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模拟演练(含详解)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是 ( )
A.西班牙国王 B.英国国王 C.葡萄牙国王 D.荷兰国王
【解析】选A。材料可以看出是指麦哲伦的坏球航行,而西班牙国王支持下的远航都是向西方航行。 2.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C.工业的影响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选A。从图片信息看,欧洲贸易中心区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①体现了黄金(Gold);②体现了上帝(God);④体现了荣誉(Glory),③不包括在三个“G”之内。
4.2009年10月,中国货轮“德新海”号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遭遇索马里海盗袭击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解析】选B。15世纪末到达这一地区的是达·伽马。迪亚士只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到达的是美洲,麦哲伦是16世纪才开始全球航行的。
5.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解析】选B。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的联系,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解答时注意“全球史观”,不然,就会很容易掉入陷阱。 6.右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变化曲线图。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始进行工业 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C.丧失海上殖民霸权 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解析】选C。结合题目中1700年后的荷兰主要史实分析。
7.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
【解析】选A。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可以看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要求,把世界联为一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殖民扩张。东西方的借鉴学习和正常的文化交流早就存在,但并没有能把世界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宗教思想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而且也早就存在。
8.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是( )
A.发现了“新” B.开辟了“新航路” C.证实了“地圆学说” D.找到了“无主地”
【解析】选D。欧洲殖民者认为美洲是“无主”的土地,是他们最先“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土地的主人非他们莫属,故选D。
9.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才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 A.15世界
B.16世纪
C.17世纪
D.19世纪
【解析】选C。地理大发现后,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荷兰于17世纪拥有海上霸权,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10.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英国先后战胜了( ) A.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D.西班牙、荷兰、法国
【解析】选D。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打败了荷兰,18世纪下半叶打败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652-1674年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击败荷兰,1756-1763年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
11.《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时认为:“工业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工厂的出现 D.海外市场的扩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英国工业的条件。A、B、D为英国工业提供了条件。在工业中出现了大工厂制。
12.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率先完成工业,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解析】选A。“17世纪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下两个世纪”是19世纪,指英国通过工业成为世界工厂。
13.英国工业被誉为“被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 )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 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D.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选D。“教堂尖顶”是天主教统治下中世纪的象征,高耸的“烟囱”超过“教堂尖顶”,意味了近代社会的进步,而且普罗米修斯是带给人类光明的天神,因此材料对英国工业的描述应该是褒义的赞美。
14.“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 )
A.动力问题 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 D.劳动力问题
【解析】选A。蒸汽机问世之前,工厂的设置受到自然条件的:如水力、风力等;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使得工厂的设置不再受自然条件的,从而解决了第一次工业对动力的需求。故A项为正确答案。 15. 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这段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C.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建设性的 D.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解析】选A。西方列强在殖民扩张的同时,也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说“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B、C表述是错误,殖民活动给殖民地更多的是灾难。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16.“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C.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D.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选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宰割、奴役紧密相联的,这种联系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因此这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
17.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力量的火花”是指( )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电力 【解析】选D。根据上下文意思分析,这里“力量的火花”是指第二次工业。
18.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
A.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 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企业总数越来越少,但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越来越大,说明这时期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19.下列图片对农业文明难过和工业文明的情景作了很好的比较。关于这两种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农村 工业时期的英国 A.相对工业文明的喧嚣,恬静的农耕文明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B.两种文明的生产动力相同
C.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D.工业文明促进了社会生产,使人们生活自给自足程度进一步加深
【解析】选C。 A错,我们的终极目标不可能是农耕文明;B错,工业文明的生产动力优于农业文明的动力。D也错,工业文明不可能使自给自足程度加深。
20.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这主要说明( )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解析】选C。从德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电力工业工人数量的增长速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时期,电力工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德国工业生产中的比例越发重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沃德·巴特雷在《1450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在17、18世纪的杭州,徽商云集,他们与官府关系密切,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米市桥、黑桥俱是米行,孩儿巷、官巷口则俱是布行,清河坊则俱是药行,而铁犁、纺车无从寻觅。参茸、瓷器、龙井、丝绸、西洋奇物则更是无所不有。各行各业,主要买家俱为衙门,米市布行亦在其列。店主兴衰荣辱全依官府,苛捐杂税自不待言,飞来横祸亦未可知。
——商编自《杭州市志》
材料三:丁不分上下,一体出银,此丁之条鞭。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此地之条鞭。其名虽同,而其实
不相盖也。敝邑所谓条鞭者,税粮不分廒口,总收起解,差役则除去三等九则之名,此照地偏派,丁不论,每丁出银若干,地不论厚薄,每亩出银若干,上柜征收,如募应役,而里甲之银附焉。此敝邑条鞭之略也。
——稍自《西园闻见录》卷23
材料四:《南京条约》规定清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规定清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更是规定清向侵华各国赔款4.5亿两,并要求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历史必修I《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材料五: “新的银„„成为旧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联络起来,大体上也是银的买卖为媒介。”
——亚当·斯密《国富论》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其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3)白银大量流入对当时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否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结合材料二、三中商业发展的特点 和农业与商业的互动关系说明你的判断。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反映了白银流向的哪一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对中国近代工 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白银在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替人做嫁衣裳”即西班牙掠夺的财富并没有在 本国转化为资本。第(2)题,再现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中国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材料二三中概括原因。第(4)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外流,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第(5)题, 概括材料得出。
答案:(1)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大量白银流入西欧其它国家及中国,在世界市场中陷入边缘境地(或没有 引起西班牙经济政治结构近代化变动)。
(2)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商业”和“价格”两个点,如果在第l点中只回答“新航路开辟”不得分)。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
(3)没有。特点:官商经营为主;生活性消费和奢侈品消费为主;消费为主。农业和商业的互动关系:赋役征银虽然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但农业与商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白银主要是官府掠夺的工具,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由从西方流入中国到从中国流向西方国家;对外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资金的缺乏。
(5)充当世界贸易的媒介,有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22.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中国上海商人徐荣村得知后,寄出12包精选的“荣记湖丝’’并一举获金、银大奖,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由此破题。但当时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英国展出的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英参展商品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存在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世博会后“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上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000多万人次人次。中国馆展出四大发明及长征系列火箭等,被评为“五星级展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为何把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该“发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纵观历届世博会的展品,既有传统的优秀产品,又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你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第(1)题,可以根据中英产品所属不同的生产部门加以区分再结合中英经济特点说明原因。第(2)题,结合时代特点:1915年,此题考查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还要结合材料二适当增加国际市场因素,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第(3)题,第一问根据提示“发现的时代”直接归纳新航路开辟中哥伦布发现美洲新。第二问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性:促进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消极性:对美洲人民是巨大灾难。第(4)题,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观点一:如果认为传统的优秀产品作用大。可以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创造的角度,举例可以四大发明为例,加以证明即可;观点二:如果认为最新的科技成果作用大。可以从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前进的角度作答,举例可以三次科技的新发明创造为例,加以说明即可;观点三:如果认为二者作用都很大。可以结合一、二两种观点举例证明。 【答案】(1)不同:中国为传统的手工业产品;而英国为新兴的工业产品。
原因:中国: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手工业仍居世界先进水平。英国:已经完成工业,机器制造
业得到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市场扩大;世博会后.中国产品声誉提高。 (3)理由: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500周年。
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观点一:传统的优秀产品作用大。理由: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创造。例如,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的指南针才有了新航路的开辟,正是因为有了火药的发明,才有了今天的运载火箭,正是在这些传统优秀产品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
观点二:最新的科技成果作用大。理由: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前进。例如,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电的广泛应用则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些最新的 科技成果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观点三:二者作用都很大。理由:综合前两种观点的理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