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术
一、概念:换药术是指控制或预防伤面感染,去除伤面分泌物及脓液,促进伤面愈合的一项外科操作技术。它包括去除敷料,检查处理伤面,包扎伤口,废物处理。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A、各种缝合的清洁伤口B、伤口有积血、脓性分泌物、坏死组织、异物等污染或感染伤口C、放置各种引流管或引流条的伤口D、各种陈旧性的窦道、瘘管E、术后发烧,局部疼痛加重,查找感染源的患者。F、为手术做准备需要换药的伤面如大面积植皮等。
禁忌症:各种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如休克,防止因换药影响患者的抢救或因换药疼痛加重病情变化。 三、器械与材料
器械:一般换药:持物钳一个,镊子或钳子两把,换药碗或换药盘两个,污物桶一个。
特殊换药:除以上物品外,另外还需剪刀,刮匙,持针器,探针等。 材料:纱布,消毒棉球,引流条及引流管,胶布,特殊的要用绷带,腹带,胸带,棉花,石膏等。 四、换药术
1、病人准备:A、告诉患者换药目的,解除患者精神紧张B、环境准备:防止交叉感染,保暖,光线,体位。C、材料的评估。
2、医务人员的准备:A、戴口罩和帽子B、洗手(剪指甲)。
3、物品准备:A、先准备绷带、腹带、胶布、头套及各种弹力套等非消毒物品。B、再准备无菌物品,打开换药包的方法:查看消毒日期;开包是外层用手从内向外打,内层用无菌持物钳打开;按患者需求向盛清洁物的换药碗内放置敷料及消毒棉球,引流管或引流条;放的顺序:先用的后放,后用的先放。B、在取物品过程中,持物钳注意无菌操作,不能碰纱布储槽、持物钳桶等的边缘,持物钳始终持物端朝下。
4、去除敷料:外层敷料用手揭开,方向由外向里,内层敷料用无菌钳揭开,方向沿切口纵轴,如内层敷料与伤面结痂,小的伤口伤面已结痂无感染无分泌物,
1
剪除内层敷料的周边,伤面结痂可不去除,消毒后覆盖即可;大的伤面伤面结痂有分泌物有脓性液体先剪除周边敷料,结痂处用盐水棉球润湿后揭除内层敷料。从伤面取下的敷料、引流条等污染物放入盛污染物的换药碗内。
5、伤面皮肤周围的消毒:消毒无菌切口,从里向外消毒,污染切口从外向里消毒,消毒的范围大于伤缘5cm。
6、伤面的处理:A、无菌缝合切口,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硬结,波动感,(触摸时先用消毒液消毒医务人员的手),切缘有无渗血、皮下有无淤血,线头反应(针眼红肿、针眼溢液、溢脓)B、污染的伤面:有无脓液,坏死组织,异物,肉芽有无水肿及老化,有无异味,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7、敷料覆盖:创面处理好后,做到创面无体液、消毒液、引流液外溢,开放或污染的伤口敷料覆盖8~12层,不宜超过12层,一期缝合的无菌切口覆盖4~6层,覆盖的范围要超过伤缘5cm。胶布固定。必要时放置绷带、胸带、腹带及各种弹力网。
8、换药后病人取合适体位,污物置入污物桶内,换药器械冲洗待打包,医务人员洗手。
说明1:创面引流条的使用:A、无菌缝合切口,消毒后不用放引流条,直接覆盖无菌纱布,一般四~六层。B、小的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分泌物不多,放油纱条。C、伤面较大肉芽生长良好,有分泌物,放等渗盐水、雷夫诺尔、呋喃西林纱条。D、伤口肉芽生长良好,无脓性分泌物,肉芽水肿,放高渗盐水引流条。E、伤面有坏死组织,污物,清除坏死组织,放相应引流条。F、伤口坏死组织较多,感染严重,有臭味者,清除坏死组织后可放置具有去污生肌的引流条如优索纱条、生肌散纱条。G、对于伤口污染严重,有臭味周围厌氧菌感染可放置双氧水、高锰酸钾纱条,对于绿脓杆菌感染者可放置庆大霉素盐水,氯氧乙醇纱条。H、对于伤面污染严重,怀疑有厌氧菌,芽胞,真菌,癌性溃疡,下肢陈旧性溃疡,可用聚乙烯吡咯酮——碘纱条。I、对于陈旧性窦道、疤痕伤口可用少许纯石碳酸、银烧灼后换药。J、对于有待于二期缝合或植皮的伤面,肉芽组织增生良好后,用抗生素纱布湿敷换药如庆大霉素、新霉素、金霉素、链霉素。
说明2:换药过程中无菌术:钳钳分开不交替,钳钳操作过程不接触,钳钳操作过程中液体不倒流,换药碗碗分开不互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