素养,是看待和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时的关键能力和优良品格,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等多方面内容。在此,作者针对生物教学给出了几点看法,旨在为同行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
1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意义 1.1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任何学科都不是简单地为了习得知识、某种能力,而是指向个体的精神、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提升。在初中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也要学会思考,将课本学习拓展为学科的认识。在体系梳理和思考后,提升学习能力,此乃核心素养的最佳体现。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度、全方面发展。
1.2促进教学专业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课本知识的生物教学对学生发展十分不利,同时也阻碍了专业素养的提升。相对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素养有所提升,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相比原来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科进行备课,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素养。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2.1设计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各学科的起点,教师应当认清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认真揣摩课标体系。在掌握学情的前提下,明确合理、恰当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实践中,教学目标应当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同时,生物教师应当对教学目标做出科学地评估:评估目标是不是合理,是否与教学内容、认知水平完全相匹配;评估目标是不是清晰、完善,有无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估目标能不能适应学生日常的需求,要将设计目标贯彻于教学活动中。基于生物核心素养,如何设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大难题。
案例一:“细胞的基本结构”这节课,需将科学探究逐步导入课堂,让学生初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绘制细胞结构的一份简图,分辨动植物细胞结构各自的异同点。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勤于动手、主动思考,逐步领悟生命科学的真谛,培养学生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明确师生、生生合作的必要性。
2.2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问题情境,即运用分析、总结等手段,设计一种恰当的学习环境,具备针对性、互动性等诸多优势。该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二:学完“传染病与免疫”这部分后,教师需以学生熟悉的“感冒”为话题,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以指引学生培养和提升生物核心素养:“感冒时人的嗓子为何会难受、感觉到疼痛?为何体温会上升,为何会觉得寒颤?为何说发烧
是人体做出的一种保护反应?”。利用学到的核心知识,学生可以分析、质疑和拓展,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提升理性思维。艾滋病是对人类生命构成巨大威胁的传染病,以此为依托,教师可以逐步地渗透核心素养。如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书籍、网络等载体,了解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发病机制、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危害,该如何预防等。接着重回课堂,设计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在此前提下,组织实践活动,如走访地方疾控中心,了解当地是如何控制艾滋病,有哪些措施和成效。推出“红丝带”活动,同时制作海报或是微视频,依托互联网、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艾滋病究竟该如何预防。
2.3引入科学素材建立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即实证后形成的某种想法、观点。初中生物课堂上,学生在学完生物学概念后,也会初步地形成个人的生命观念,如自然进化、功能观。利用生命观念,学生也可以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生物课上,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生物教材里面的可利用素材,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世界。如讲解“人的生殖”时,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来导入本节课内容:“小时候,大家是否问过爸爸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学生也会展开讨论,家长说是路上捡的之类,整个课堂变得十分热烈。该情况下,教师需要讲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分娩、生殖系统,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诞生、孕育和生殖过程。透过这些生殖系统知识,学生也会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念。对学生来说,人类生育不再像从前那样神秘,他们对母亲和生命都会心怀感恩、敬畏之情,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念。
2.4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与理性素养
除了生命观念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探究能力,让他们站在理性的视角去探究自然界的生物知识。如结合生物教材,设计适当的实验活动。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入实验探究。分组时,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成绩、接受能力还有知识基础,确保各成员能够彼此探讨。同时,了解各组成员具体的探究表现,找出他们身上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以“生态系统”为例,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要点,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组织探究前,督促学生分小
组进行探究。如探究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拓展理性思维。正式探究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能力做好分组,确保各小组人数均衡,确保有1名及以上学习和实操能力领先的学生,帮助其他学困生做好实验探究。分完组后,每位学生均可自由挑选1个生态系统,如以家庭里面的水族箱为对象,探究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各组合体内在的相关性,从源头上了解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的。
2.5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内化理论知识
初中生的思维、实践能力均有较大幅度地提升,教师需要组织多元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核心素养。如“种子的萌发”这节课,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以绿豆为材料,完成一组培植实验,分析种子萌发的生长条件,计算种子发芽率。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种子萌发的全部状态。如此,学生利用实践活动同样可做到举一反三。相应地,教师可考虑延伸这组问题,如实验培植出来的豆芽和菜场买的豆芽,是同样的长度吗,为何会有这种情况?由此,学生也会着手探究食品安全相关问题。除上述外,教师利用“开花和结果”这组实验,揭示出被子植物的生长习性,要求学生分若干小组,每组准备1朵百合花,而教师则提前准备显微镜、放大镜等。学生结合动手实验、解剖、合作、讨论、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了解植物体的属性和内部结构,剖析植物、外界环境的相关性。经解剖,很多学生都会认识到花的结构、花传粉是如何传递、受精,明白花朵、种子、果实三者的联系。如此,学生也会滋生爱护花草的信念,培养求实的探究精神。
结束语
核心素养是个体的基本修养,也是学生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问题、激发他们对社会实践的参与热情,在生物学习中提升个人的能力素养。初中教师应当明白,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教师也要考虑当下的教育背景,将核心素养逐步融入生物课堂,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冯晓雯.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1):103.
[2]王洪春.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21(4):201-202.
[3]赵宗美.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252-253.
本论文为永安市级2021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YAKT20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