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dern Journal。f Integrated Traditi。na1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7 Sep,16(25)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机制研究进展 种树彬,杨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关键词] 乳腺癌;癌前病变;癌变机制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5 3758 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的统计数据 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_1 J。并且以目前的 技术条件而言,人类尚不能彻底治愈乳腺癌,因此,对乳腺癌 的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提出了乳腺 癌的“多阶段发展模式”学说,即“正常一增生一非典型增生一 原位癌一浸润性癌”的发展模式,并且认为在出现原位癌之 前,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引。因而,对乳腺癌的预防主要体现在 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的干预。大多数文献认为,乳腺非典型增 生属乳腺癌的癌前病变E2I3 J。现将近年来人们对乳腺癌癌前 病变的癌变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血管生成对良性疾病恶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 预后都有重要的作用。肿瘤的发生、发展对血管生成有强烈 的依赖性l4 J。有研究表明,在乳腺非典型增生过程中已有血 管生成,并随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多;而乳腺非典型增 生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可反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恶性倾向l3]。 有文献报道,血管生成与p53相关,野生型p53可产生血小板 反应素,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下降,抑制 血管生成;而突变型p53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刺激VEGF 过度表达,后者刺激血管生成l5 J。因此,通过野生型D53来抑 制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血管生成有望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进展。 2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 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从基因水平的研究上来看,主要为 体内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所致,这种基因的突 变致使细胞失去正常而无限增生,分化失控,最终导致癌 瘤的形成。研究表明,在乳腺非典型增生阶段,已经出现许多 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如p53、raS、c myc、C erbB一2、BaX、Bd 2 等 一 。而ras基因可能在细胞早期癌变过程中起引发作 用,是癌瘤发生的启动基因,其产物ras p21基因可能为乳腺 癌的启动基因。而C—myc的异常改变是部分不典型细胞异 常增生的原因或促进因素,是乳腺上皮细胞向恶性转化的重 要的标志之一。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恶变过程中,ras p21和 C—myc具有协同互补作用。p53抑癌基因是分子量53 kD核 磷酸蛋白,正常人体细胞中野生型p53蛋白能够抑制ras p21、 C myc等多种癌基因的活化,具有抑癌作用。当其突变失活 时,ras p21、C—myc等多种癌基因得以活化,标志着乳腺癌癌 前病变有恶变倾向。总之,从基因水平来看,目前的研究都认 为,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恶变是多种癌基因参与、多步骤进行的 过程,是原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但各相关癌基 因在癌变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有望成为今 后研究的重点。 3与内分泌失调的关系 乳腺是性激素的主要靶器官,内源性和外源性雌孕激素 均可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正常乳腺组织中ER和PR阳性 率较低,且表达最弱,非典型增生ER和PR含量显著高于正 常组(P<0.005,P<0.01),但与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 均无显著性差异(P>0.1,P>0.5),且各级非典型增生与乳 腺导管癌I、Ⅱ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5),说明雌孕 激素水平的增高在乳腺非典型的发生及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雌激素可能通过诱导与核酸合成有关的酶和蛋白以 及激活致癌基因,直接发挥其致肿瘤作用,或通过刺激催乳激 素分泌以及产生转化生长因子一a(TGF a)和上皮生长因子 (EGF)等机制而间接致癌,或通过影响Bcl一2家族成员的表 达,使凋亡调节紊乱,进而促成乳腺癌的发生。而孕激素则明 显抑制乳腺肿瘤细胞凋亡,促进乳腺肿瘤细胞增殖。总之,通 过研究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细胞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基 因机制,对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采用诱导分化和激 活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方法,对于研究乳腺癌发生机制和 寻找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4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内源性多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程序化 细胞死亡过程。这种死亡方式可以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组 织通过有丝不断产生新细胞相平衡,因而对正常组织维 持自身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正常乳腺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总 是处于平衡状态,而乳腺癌的发生不仅仅与细胞增殖失控有 关,也与凋亡的减少有密切关系[ ,与细胞凋亡的相关基 因主要是p53和Bcl一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53基因与细 胞凋亡显著相关,突变型p53基因抑制细胞凋亡,产生耐药 性;而野生型p53基因则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耐药性_1 。Bc卜2 基因为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凋亡抑制基因,其在抑制细胞凋 亡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胞的增殖,所以Bcl 2也是一种促癌 基因l131。Miyashita等[¨]研究发现基因转染介导的p53活性 增高可以迅速的下调Bcl 2基因的表达,同时p53基因敲除 时,Bcl 2蛋白水平明显增多。因此野生型p53蛋白能调节 Bcl一2家族蛋白的表达状态。细胞凋亡过程的受阻是乳腺癌 发生的一个原因,由于p53的突变使乳腺上皮细胞失去了依 赖野生型p53的凋亡,而Bcl一2的高表达又在抗凋亡中起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dern Journal。f Integial[ed Traditi。na1(2hinese and western Mediclne 2007 sep16(25) ,.3759 要作用,因此从这一机制出发,改变乳腺上皮细胞的抗凋亡状 机制研究,有望为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干预和治疗不断的提供 新的思路、途径和治疗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秀梅,李柏林,宋敏,等磷脂酰肌醇3激酶在乳腺导管不典 态,如增加诱导凋亡基因的表达或抑制抗凋亡基因的表达主 ,动地诱导凋亡,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临床治疗将具有重要的 实用价值。 5与微量元素变化的关系 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 学杂志,2004,13(2):231 233 在恶性肿瘤细胞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微量元素含量 的减低,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与 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过程 中,存在着Zn、mg、Ca、Cu、Fe、Cd、Cr、Ni等微量元素的改变。 张军初等_l 5_认为,乳癌组血清、肿瘤组织中Cu、Fe明显高于 [2 宋爱莉,叶林,李静蔚,等乳复汤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证结合 造模大鼠微循环的影响[J:.山东中医,2003,22(10):622—625 【3 J Gasparini G,Harris A Climcal importance。f the deternlination。f tumor angiogenesis in breast carcinoma:much more than a new 良性组、健康对照组和非病变组织(P<0.05),而zn、M Ca 水平则明显低于良性组、健康对照组和非病变组织(P< 0.q5)。而体内过量的Cu能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 progno stictool[J].J clin Onco l,1995,13(3):765 [4] 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血管生成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 程的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1998,25(6):421 424 【5] Barbareschi M Prognostic value of inamunohistoehemieal expres— 性,使细胞易受自由基的攻击,从而导致核酸、蛋白质和酶的 代谢紊乱,细胞癌变,引发乳腺癌。Zn通过参与DNA及 RNA聚合酶的合成直接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并参与免 sion of p53 in breast carcinoma[J Appi Immunohismchem,1996, 4(2):106—116 [6] 刘旭明,唐新萍,王萍,等癌基因ras p21、c—myc和p53在乳 疫机制,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zn的缺乏有利于 肿瘤的发生。而乳癌患者的血清zn降低、Cu升高,Cu/Zn比 值升高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Fe过多诱导脂质过氧化反 应增强,导致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直接损伤DNA,诱 发突变。另外,Fe可能是肿瘤细胞生长和复制的性营养 腺增生与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生物学意义[J]西北国 防医学杂志,1997,18(2):90—92 [7] Ikeguchi M,Makino M,Kaibara N Telomerase actMty and p53 gene mutation in familialpolyposisolci[J].Antmar cer Res,2000,20 (50):3833 素(1imiting nutrient),体内的高Fe水平可增加各种肿瘤细胞 的生存和生长。总之,通过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展与体 内微量元素改变的关系,有助于乳腺癌的预防。 6展 望 [8]张霞,耿明.乳腺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ER、FIR及CEA变化 规律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7,4(4):15—16 [9]Seeger H,Deuringer Fu,Wallwiner D,et a1.Brest cancer and en— 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J]Maturtas,2004,49(3):235—240 [1O]McPherson K,steel CM,Dixon JM.ABC of breast dise ̄s Breast cancer 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and genetics[J].BMJ,2000,321 (7261):624—628 近年来,人们对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机制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尽管存在一定的争论,但大多数文献都认为乳腺癌 癌前病变的癌变机制主要与肿瘤血管的生成、癌基因的表达、 内分泌失调、细胞凋亡、微量元素的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肿瘤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而目前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机制研究多是从单一层 次、单一角度、单因素的孤立研究,所以近年来的研究离真正 [11]Reed JC Dysregulation of apoptosis in cancer ̄J].J Oin Oncol, 1999,17(9):2941—2953 [12]Li P,Eui T,Gray D,et a1. Fherapeutic potential of recombinant p53 over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cells expressing endogenous wild type p53 ̄J].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8,48(3):273—286 [13]张祥盛,张燕,吴淑华,等细胞凋亡水平及ER、p53、Bcl一2基因 揭示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机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而 今后对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机制研究,首先应进行多层 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0,23(5):417—419 次、多角度、多因素的研究,综合考虑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 机制与肿瘤血管的生成、癌基因的表达、内分泌失调、细胞凋 亡和微量元素的变化等的关系。其次,要通过研究药物干预 [14]Miyashita T,Krajewski S,Krajewska M,et a1.Tumor suppressor p53 is a regulator of bcl一2 and baxin gene expressionin vitm and ni vivo[J].Oncogene,1994,9:1799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机制来逆向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机 制。再次,要通过建立适宜的癌变动物模型来推动乳腺癌癌 [15]张军初,傅尚希,蔡清萍,等微量元素与乳腺肿瘤关系的分析 及临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80—82 前病变的癌变机制研究。总之,对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癌变 [收稿日期]2006—12—02 (上接第3748页)疗脑瘫较为理想的方法。本组护理策略,主 要以操作示范功能锻炼,加强心理护理,激发患者自信、自尊、 自强,积极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家庭和医院密切结合坚持不 懈。通过帮助患儿家属,可消除患儿自身缺陷等不利因素,使 患儿的行为更好地与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1 [ 参 考 文 献 ] 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02 zSJL脑瘫的康复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 [2] 陈嘉棠科大合出版社,1996:177—237 [收稿日期]200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