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临床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5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通过采取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母婴生存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疾病转归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子痫;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7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8-0092-02
迟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指出生2周~1岁因缺乏维生素K1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1~3月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亲不吃蔬菜者多见,发生率约90%以上,如合并腹泻、使用抗生素、患有肝胆疾病和长期禁食患儿更易发生,一旦并发颅内出血,其病死率高,后遗症多[1]。笔者所在科于2011年4月成功救治1例迟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的患儿,经过10 d的治疗和护理,患儿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40 d,因发热1 d,注射部位皮肤渗血5 h急诊入院。入院后查体:患儿精神疲倦,反应差,面色苍白,四肢稍凉,肌张力偏高,四肢有颤抖持续约半分钟。体温37 ℃,心率120次/min,呼吸50次/min。辅助检查:白细胞23.19×109/L,血红蛋白59.8 g/L。CT检查:右颞叶脑出血,右侧顶枕颞叶改变,考虑大面积脑梗塞,右侧额颞、顶部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结合临床症状,符合迟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表现。入院后,予维生素K1以及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后,患儿面色苍白较入院时好转,但抽搐频繁,入院第2天加用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之后,患儿抽搐症状缓解,于入院第5天停用甘露醇同时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脂苷钠静脉滴注营养脑细胞。经一系列对症处理后,患儿于住院第10天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好,体温无发热、抽搐,临床治愈出院。
经补充维生素K1、输血、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镇静、抗感染、吸氧等综合治疗,治愈出院。出院查体:神志清醒、反应好、前囟平、无发热、无抽搐、颈软无抵抗、心音有力、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胃纳好,肠鸣音正常,有大小便等。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儿年龄小,不能配合治疗,及时告知家长患儿的病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详细向家长介绍迟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常识,消除或减轻家长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告知家长给患儿备好柔软的衣服,保持患儿皮肤干洁及被单平整、清洁[1]。说明由于患儿病情的需要,探视家人不宜太多,频率不宜太勤,保持病室内安静,患儿住院期间一直采取平卧位并抬高头肩部保持呼吸道通畅,尽量少搬动患儿的头部防止颅内出血加重,告知家长虽然目前患儿恢复情况良好,但考虑到颅内出血的后遗症,愈后须坚持再做康复治疗,因为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效果,减轻家人对有关后遗症的焦虑和担心。
2.2 抽搐护理
抽搐时患儿可有暂时性呼吸停止,所以患儿频繁抽搐可使大脑组织缺氧,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患儿抽搐时家人的精神高度紧张,低声叮嘱其不要在病室大声说话、哭叫、快跑,保持病室安静和光线暗淡,为避免过多声光对患儿的刺激,入院第2天将患儿转至双人病房,各种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操作动作轻柔、敏捷。静脉穿刺使用留置针,避免不良刺激及再损伤,使用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患儿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患儿出现抽搐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配合抢救的工作准备,如备好吸痰机、管以及抢救药物。发作时立即松解衣领,头偏向一侧,将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入上、下门齿间,以防舌咬伤,电动吸痰及时清理口、鼻、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床旁两侧加好床档,移开床上的一切硬物,防止患儿坠床或者碰伤[2]。利用一切与家属沟通的机会随时进行常相关知识的宣教。每30 min观察并记录患儿神志、瞳孔、呼吸、肌张力及囟门张力等改变,定时测量头围,发现阳性体征及时通知医生[3]。
2.3 留置胃管鼻饲护理
患儿由于颅内出血导致禁食,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而立即给予患儿留置胃管进行鼻饲是目前相对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改善预后[4]。将8号胃管用温开水湿润管端后,直接经口插入胃内(忌用油类润滑剂),每次鼻饲前确认鼻饲管在胃内[1],方才进行鼻饲。最初2 d每次60 ml,后来逐渐增加至80 ml,每3 h鼻饲一次,鼻饲流质奶粉前后先注入温开水,观察管道是否通畅,该患儿胃容量较小,鼻饲量严格遵守医嘱,奶及水的温度保持在38 ℃~40 ℃,口服药亦经胃管给药,将药物研细用温开水调匀后注入。饲完奶及药后,再注入2~3 ml温开水,以免胃管堵塞,胃管末端折返并妥善固定。准确记录鼻饲量、时间及残奶的量以便了解肠道吸收情况。由于患儿不经口喂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鼻饲后取侧卧位,以防呕吐,引起呛咳、窒息。鼻饲中如发现患儿呕吐,立即停止注入,并及时检查原因或更改奶量。插、拔管过程随时夹闭管外端,防止空气进入胃内或管内液体流入咽部,引起呛憋。反复的胃管插入可导致咽喉部和鼻孔的损伤,应尽量减少换管次数,患儿从入院当天到第7天停止鼻饲,中间只更换过一次胃管,减少了皮肤屏障受损的机会。
2.4 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患儿由于维生素K1缺乏导致凝血障碍,又并发颅内出血,抵抗力低下,而反复静脉穿刺导致出血等各种因素会增加患儿感染机会,因此护理技术操作中严格执遵守无菌原则,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时为患儿更换床单被套,病室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陪护人数,督促家长做好手的卫生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及时清除口、鼻、咽喉内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同时加强口腔、皮肤、会阴、臀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5]。经过悉心护理,患儿未出现继发感染。
2.5 出院护理 患儿治愈出院时,家长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给患儿喂药,坚持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可在门诊继续治疗,鼓励家长做好患儿智力开发、肢体功能训练:因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效果,尤其0~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平时要给患儿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患儿发声、
矫正发声异常,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向家属讲解病因、治疗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家属对病情及其预后有较为恰当的认识,同时要加强科普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到维生素K1缺乏对患儿健康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291.
[2]范玲,林晓云.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8-169. [3]梁存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2):507-508.
[4]胡玲利.家属参与型鼻饲护理模式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15(10):34-36
[5]贾当贤.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4(2):203-204. (收稿日期:2012-04-01) (编辑:徐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