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问答题
1.流行病学现代意义及其阐释
A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B任务的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工作的三个范畴:描述性工作,分析性工作,人群流行病实验学
D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E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2.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A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包括疾病的流行状况
B疾病的发展过程,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C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生态学 D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 E病因的推断原则
F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 G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3.流行病学的应用 A重大文胜问题的确定
B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处理,疾病的相关监测 C疾病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D疾病的自然史研究,防治效果的评价 4.流行病学的特征
A群体的特征:研究疾病与健康考虑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B对比的特征:事物的正确性都是通过对比获得的 C概率论很数理学的特征:重视事物的概率事件 D社会心理特征:疾病与健康和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E预防为主的特征:流行病学的最大优势在于主动防御 F发展的特征:流行病学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着 6.发病率的应用
A可以用作疾病的描述
B提出病因的假说,探索可能病因 C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D疾病监测资料的收集 E前瞻性研究 7.影响患病率的因素
A升高: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发病率的提高;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B下降:病程缩短;病死率高;发病率下降;健康者迁出;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
8.死亡率的应用
A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危险性大小的一个常用指标 B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 C该地区保健工作需求和规划提供依据
D提供某病失望人群在三间上的变化,用于病因探讨和评价防治措施
9.疾病分布的形式
A人群分布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B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C地区分布特征: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10.地方性疾病判断依据
A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
B在其它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较低,甚至不发病 C迁入该地区后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D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E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以发生同样的疾病 11现况研究的目的
A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
B描述某些
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联系,提出病因假设 C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D筛查出患有研究疾病的人群,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
E为其它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12.普查和抽调的优缺点比较(普查应用)
普查的优点:能发现普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的治疗;能对该地区某病的全貌有一个了解;通过普查可进行一次广泛的医学科普宣传。
普查的缺点:不适于患病率低和检查方法复杂的疾病调查;普查对象多,难免漏诊、误诊工作量大,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抽调的优点:根据随即范围内的数据样本来确定全体数据,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调查范围较小,可以坐到比较细致,对大规模数据的评测较为实用
抽调的缺点:需要足够好的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和随即性,具有不稳定性,有所偏差
普查应用: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给予治疗;了解疾病的病情及分布;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建立某些指标的标准值;当某些疾病发生流行时,了解疾病流行的全貌,须在小范围的人群中开展普查。
13.描述性研究的设计及实施 A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 B确定研究对象
C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 D资料的收集 E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F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14.常见抽样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A简单随机抽样法: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一步抽样法,它是从总体中选择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抽取的每个可能样本均有同等被抽中的
概率。抽样时,处于抽样总体中的抽样单位被编排成 1~n编码,然后利用随机数码表或专用的计算机程序确定处于1~n间的随机数码,那些在总体中与随机数码吻合的单位便成为随机抽样的样本。
优点:这种抽样方法简单,误差分析较容易,但是需要样本容量较多,适用于各个体之间差异较小的情况。
B系统抽样法:这种方法又称顺序抽样法,是从随机点开始在总体中按照一定的间隔(即“每隔第几”的方式)抽取样本。
优点:可以在不知道总体单位的情况下进行抽样;在现场人群中较为容易实行;样本分部比较均匀,代表性比较好
缺点:假如总体单位具有分布的周期趋势,而抽取的间隔恰好与周期的整数倍吻合,则可能使样本产生偏性。
C分层抽样法:是根据某些特定的特征,将总体分为同质、不相互重叠的若干层,再从各层中抽取样本,是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利用辅助信息分层,各层内应该同质,各层间差异尽可能大。
优点:能够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总体估计值的精度和抽样方案的效率,抽样的操作、管理比较方便。
缺点:抽样框较复杂,费用较高,误差分析也较为复杂。此法适用于
母体复杂、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数量较多的情况。
D整群抽样法:是先将总体单元分群,可以按照自然分群或按照需要分群,在交通调查中可以按照地理特征进行分群,随机选择群体作为抽样样本,调查样本群中的所有单元。整群抽样样本比较集中,可以降低调查费用。例如,在进行居民出行调查中,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以住宅区的不同将住户分群,然后随机选择群体为抽取的样本。此法优点是组织简单,缺点是样本代表性差。
E多阶段抽样法:是采取两个或多个连续阶段抽取样本的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对阶段抽样的单元是分级的,每个阶段的抽样单元在结构上也不同,多阶段抽样的样本分布集中,能够节省时间和经费。调查的组织复杂,总体估计值的计算复杂。
15.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及局限性
A优点:可以对病因未明的疾病提供线索供深入研究;适合如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可以估计某种疾病的发展趋势;对于个体暴露未知的情况,是唯一可用的研究方法
B局限性:生物学谬误;混杂因素难以控制;人群中的某些变量环境等可以造成多重线性相关;难以确定两变量的因果关系
16.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A优点: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估计危险度;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B缺点: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易发生失访偏倚;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17.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特点及研究类型
A基本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ē),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B基本特点;观察法;设立对照;由因到果,符合时间顺序;确证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
C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18.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特点
A基本原理:选择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B基本特点:观察性;回顾性,由果及因;设立对照组;无法确定因果关联
19.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A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 因研究的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此时队列研究常常不实际;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该方法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例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B局限性: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不能测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20. AR与RR有什么异同点
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
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危险增加的倍数;AR则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
RR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R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21.偏倚的种类及其控制
A选择偏倚:指一项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只是源人群的一个样本,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一起的。
控制的方法主要是严密掌握对象选取的各个环节,注意选取对象的代表性,避免有问题的选取方式,严格掌握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以及增加应答和减少失访等。
B信息偏倚:指也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包括回忆偏倚和调查偏倚。
控制方法主要是应尽可能采用盲法收集资料,尽量采用客观指标或记录,以及利用其他来源的信息加以核查。另外,研究者们正在越
来越多地使用生物学标记物,以测量易感性、内暴露(实际进入体内)剂量或生物学效应(剂量)等。
C混杂偏倚:指当我们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和夸大了锁眼机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控制方法主要是混杂偏倚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配比、随机化分配或进入(选择混杂因素的某个层的对象)等方法来控制。混杂偏倚在统计分析阶段可采用标准化率分析、分层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等来控制。
22.实验流行病学的特征
A属于前瞻性研究B随机分组C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D有干预措施
2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
A优点:在研究中随机分组,平行比较,因此能够较好地控制研究中的偏倚和混杂;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因素
事先设计,结局变量和测量方法事先规定,研究中能观察到干预前、干预过程和效应发生的全过程,因果论证强度高;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B缺点:实验性研究要求研究对象有很好的依从性,但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做到;受干预措施适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以致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观察时间长、现场范围广的研究容易失访;费用常较观察性研究高;因为研究因素是研究者为了实现研究目的而施加于研究对象,故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24.筛检的概念及原则
原则:A社会学方面所筛检疾病或状态应是该地区现阶段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筛检阳性者能实行有效的追踪和干预,有比较高的成本-效益比,所用筛检技术易于被群众接受。
B科学方面对所筛检疾病或状态的自然史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所筛检疾病或状态应有可识别的早期临床症状或体征,且有足够长的领先
时间实施筛检;对所筛检疾病或状态的预防效果及其副作用有清楚的认识;所筛检的疾病或状态有比较高的流行率。
C伦理学方面在筛检开始前已确认筛检可以改变疾病的自然史;对筛检阳性者,有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或者有可行的预防措施。
25.筛检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A真实性: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
B可靠性: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符合率与Kappa值 C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 26.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A对象:健康人或者无症状的人;病人或者筛检阳性者
B目的:把可能患病的个体或者可能无病者区分开;进一步把病人和可疑有病者但实际无病者区分开
C要求:快速、简便、高灵敏度、尽可能发现病人;技术复杂,准确性和特意度高,尽可能排除非病人。有权威性。
D费用:简单廉价的;多运用实验室医疗器械等,花费较高 E处理:筛检阳性者进一步做诊断实验;诊断阳性者随之严密观察以及随时治疗
26.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上位发生时针对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有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健康保护(全人群策略,高位人群策略)
二级预防:又称三级预防,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普查是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方法。筛检是早期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恢复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
27.疾病监测
A疾病监测指的是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B监测的种类
传染病监测(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艾滋病);非传染病的监测;症状监测;事件监测
C监测的概念
被动监测,主动监测,实际病例,监测病例 以人群、医院、实验室为基准的三大监测系统 D用途
定量估计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描述疾病的自然史;发现疾病流行和爆发;描述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散播过程;监测病原变化;评价干预措施;制定公共卫生计划;为实验流行病学提供帮助
E内容及方法
信息资料的长期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28.传染病传播的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派出后,倾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所经历的全过程。
A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尘埃B水传播C食物传播D接触传播E节肢动物传播F土壤传播G医源性传播 以上统称水平传播
H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播给子代 29. 伤害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A预防策略
①规的预防策略:人群策略,针对全人群,可以是社区居民、工厂所有职工、学校所有师生开展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策略,是针对伤害的高危险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预防教育与培训;促进策略,境与健康的整合策略。
②动干预和被动干预:动干预是指个体选择一定的安全设施或采
取某些行为方式以避免伤害。如骑摩托车者正确佩戴合格的头盔,汽车的儿童安全座椅等。被动干预是指在外界环境中配备安全设施来减少伤害的风险。如汽车安全气囊在撞车时自动打开,在危险地带附近设置防护栏、屏障或警告标志等。
③Haddon伤害预防的十大策略
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少危险因素的含量;防已有危险因素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
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置屏障;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已造成的损伤提出针对性控制与预防措施;伤害患者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治疗及康复措施
B干预措施
①四E干预”干预理论:工程干预,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伤害的作用。如汽车的安全气囊可减少碰撞所导致的伤亡;经济干预:目的在于用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影响人们的行为。如国外保险公司对住宅以低价安装自动烟雾报警器或喷水系统来防止火灾。
②制干预:目的在于用法律及法规措施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如驾驶摩托车戴安全头盔的规定和
对酗酒司机实行拘留的措施等。
③育育干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及普及安全知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30.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测量指标与样本采集
原则:生物标志稳定特异;采集储存方便;方法简单使用规范;灵敏度特异度高
B现场调查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流行病学的描述性、分析性、实验性研究方法都可以用于分子流行病学。
C实验室检测技术
核酸技术;蛋白质技术;酶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质量监测 D研究设计
包括目的,设计要点及常见偏倚的控制 31.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 A预防策略
准确测定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和早期干预;早期警报和监测;高危人群的保护
B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活动,环境保护,控制感染)
二级预防(应用简单可靠的筛检诊断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筛检,积极治疗癌前病变,阻断癌变发生)
三级预防(康复预防,针对性治疗) 3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 A预防策略
全人群策略;高位人群策略 B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合理膳食,禁烟禁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心理平衡
二级预防:防止其发展或急性复发或者并发症 三级预防:针对后期合理措施的预防 33.流感的预防策略
A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B疫情监测C流感疫苗D药物预防E疾病爆发的控制
预防策略(加强监测,免疫预防为主;监测网络的建设;制定国家疫苗接种指导性方案);预防措施(三早,对接触者的措施)
34.甲肝和乙肝的预防策略
甲肝: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乙肝: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血,母婴,性接触,日常);管理传染源(乙肝病人,携带者)
35.播疾病的(STD)的预防策略
包括有八种:AIDS,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预防策略:组织领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教育,综合防治;法制化管理,进行规划;广泛持久性开展性教育及防治教育
预防措施:针对传染源(性滥交人群,吸毒者,特殊人群,献血输血者);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易感人群;监测
36.结核病的预防策略 A现代结核病防止策略
承诺;痰涂片检查为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手段;短期监督治疗;定期不间断的结核药物提供;监测5
B病例发现
C治疗(包含治疗和预防性用药) D切断传播途径 E新生儿卡介苗接种
37.流行病学研究对比观点的含义及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经过条件下检验,得出病例
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串着对比的思想,对比使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分析,才能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线索。
38.流行病学关联与统计学相关的区别
答:统计学相关是指暴露和疾病的关联,排除了偶然性的干扰。而因果关联,即流行病学关联,的还要排除偏倚的干扰,并且,暴露与疾病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39.大学学生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爆发,现要你主持这起事件调查,请你列出调查步骤以便实施调查研究。
(1)核实诊断,(2)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3)形成关于爆发原因的假设并检验假设,(4)深入细致工作,讲究工作方
法,及早消除有关人员的顾虑(5)注意边调查、边扑灭疫情的综合措施,以免贻误时机。
40.病呈散发的原因
病因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完成一定的免疫水平、有些以感染为主的疾病、还有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和某些长潜伏期的传染病。
41.突发卫生事件的特征
突发性;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群体性;社会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