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星云大师的生命教育思想

论星云大师的生命教育思想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星云大师的生命教育思想

作者:彭欣 浣晓璐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1期

摘 要: 近年来,星云大师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站在缘起与超越、爱生与共生、转化与提升和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生命立场,他以富有现代性、人间性、发展性的生命理念来解读生命过程、生命道德、生命价值和死亡教育等问题,加深了我们对生命问题的理解,是对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一种补充,也对教育的人本归位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 生命教育

由太虚大师首倡的人间佛教,强调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的自觉意识,重视现实人生,希望用佛法来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世间、出世间的各种问题。而佛光山星云大师作为当代人间佛教的杰出代表,被称为“推动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最重要的实践家”[1],近年来,积极入世,用佛法智慧指导生活,特别倡导生命教育。他提出:“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2]4他认为人间佛教主要的内涵就是“关怀生命”,并于2000年在其创办的佛光大学成立“生命学研究所”,显示了他对生命问题和生命教育的重视。从1998年开始,生命教育在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2000年,教育当局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3]。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星云大师从佛教视角切入现实社会人生,尤其关注生命道德和生命价值教育,而其思想也脱离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充满了人间性、现代性、发展性,同时也彰显了宗教的神圣性和超越性。2003年,佛光山举办了由两千多人参加的“生命教育研习营”,进一步推动了生命教育活动。星云大师从人间佛教的视角解读生命问题,阐述了重新认识生命,进一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倡导生态保护、生权平等和提升生命、重视临终关怀的生命教育思想,也为我们对生命问题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从缘起到超越的生命过程教育

星云大师认为,一个人如果对生命无知,自然无法尊重别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严。所以他提出,生命教育要从了解生命的开始,包括生命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佛教有自己独特的学说,与绝大多数宗教的人类起源说不同,它从根本上否定神创说,提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缘起论学说,并依此构建了“缘起性空”的生命观。据此,星云大师用现代方式解读生命起源,指出“因”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就有的。为此,他谈道:“因緣说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4]104在他看来,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叫做“无始无终”,因为生命,在过去是“无始”,在未来是“无终”,因此,生命本来就没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起源,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变化,随着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这就是佛教基于缘起论的生命的起源与流转观。在他看来,生命的产生、成长不是自己能够完成的,需要仰赖众缘,依靠众缘。所以,他说:“以人类的生命而言,人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体共生的,整个宇宙世界,就是一个大我的生命。”[5]279所以他认为生命是彼此相关、彼此扶持和互助的,因此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

传统佛教用“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环节,来说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在这十二环节中不断流转,经受痛苦折磨。相比较传统经典,星云大师把对生命过程的理解注入了更多的现世关怀、欢喜和积极的因素,希望以此扭转人们把佛教与痛苦相联的观念。他说:“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6]107鼓励人们要“经常以慈悲的眼睛视众生,与人关注,给人温馨,对人瞻仰。要常说良言美语使人欢喜,说帮助慰勉的话,说有建设性的话,说鼓励赞美的话。要时常面带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那么慈悲的双眼、面上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语,这就是人生的净土”[7]119。所以,多年来,他一直倡导欢喜融和、共生、共有、共存、共享、皆大欢喜的人间佛教。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充满“生活乐趣、财富充足、慈悲道德、眷属和敬、大乘普济的佛国净土”[6]122。 宗教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以终极关怀,为人类提供精神的家园。佛教为此提出了生命解脱论。“早期佛教主要讲涅槃,即彼岸往生,解脱在人死之后才能实现。大乘佛教开始走向弥合世间与涅槃的道路,而唐朝以后的中国佛教,甚至认为解脱完全是一种心灵境界,不需要等到死后,在今生今世即可体会到解脱的快乐”[8]。星云大师的生命解脱观源自禅宗的心灵解脱论,有所不同的是,他强调“生命的解脱,当下就可以获得”[4]114,而不将解脱寄托于未来和来世,也并不将之神秘化。他认为,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没有有无得失的念头、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也就是生命的解脱。所以,他说:“如果足以让我们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那么我们就解脱了。”[4]114在他看来,再大的拘束、障碍都不会困扰一个解脱者的心灵。星云大师的生命解脱观实际上是把外在超越、彼岸追求的解脱境界化为内在超越、精神提升的心灵解脱方式。他以这样的方式解读生命的解脱,可以使人们觉得解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只要自己的心灵能做到清净与安宁,当下就是自在解脱,这样的理解就消除了佛教过于神秘的解脱色彩,也易于为现代人所接受。 二、强调爱生与共生的生命道德教育

由前述缘起论的生命认识观,星云大师特别推崇没有差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共生、相互扶持的生命平等观。在他看来,生命是同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因为“生命的形相虽有千差万别,生命的理性则是一切平等”[9210]。基于这样的生命立场,星云大师特别倡导爱生、护生的生命教育观。他认为生命是最值得珍贵的东西,而杀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所以,他说:“从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护,也是最积极的生命教育。”[9]206为此,他倡议佛光山在春节花艺展中,设立素食动物园区,教育世人爱护生命。他也支持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他认为这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他更建议,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孩子如果从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贵,将来长大以后对人也会不尊重,甚至杀人之类的恶行都会引发出来。

此外,星云大师也将他爱生护生的观念延伸到对地球生命的关爱上,努力唤起大家的环保意识。星云大师谈道:“甚至当我们在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同时,如何与宇宙众生、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缘展现同体共生、彼此尊重和谐的共存共荣,这都是生命教育所应涵盖的内容。”[9]205由此,我们看到星云大师的环保观念和生命道德意识尽管源于佛教思想,但也是非常合乎当下中国社会提倡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他看来,当了解生命不息、生命共生共存的后,我们就会知道生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仰赖的,而自私自利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生命。所以,在他看来,佛教讲因缘其实就是讲集体的、群体的生命。为此,他说:“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筑在自己的身体上,而是必须仰赖士农工商、社会大众的众缘成就;失去大众的因缘,吾人的生命就难以维系。”[9]209他认为,一个真正有生命智慧的人,便会懂得“凡事都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9]120的生命道德原则。佛教从因缘与共存的角度理解生命,为提升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解释方式,生命教育中如果能融合佛教整体的生命观将非常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合作团结的道德意识。

三、注重转化与提升的生命价值教育

佛教的立意宗旨最终都是服务于生命的升华和解脱,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都是指向生命的转化与提升,指向生命的意义家园。面对现代生活的纷繁复杂和物质化倾向,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失落,星云大师试图发挥宗教在神圣性与超越性方面的引领作用,希望引导更多的人超凡入圣,超越小我的生命,开发大我的生命,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与提升。在生命价值观上,星云特别推崇融和共生、以众为我的价值理念,鼓励人们穿越有形、有限的生命,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因为在他看来,生命具有无限的力量和无限的宝藏。所以,他谈道:“我尽我的一点心、尽我的一条命,把生命扩大到全世界。就好像一滴水到了大海,随着大海的水,慢慢就能扩大成无限……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宇宙之间,共生、共存、共荣、同体共生,成为‘生命共同体’,这是很重要的。”[5]282

所以,他认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9]215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于什么?他谈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而一个人能够活出意义、活得有用,生命就有价值。”[9]215我们看到,事实上,星云的生命价值标准也非常符合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所倡导的自助助人精神。而佛教不过是另一种提法,强调以自利利他的方式为大众服务,二者在此找到了共通点。可以说,在这里,星云大师再次将佛法精神与社会价值相融和,也是其积极寻求入世,服务大众理念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如何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星云提出,首先要知道“爱”和“惜”。因为“生命的价值就是‘爱’,生命的意义就是‘惜’。有爱就有生命,有爱就有生机,有爱就有存在,有爱就有延续”[9]211。所以他特别强调每一个人都要惜缘、惜福、惜生、惜命。其次,他认为:“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动,生命要用活动、活力、活用来跟大家建立相互的关系。”因为,在他看来,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缘的,想独存,想自己,那就没有生命了。所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他看来,就是“要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无形的法身慧命来照顾众生”[9]212。所以,星云大师告诫教育者:“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什么,拥有什么。尤其如何开拓宏观的生命视野,深化优质的生命内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应有的省思!”[9]216 四、以人为本的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大量生命的流逝,注定了2008年必将成为中国的‘生命教育元年’”[10]3。灾难是惨痛的,但灾难不应该只是灾难,而应该是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因为地震巨大的伤亡令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生死的命题:生命如此脆弱,死亡如此不可抗拒,我们要怎样消解对于死亡的恐惧,又如何能从容而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死亡教育要面对的问题,因为“生命教育就是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11]8。

结合目前的老年化社会,星云大师提出如何使病人或老人在临终时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与关怀,这是死亡的尊严,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他认为,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使临终者面对人生最后阶段时,藉由良好的医疗照顾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导,能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心中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安然面对死亡,同时也给予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度过生离死别的时刻。所以,星云大师认为临终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为此,他指出:“甚至临终关怀也不是只对临命终病人所做的医疗照护,而是对广大社会大众施以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让人正视生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谈。”[12]20

而对于目前学术界广为争议的安乐死和堕胎问题,作为宗教家的星云大师,虽然对于生死有其洒脱的态度,但也能站在佛教以人为本的生命立场,作出适合现代人类生活观念的解读:“其实如果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重新调整对生死的观念,知道生未必是喜,死未必是悲,我想对安乐死的争议就会减少。”[12]2他认为,是否实施安乐死,应该由最接近他的人成立一个委员会,推举最爱他的人来作最后的决定。而对于当前较为普遍的堕胎问题,星云大师站在人本的立场顺应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支持自主与自我承担的伦理原则。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女人因被强奸而怀孕,小孩要不要生下来呢?所以他认为:“世间有很多的问题,不是法律、道德、能够彻底解决的。可不可以堕胎?我认为这是母亲的事情,应该交由女主人自己决定,别人是做不了主的。”[12]13而德国海德堡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女教授施罗德·库尔特也如是说:“我只能将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孕妇,因为她是必须关护孩子的人。”[13]85在此,星云大师放下了佛教高高在上的道德姿态,圆融了佛教与世俗,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与世俗伦理达成了一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年以来,星云大师领导的佛光山积极践行“社会关怀,永不止息”的理念,创办了兰阳仁爱之家、凤山长辈公寓、佛光诊所、云水医院、万寿园等设施服务于大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佛教的慈悲生命理念,其实也是做出了最好的生命教育示范。 五、结语

学校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的全面均衡的发展,涵盖了健康、生涯、性别、环境等诸方面,是比较微观和个人的。星云大师倡导的生命教育站在宏观与整体的视角,从生命本源和生命关系上看待生命教育,比较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对学校生命教育的一种补充,而它的精神超越、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更是对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化。在生命问题上,诚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佛教把自然的包罗万象和一切众生普遍存在的生命之法,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教。”[14]381可以说,佛教经典中充满着强烈的生命关爱意识和超越精神,对于如何提取其中有利于现代人的生命观念,星云大师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以富有现代性、人间性、发展性的生命理念来解读生命问题,倡导生命教育,对于促进当前教育的人本归位也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建明.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J].世界宗教研究.2006,(4). [2]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M].: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13. [3]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8.

[4]星云大师.生死与解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5]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7]陈兵.佛法在世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8]金小方.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8. [9]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0]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1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3]甘紹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