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工具——蕴含量表评介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工具——蕴含量表评介

来源:九壹网
2014年1月 第12卷第1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Jan.,2014 Vo1.12 NO.1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工具——蕴含量表评介 吴继峰 , 王亚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蕴含量表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应用并不广泛,使用中矩阵的建立、分界线的确定、边缘值以及各项指标系数的计算等都存在问题。文 章从起源、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蕴含量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顺序研 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以期今后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顺序研究能更加准确、规范地应用这个研究 工具,使蕴含量表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习得顺序;蕴含量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14)O1—004O一08 蕴含量表(implicational scale)是社会语言学 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国外社会语 语言样本数据来观察其习得语言结构的发展情 况,或者是结合个案研究数据来展示在第二语言 学习者群体中的相似类型。蕴含量表建立在这样 一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 Pienemann&H ̄kansson(2007)[ 、Jansen 种观念之上:在学习者语言中,一种语言形式的 (2008)[ 、Newman(2010) 等学者的研究都使 用了蕴含量表。但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 域,对蕴含量表这种工具的来源、作用、使用方法 和注意事项进行专门介绍和说明的研究还很少, 出现,是以一种或多种其他的语言形式的出现为 前提的,与此对应,习得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以先 习得一种或多种语言形式为前提的,亦即这些语 言形式(或者习得阶段)之间存在蕴含关系。(E1一 lis.2008)E p・。。 ] 对这个工具研究的不足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 些错误,如矩阵的建立、分界线的确定、边缘值以 及各项指标系数的计算都存在问题。为了使蕴含 量表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 蕴含量表第一次引人语言研究是1968年, David DeCamp用它来分析牙买加克里奥耳语连 续统(Jamaican Creole continuum),后来被广泛 应用到社会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语言直觉(1in— 文综合了蕴含量表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如何使用 蕴含量表做详尽的介绍和说明。 一guistic intuitions)理解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Rickford,2002)。E6]Ep.M4]由于蕴含量表能较为完 整、系统地反映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语言结构的 、蕴含量表的起源 量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维的(unidimen— siona1)、的(multidimensiona1)和蕴含的(im— plicationa1)。最早使用量表(scale)技术的是社会 学家和人类学家。(Hatch&Farhady, 1982E 4]Ep-" ])蕴含量表通常指的是格特曼量表图 示法(Guttman Scalogram),社会语言学家和第 二语言研究者利用它来研究语言表现的变异 顺序,所以深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的重视,并一 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蕴含量表在二语习得顺序研究中的应用 情况 蕴含量表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主要 是用来考察或者构拟学习者在习得二语语音项 目、语法项目时的顺序。Politzer(1976)[7 利用蕴 (variation),即结合单个学习者在不同时间点的 *收稿日期:2013—10—22 作者简介:吴继峰(1983一),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第1期 吴继峰,等: 蕴含量表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的应用 ・4l・ 含量表考察了来自旧金山湾双语学校的学生对于 英语和法语的5个语法对比规则的掌握情况; Andersen(1978)l_8]用蕴含量表来研究波多黎各 大学说西班牙语的学生习得13个英语语法词素 的情况;Trudgill(1986)[。]利用蕴含量表构拟居 和未完成时的使用情况。(Rickford, 2002[ ][p- ])此外,相关的研究还有Pienemann H&kansson(2007)[¨、Jansen(2008)[ ]等。 由于蕴含量表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示习得的顺 序,描写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体系性,并能够 揭示一定的习得规律,所以在2O世纪90年代末 被引入到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如施家炜 (1998)[1 ]利用蕴含量表和准确率等方法对留学 生习得22类现代汉语单句句式的顺序进行了 研究。 住在挪威的瑞典人习得挪威语代词的顺序; Pienemann和Mackey(1993)_】o]利用蕴含量表来 描绘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学习者习得各种英语结 构的情况;Nagy等(1996)[“]利用蕴含量表来阐 明英语母语者在习得蒙特利尔法语的过程中删 除/1/的习得顺序;Pienemann(1998)[ ]利用蕴含 量表构拟出16个从波兰和越南移民到澳大利亚 的成年人习得12个英语语法结构的情况;Bayley (1999)l_l。]通过观察墨西哥裔儿童叙述故事中使 用(动词)体的种类,利用蕴含量表构拟了过去时 施家炜(20O6)_1 ]整理了1987—2004年汉语 作为二语习得顺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其基础上, 整理了2005—2012年大部分涉及习得顺序的研 究成果,以观察蕴含量表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顺 序的应用情况。 表1汉语作为二语习得顺序研究成果(部分) 时间 研究的汉语语言项目 语言样本来源 研究方法 确定习得顺序的 研究者 方法 1987 些语法项目的难度 9名留学生(澳大利亚 一田士琪正确率排序法 崇、、顺序 4人,法国2人,日本、 观察+记录 印度希腊各1人) 、梅立 韩红 1997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日本留学生 作文分析+调查问 使用率排序法、 钱旭菁[17] 卷(选择、翻译) 正确率排序法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 语料库研究+测 正确使用相对频 122类现代汉语单句句 统》+母语为英、韩、日 998 式的习得顺序 等的留学生+中国小 试、问卷调查+个 率法、阶段计分 施家炜E“] 学生 2000 让步复句的习得顺序 2000 定语的习得顺序 2001 “把”字句的习得顺序 “再”和“又”的习得 2002 顺序 英语母语者 案跟踪 法、蕴含量表 作业分析+个案研 正确使用相对频 韩语、英语背景留学生 究+群体对比 率法 刘谦功[” 正确率排序法、 蕴含量表 林勇明[ ] [韩] 林 载浩㈨ 泰国留学生 问卷测试 韩国留学生 问卷测试(翻译、选 择正确率排序法 ) 问卷测试(以句子 为单位的填空、语 正确率排序法 篇完型填空) 李晓琪[ 2003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2003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英语母语学习者 朝鲜语母语学习者 语料库研究 语料库研究 错误率排序法 错误率排序法 杨德峰 ] 杨德峰 。] ・ 42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12卷 时间 研究的汉语语言项目 语言样本来源 研究方法 确定习得顺序的 研究者 方法 疑问代词不同句法位 不同母语背景的96名 语料库研究+作业 使用频次排序 2006 的习得顺序 留学生(作业分析)+3 名留学生(个案跟踪) 分析+个案跟踪 法、使用频率排 丁雪欢E ] 序法 2007 汉语依据类介词结构 的习得顺序 汉语比较句的习得 顺序 欧美学生 语料库研究+作文 正确率排序法、Q 分析+问卷调查 问卷测试 —P—SCORE算法 蕴含量表 胡媛媛 ] 2008 韩国留学生 朱云凤E ] 2多义副词“就”的习得 不分母语背景的外国 009 顺序 留学生 作文分析 不分母语背景的外国 留学生 语料库研究 使用率排序法 黄露阳 。 ] 2009 兼语句的习得顺序 正确率排序法、 偏误率排序法 周文华E ] 2O1O ll类有标转折复句的 习得顺序 印尼留学生 作业分析+问卷 使用率排序法、 调查 实验研究 李佳[29] 正确率排序法 正确率排序法、 蕴含量表 王亚琼E 使用率排序法、 正确率排序法 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 2O11 顺序 英美留学生 2现代汉语介词的习得 不分母语背景的留 011 顺序 学生 语料库研究 多义副词“还”的语法 不分母语背景的学过 l一2年汉语的来华留 作文分析 化顺序和习得顺序 学生 周文华 。 ] 2O11 使用率排序法、 高顺全E。 偏误率排序法 2汉语单项定语的习得 O11 顺序 泰国留学生 语料库研究+作文 使用率排序法、 杨骐冰,齐 分析 正确率排序法 春红[ 2对象类介词的习得 不分母语背景的留 语料库研究+问卷 蕴含量表、正确 O11 顺序 学李佳佳 。 ] 生 测试 率排序法 2汉语介词短语语序的 O12 习得顺序 韩国留学生 2012 “把”字句的习得顺序 问卷测试 蕴含量表、正确 [韩] 尹 率排序法 有贞E 正确率排序法、 黄自然、肖 蕴含量表 奚强E ] 韩国学生 语料库研究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 2O12 顺序 美国留学生 书面语料分析+测 使用率排序法、 试、问卷调查 正确率排序法、 沙茜 。 ] 蕴含量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在汉语作 序研究中习得顺序的确定一定要使用蕴含量表, 而是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蕴含量表的应用价值 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习得顺序的排列是依据 正确率直接排序还是采用蕴含量表,则可以参考 研究中样本的数量。因为两种方法从根本上来说 为二语习得顺序研究中,确定习得顺序的方法主 要是使用率排序法和正确率排序法,较少使用蕴 含量表,仅施家炜(1998)[ 、林勇明(2ooo)[ 、 朱云凤(2008)E 等使用。当然,不是说在习得顺 第l期 吴继峰,等: 蕴含量表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的应用 ・43・ 所依据的都是正确使用情况,但蕴含量表的作用 之一就是减少个体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从统 计学的角度来说,当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且数 量足够时,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应该能够代表所在 群体的特征。”(冯丽萍、孙红娟,2010E铋]_ )所 以,当个体差异较大、样本数量不够大时,采用蕴 含量表具有一定作用。2011—2012年研究者在 习得顺序研究中使用蕴含量表的意识增强,但是 在使用的技术上还需要改进和提高。为提高研究 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有必要对蕴含量表的使用方 法进行说明,以便其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顺序研 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介绍蕴含量表的具体 使用方法。 三、蕴含量表的使用方法 Brown(2004)_3 9]对比分析了美国9本经典 的应用语言学的量化和统计研究教材,在这9本 教材中,仅有两本教材详细介绍了蕴含量表的使 用方法,即Hatch和Farhady(1982)l4]的“Re— 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 tics”,Hatch和Lazaraton(1991)E 。]的“The re— search manual:design and statistics for ap~ plied linguistics”。本文主要参考Hatch等学者 1982和1991年的这两本教材来说明蕴含量表的 使用方法。 根据Hatch和Farhady(1982)l_4]、Hatch和 Lazaraton(1991)[40j,建立蕴含量表需要6步。 我们结合图1来说明如何建立蕴含量表。 易 Q2 S1 S3 Q3 1 1 Q7 l 1 Q1 1 1 Q4 l 1 Q6 1 1 Q5 1 1 TotaI 1 1 S5 S2 0 0 1 0 0 1 l l 1 1 1 1 1 1 S7 S4 0 0 0 0 0 0 1 0 l; 1  1 1 I____。・^___。。_。・^_。'・・。一 0 1 1 1 S8 S6 S9 0 0 0 0 0 0 8 1 0 0 0 8 1 0 1 0 7 2 0 0 0 9 0 lj 1  1 0 I。。。。。。‘。。‘。。。‘。‘ 。。‘‘一 1 1  l1 9 0 I....................一 0 7 2 Correct 9 Errors 0 57 6 T0tal 7 2 6 3 6 3 3 6 3 6 3 6 0 9 图1蕴含量表例图 说明:S代表学习者/被试,Q代表问题/N试的语言结构。 (一)转换数据 学习者(S)和问题(Q)。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转 首先要将正确率或使用率,或者其他量化的 测量结果数据转化为0和1两个分类数据,0表 示未习得,1表示已习得。确定一个数值,例如 化为(0,1),并对矩阵进行排序: 1.计算每个问题“1”的数量总和,然后将这些 总和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从左向右排列。例如图 90 (也可以是其他数值),低于这个数值的都转 化为0,达到和高于这个数值的都转化为1。 (二)建立矩阵 1,我们调查了7个问题,计算每个问题“1”的总 和,①Q1一Q7的“1”的数量总和分别为6、2、3、6、 9、6、3,那么就在表的上部,根据“1”的数量总和按 照由小到大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排开,如果出现 矩阵通常有两个变量,如图1的两个变量是 ①Q1一(17也可以代表语言中某项目的小类,如“把”字句的7个小类,每个小类都可以测试若干题目,然后计算每 个小类题目“1”的总和。 ・44・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12卷 数量总和相等的情况,如图1中的Q3和Q7,以 及Q1、04和Q6,可以暂定一种方案(如按照序号 排列)继续进行下面的步骤,完成所有步骤后可以 根据步骤(六)中的系数进行调整,最终选择各个 系数表现最佳的排列方法。按照这个原则,图1 中的Q1一Q7的排序为:Q2、Q3、Q7、Q1、Q4、 Q6、Q5,并用双向箭头在两端标明“难”、“易”。 2.计算每个学习者获得“1”的数量总和。总 数最多的学习者处于最上层,以下依次递减。例 如图1中,学习者S1、S2、S3、S4、S5、S6、S7、S8、 S9各自“1”的总和是7、5、7、3、5、2、3、2、l,然后根 据“1”的数量总和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从上到下 依次排开,如果出现数量总和相同的学习者时(如 S1和S3,S2和S5,S4和S7,S6和S8),也同排列 Q1一Q7时一样,按照系数表现最佳的原则进行 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Q和S的排列过程中,可 能需要进行数次尝试和调整,最直接的技巧是尽 量使“1”位于蕴含量表的右上部分,使“0”位于左 下部分,但最可靠的验证还是通过步骤(六)中的 系数来确定蕴含量表的有效性。 (三)划出分界线 当数据列入矩阵以后,下一步就是划出分界 线,将具有相同正确数量的学生分为一组(尽管他 们正确的项目有可能不同),从下到上依次划分。 S9有1个“1”,从右往左数1列,在第一列和 第二列之间画一条竖线; S6和S8有2个“1”,从右往左数两列,在第 二列和第三列之间画一条竖线; S4和S7都有3个“1”,从右往左数三列,在 第三列和第四列之间画一条竖线; S2和S5都有5个“1”,从右往左数五列,在 第五列和第六列之间画一条竖线; Sl和S3都有7个“1”,从右往左数七列,在 第七列和第八列之间画一条竖线; 然后用横线将这些竖线依次连接起来,一段 横线表示一个习得阶段。 (四)找出偏误 蕴含量表的理想模型是折线左下侧区域的项 目都应当为0,而折线右上侧区域的项目都应当 为1。偏误是指违反理想模型的那些条目,即我 们认为学习者应该习得的项目实际上学习者未习 得,而我们认为学习者不可能习得的项目实际上 却习得了。例如在图1中,我们认为S6不会习得 Q1,但是实际上习得了;我们认为S7应当习得了 Q6,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习得。在图1中,从左到 右每列的偏误个数分为别0、1、1、2、0、2、0,总计 6个。 (五)确定“边缘值”(margina1) 注意最下面一行的数值,这些数值被称为“边 缘值”,每组第一个数值代表的是这一列0的总 数,第二个数值代表这一列1的总数。例如最左 边第一列最下面的一组数值是“72”,第一个数字 “7”是这一列0的总数,“2”是这一列1的总数,将 每列总数中最大的数目(不管是0的还是1的数 量)加起来得到一个“最大边缘值”(7+6+6+6+ 6+6+9—46),这个数值将在后面的计算中用到。 创建好蕴含量表并不代表就能说明存在等级 差异,要进行统计程序的检验,检验创建的蕴含量 表是否有效。要检验蕴含量表是否有效,需要以 下几个数据:再生系数(Coefficient of Reproduc— ibility)、最小边缘再生系数(Minimum Marginal Reproducihility)和再生提高百分比(Percent Im— provement in Reproduc mty),这些数据会决定 最后的关键数字“可测量性系数”(Coefficient of Scalability)。 下面介绍各项指标系数的计算方法。 (六)计算蕴含量表的各项指标系数 1.计算再生系数(Coefficient of Reproduc— ibility) 再生系数告诉我们有多大把握可以根据矩阵 中学生的位置或排列预测学生的表现,这个系数 越接近1,预测的把握越大。根据统计知识,再生 系数的值应超过0.9o。公式为: C 。===l一错误的数量/学生的数量×题目的 数量 我们以图1为例,其中错误的数量是6(图1 中,Errors=0+1+1+2+0+2+0—6),学生数 量是9,问题数量是7,所以C 一1—6/9×7= 0.9048 2.计算最小边缘再生系数(Minimum Mar— ginal Reproduc ility) 第1期 吴继峰,等: 蕴含量表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的应用 ・45・ 最小边缘再生系数告诉我们如果不考虑矩阵 中的偏误,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表 现。这个数值应小于第一步的再生系数。 MM 。一最大边缘值/学生的数量×题目的 数量 “最大边缘值”我们已经在前面计算过了,是 46;所以MM 。=46/9x 7===0.7302 3.计算再生提高百分比(Percent Improve— ment in Reproducibi1ity) improvement—C 一MM 一0.9048— 0.7302—0.1746 4.计算可测量性系数(Coefficient of Scal— ability) 可测量系数表明蕴含量表所建立的等级分级 是真实有效的,在研究中使用蕴含量表需要报告 这个数值。根据统计知识,可测量性系数必须超 过0.60才能宣布具有可测量性。 C I一 improvement/1一MM 一0.1746/1 0.7302===0.6471 综合以上,排好JI顷序的Q5一Q6一Q4一Q1一 Q7一Q3一Q2就代表了习得Q的顺序,具有同段 横线的项目(Q1和Q7,Q3和Q2)处于相同的习 得阶段。 图1的蕴含量表是有效的(CscaI一0.6471> 0.6),而且可预测性较高(C 。一0.9048>0.9)。 我们使用蕴含量表确定的习得顺序为: Q5>Q6>Q4>Q1>Q7>Q3>Q2 习得过程分为5个阶段: Q5/Q6/Q4/Q1、Q7/Q3、Q2 四、使用蕴含量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蕴含量表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 用价值,但是在使用中有3点需要注意(Hatch& Farhady 1982E ,Hatch&Lazaraton 1991 。 )。 (一)习得标准的判定 蕴含量表中的数据只有0和1,本质上是一 种分类数据,由数值型数据(例如准确率、使用率) 转化而成。这种二分法掩盖了学习者习得程度上 的差别,把学习者的语言状态只分为“习得/未习 得”两类。在具体操作上,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数 ①“A> ’在习得顺序中表示A先于B习得。 值,作为判断习得或者未习得的标准,这个数值以 上和以下将分属于“习得”和“未习得”两个类别, 分别计为1和0。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多 大的数值作为判断习得和未习得的标准,二是这 个数值附近的数值如何解释。例如:假如我们把 习得标准定为正确率达到80 ,正确率8O 及以 上的记为1,80 以下的记为0,那么首先我们需 要说明选择8O 的原因。实际上采用不同的标 准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习得顺序结论。此外还要思 考是否正确率80 的习得者就比正确率79 9,6的 习得者习得状况要好得多?这一点值得研究者在 今后的研究中考虑并做出说明。 (二)关于缺失数据 为了更好地考察语言项目的习得顺序,我们 一般倾向于收集自然条件下产生的语料,但是部 分学习者可能不会使用研究者期望的语言项目,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一个要考察的语言项目需要达 到一定数量,才能计算其在强制性语境中的正确 率百分比,进而使用蕴含量表。这个最低样本数 量是多少,需要在研究中明确说明。达不到这个 数量的样本,就必须计为缺失数据。例如考查 “把”字句的使用时,我们首先需要规定并说明 “把”字句出现5次以上(也可以是3次、6次、10 次或其它),才可以计算“把”字句使用的正确率, 此外还要说明使用次数低于5次,算作缺失数据 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三)注意习得规律和蕴含量表之间的关系 与任何测量研究工具一样,蕴含量表也有其 局限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言的习得过程。 习得过程中一些复杂状况会影响蕴含量表的效 度,例如习得过程的“U”型模式就很难通过蕴含 量表体现出来。 蕴含量表尽管存在着不足,但是在社会语言 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工 具,希望今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能更 准确、规范地运用蕴含量表,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笔者就蕴含量表问题曾向美国斯坦福大学 John R.Rickford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Anne Lazaraton副教授请教,在此向两位教授表示诚挚 ・4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12卷 的谢意。另外,本文在立意和修改过程中得到冯 丽萍教授和徐彩华教授的悉心指导,同样表示真 挚的感谢!论文错漏之处,一概由笔者负责。) 【参考文献】 I-1]Pinemann,M,&Hfikansson,G.Response article Full transfer VS.developmentally moderated trans— fer:A reply tO Bohnack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23. [2]Jansen,L.Acquisition of German Word Order in Tutored Learners: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Wider Theoretical Context[J].Language Learning, 2008,58. [3] Newman,M Focusing,implicational scaling,and the dialect status of New York Latino English 口].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10,14. [4]Hatch,E.&Farhady,H.Research Design and Sta— tistie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M].Rowley,Mass. Newbury House,1 982. [5]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 tion(2“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6] Rickford,J.R Implicational Scale[c].In:J.K. Chambers,Peter Trudgill and Natalie Schilling-Es— tes.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M].Blackwell Publishing,2002. [7]Politzer,Robert L.The implicational relation para— digm in language acquisition[c].In:Alphonse Juilland(ed.),Linguistic Studies Offered tO Joseph Greenberg.Saratoga,CAlM]:Anma Libri,1976. [8] Andersen,Roger W.An implicational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J].Language Learning, 1978,28. [9]Trudgill,Peter.Dialects in Contact[M].Oxford: Basil Blackwell。1 986. [1O]Pienemann,Manfred and八Mackey.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ldren’S ESL development and rapid profileEC].In:P.McKay(ed.),ESL Development: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chools,vo1.2.COrn— monwealth of Australia and National Languages and Literacy Institute of Australia[M],1993. [11]Nagy,Naomi,Christine Moisset,and Gillian Sankoff.On the acquisition of variable phonology in L2[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1996,3. [12]Pienemann,Manfred.Language Processing and eS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Processability Theory r 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8. [13]Bayley,Robert.The primacy of aspect hypothesis revisited:Evidence from language shift[J].South— west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18. [142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 序研究口].世界汉语教学,1998,(4). [15]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J].语 言教学与研究,2006,(1). [16]田士琪,梅立崇,韩红.从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看教学 方法的改进[J].世界汉语教学,1987,(2). [17]钱旭菁.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J]. 世界汉语教学,1997,(1). [18]刘谦功.外国留学生汉语让步复句习得研究及教学 新思路[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0. [19]林勇明.泰国学生汉语定语顺序的偏误分析及其习 得顺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0. [20]林载浩.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情况的考察及偏误 分析I-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1]李晓琪.母语为英语者习得“再”、“又”的考察[J].世 界汉语教学,2002,(2). [22]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2003。(2). [23]杨德峰.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 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2003,(4). [241丁雪欢.留学生疑问代词不同句法位的习得顺序考 察[J].汉语学习,2006,(5). [25]胡媛媛.欧美学生汉语依据类介词结构习得顺序研 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6]朱云凤.韩国留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顺序考察及言 语加工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27]黄露阳.外国留学生多义副词“就”的习得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28]周文华.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 口].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 [29]李佳.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 第1期 吴继峰,等: 蕴含量表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的应用 ・47・ 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O]王亚琼.英语母语者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6]黄自然,肖奚强.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学生 “把”字句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2012,(1). [37]沙茜.美国留学生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顺序考察 [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1]周文华.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M].北京: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2011. [38]冯丽萍,孙红娟.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方法述评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 [39] Brown,J.D.Resources on quantitative/statistical [32]高顺全.多义副词“还”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 口].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2). [33]杨骐冰,齐春红.泰国留学生汉语单项定语习得顺 序研究口].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1). [34]李佳佳.留学生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研究及偏误分 research for applied linguist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4,20. [4O]Hatch,E.&Lazaraton. The Research Manual: Design and 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M]. New York:Newbury House/Harper Collins,1991. 析[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 1. [35]尹有贞.韩国学生汉语介词短语语序习得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Application of the Implicational Scale 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der WU J i-feng &WANG Ya—q iong (1.College of Literature,Be0ing Normal University,Be0ing 100875,China; 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Cul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implicational scal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ut in the research of CSLA it is not widely used due to some application problems.This research discus— ses the origin,role,usag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mplicational scale,and summarizes its appli— c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der,which should have much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related application and studies.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cquisition order;implicational scale [责任编辑:李心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