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清统治阶级对戒台寺发展的影响
作者:朱可
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5期
摘 要: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对于社会各阶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对于佛教都十分重视,希望通过佛教帮助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通过研究明清统治阶级与戒台寺的互动来考察世俗权力是如何影响寺院发展的。 关键词:统治阶级;戒台寺;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对佛教信徒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对中国各个阶级的人士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因此,明清的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积极推动佛教的发展,通过其教化的作用帮助帝国实现的和平稳定,清代还通过各种宗教来实现外交上的交流以及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同时,宗教信仰也能解决统治阶级自身的信仰需求,例如明清几代皇帝与戒台寺都颇有渊源。明代的宦官由于自身的缺陷以及自己悲惨的遭遇,对于佛教信仰中的轮回转世、修业藏业等理论有着强烈的需求,以期对后世能获得福报,因此其中很多人都对戒台寺进行过捐助。 一、戒台寺与明代皇室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组成复杂。历朝历代的大多采取包容的宗教,不仅满足了各民族对精神信仰的需求,同时也通过佛教来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
明代统治者十分推崇佛教的教化作用,因此佛教在明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佛教可以“阴翊王度、暗助王纲”;明宪宗朱见深执政期间对佛教是更是极端崇信;明武宗朱厚照还自称“法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的皇帝对于佛教的重视。
戒台寺有一敕谕碑,刻于成化十五年(1479),从其碑文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统治者对于戒台寺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碑文的开篇即对佛教作出了高度评价,例如“朕惟佛教肇自西方,流传东土,慈悲利济,功德无量,故皇度赖之,尊安群迷,资其觉悟,自昔有国家者,未尝不崇奉焉”。之后又写到明代正统年间由皇室出资对戒台寺进行了修缮与扩建,此举被称为“鼎新修建”;以及皇室赏赐给戒台寺的土地田产所处位置,例如“东至石山儿西至罗堠岭,南至南山,北至车营儿”。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以外,还有上大力扶持。其主要表现为由皇帝亲自选派戒台寺的住持并委以僧录司的官职。在这篇敕谕碑文中有写到“升住持僧德令为僧录司右觉义,仍兼本寺住持,俾朝夕领众焚修祝赞为多人造福”。同时,在寺内开坛授戒,也必须持有皇帝的敕谕。此外,明代还颁布政令,保护寺院的财产不被侵犯。例如该碑碑文中所提到的田园果林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许诸人骚扰作践”,煤窑也“不许似前穵掘”。明代就以这种方式把戒台寺置于皇家的直接控制之下,从效果上看,这种方式对于保护寺院、扩大声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戒台寺与明代宦官
宦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明朝的宦官又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在明代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宦官由于不能生育的这种特质,相比于其他正常人来说,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慰藉。而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等理论,使得在现世不幸的宦官们寄希望于在下一世的轮回中过上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此外,作为宫廷中的附庸群体,宦官对于佛教的尊崇也是为了迎合了皇室对佛教的崇信。可以说明代宦官也是当时推动寺院发展的重要力量。 明代宦官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南京两地,因此这两地寺院修建的数量相比于其它地方要多得多。成化年间,北京地区敕赐寺观己经达到六百三十九所。仅正统年间至天顺年间,北京地区就新修建了二百多座佛寺。嘉靖时期的王廷相曾在诗《西山行》中写到,“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林照城郭。”
戒台寺中部分碑文记载了明代宦官们对于寺院修缮方面的捐助,例如《敕赐万寿禅寺碑记》《重修万寿禅寺戒坛记》这两块明代石碑中就对太监资助戒台寺的情况进行了记录。《敕赐万寿禅寺碑记》中记载了金英、阮简、陈卫平等宦官,见戒台寺“罗兵燹,栋宇堕地,境亦荒寂”,遂决心恢复旧观。其落款为“正统七年四月八日司礼监太监王镇(振)等谨记”。而《重修万寿禅寺戒坛记》中记载了嘉靖年间,御马监太监马玉等“发货重建坛内五殿”,并新建真武殿,穿井一口,修路五里,“以利往来”。此外,明代宦官所修建的这些寺院不仅满足了其精神需求,同时也有着现实层面的实际作用。由于一些宦官并无子嗣,所以他们的养老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寺院日后还可作为这些宦官的养老场所。部分宦官在退休之前就自发组织成立了养老义会,由会里成员共同出资购买土地,建立寺院。会员年老退休后,入寺养老,死后葬入寺院。 三、戒台寺与清代皇室
清朝是由满族在中国建立的政权,所统治的对象是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族。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早已本土化,且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以及道家思想相互交融,对于汉族人民的文化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满族入关以前,清代统治者就从元朝那里接受了佛教,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太祖努尔哈赤就已经开始兴建佛教寺院。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后,继承了其父的宗教,对佛教多有保护。因此,皇家对于佛教的重要寺庙也是极为重视,并且大力资助。
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还曾多次来此地进香礼佛,游玩留住,并留下多处墨宝真迹。在此期间拨款重修殿宇,赏银赐物,撰文赋诗。康熙皇帝还亲自撰写了《万寿戒坛碑记》,镌刻成碑,明令保护戒台寺。而大雄宝殿的“莲界香林”、戒台殿内的“树精进幢”两块匾额则是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乾隆皇帝之手。寺内最为闻名的古丁香,就是当年乾隆帝初游戒台寺时为了给古刹增辉特命人从圆明园中移植而来。
戒台寺中的清代康熙御制禁止采煤碑中记录了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帝在巡视西山并留住戒台寺时,发现当地居民在寺院周边挖矿采煤,对戒台寺危害极大,不仅会对寺院建筑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寺院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于是便下圣谕并立碑为戒,令戒台寺周围,禁止凿山采石。 四、结论
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从而大力推广佛教,而佛教自身也在不断适应统治阶级的这种需求。“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句话说明中国古代皇权对于宗教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僧人对于佛教发展的一种变通,而佛教的蓬勃发展也对封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宦官大臣们对下一世的美好愿景也为了自己的养老事宜做好安排,因此信奉佛教,资助寺院发展,希望减轻现世的痛苦,迎来后世的幸福。而佛教寺院也根据不同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发展。原本佛教中的苦、集、灭、道四真谛与儒家入世思想相悖。在“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后,佛教为了生存下去开始了自我改造,使其适合政治、顺应社会、符合儒家伦理。从明代开始对于佛教的理论就没有取得什么重大发展,但是从世俗化的层面上来讲,佛教文化对百姓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因此也越来越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一[M].北京出版社,1983. [2]张云涛.北京戒台寺石刻[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3]门头沟政协,门头沟民俗协会编.京西民俗[M].银河出版社,2001. [4]北京市门头沟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北京市门头沟区志[M].北京出版社,2006. [5]丁守和,劳允兴.北京文化综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佟洵.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M].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7]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王同祯.寺庙北京[M].文物出版社,2009.
[9]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10]张成忠.谭鑫培向清廷求借大内藏经[J].中国演员,2014,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
朱可(1991—),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