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年级语文第2单元备课二次备课(共10课时)

五年级语文第2单元备课二次备课(共10课时)

来源:九壹网
五年级语文第2单元备课二次备课(共10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共计10课时) 王舍人中心小学任海燕 单元备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香茗,飘着悠悠的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越浓烈。

学情分析: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

教学方法措施:

1、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作者叙述顺序、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5、古诗词三首2课时 6、梅花魂2课时 7、*桂花雨1课时 8*、小桥流水人家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 3课时 回顾拓展二 2课时 合计 11课时 5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之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也不能寐。

学习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

帐”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柱石,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过很多诗与词,对诗意或词意大都能模模糊糊的说出来,通过教师引导的关键性的词语,能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不善于归纳总结。课前准备:

1、王安石的资料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1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谓川田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泊船瓜洲》 2、学生齐读课题

3、解题。重点引导泊在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它是多音字,另一个音读po,并分别组词。

4介绍当时历史背景 5、介绍王安石

列宁曾高度评价王安石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使学生侧面了解王安石,直到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改革家、哲学家、文学家}

二、整体感知:

1、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

2、教师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正音,特别强调“间、数、重、还”的读音。

3、你读懂了那一句? 4、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正音,使学生知道诗的大体意思,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感悟诗境

1、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那些诗句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那种牵肠挂肚的情感呢?

2、小组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何时照我还”理解。

4、一起朗读这首诗,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简单的绿字,让我

感受到春的生机

满目春色,处处生机盎然,瞧,

6、出示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7、绿字写出了什么?

{学生通过理解绿字的含义,使教师理解学生对此事的感悟能力} 8、小结:是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安石曾因这个字修改了十多次,最终用了这个字,可见作者在用词时是非常严谨的,我们今后写作中也要多修改,达到自己最满意。

四、回归整体 1、练习背诵 2、互相检查 五、布置作业 1、将诗与诗意写一遍 六、板书设计 5、古诗三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随堂测试一 一、填空。

1.《泊船瓜洲》的作者是代,《秋思》的作者是代。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行人临发又开封。

二、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意:

表达的感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 诗意: 表达的感情: 第二课时课时数2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渭川田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泊船瓜洲通过满目春色,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答。

3、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秋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步学习,理解诗意 1、介绍张籍

2、学生自读诗,你从中知道了什么,重点指导重的读音chong 3、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4、穿插张翰的思故乡的事

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说出欲、家书、意万重的意思

6、指名说。

7、秋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萧杀、凄凉、孤寂){学生也许并不明白秋在古代人眼中的意思,在孩子们的眼中,秋是火红的,秋是收获的季节,通过引导秋风的感觉,使学生了解此时此刻秋风带给作者的是什么感觉,体会此时作者的思想感情}

8、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说一说复、恐、尽、行人、开封的意思。

9、指名说诗意

10、齐读,自读,你能感悟到作者此时此刻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11、反复朗读,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三首诗 1、自读词。

2、简要介绍作者纳兰性德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根据下面的提示,理解上阙的意思。

4、小组进行交流 5、汇报。

6、从上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声势浩大,跋山涉水,旅途艰难)

7、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学生理解下阕的意思

8、小组进行交流

9、故园无此声,无有什么声音?在作者的心里,故园是什么样的?(安静的,祥和的,温暖的)

10、此情此景,更激发了将士们的思乡思家之情。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这首诗。

四、比较异同

1、两首诗和一首词的相同点是什么,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思亲的感情。

2、两首诗和一首词的不相同点是什么? ①写作方法不同 ②时令不同 ③特定景物不同

{通过比较,了解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把握每首诗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1、背诵诗。

2、搜集表达思想情感的诗句,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 秋思长相思

{唐}张籍 {清}纳兰性德 思乡怀亲 随堂测试二 一、填空。

1.《长相思》的作者是代。 2.山一程,水一程,,。 二、连线。 长相思宋代张籍 秋思清代王安石 泊船瓜洲唐代纳兰性德

三、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诗意: 表达的感情: 5、梅花魂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渭川田家》 教学内容:梅花魂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这篇课文,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文章在其平实的语言中饱蘸

作者对深爱梅花实为爱国的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与敬仰。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几年的学习理解、分析课文,在阅读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方法的运用,能够体会人物情感,品味人物高尚品格。《梅花魂》这课把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为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情感的升华之处有一些难度,但现在毕竟是21世纪了,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多,他们可能在课外书上读过,听别人介绍过或在电视上见到那些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的感人事迹。因此,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文章

内容的有机结合,相信学生会有柳暗花明的感受的。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措施: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继续开展“浓农乡情”的活动。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课前准备: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3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渭川田家》 一、看图,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

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

2、板书课题,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带着“?”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哪几件事?

(2)找出文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感受。 2、读后小组讨论: (1)讨论思考题

(课文写了外公的五件事:1、读诗落泪 2、爱梅责孙 3、别亲伤怀 4、赠墨梅图 5、送绣梅绢)

(2)哪几件事和梅花有密切的关系? (3)交流各自的感受

(4)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跟大家研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书、感悟、小组交流、研讨,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较好地照顾了个体间的差异。

三、品读诗句,感悟“爱梅”。

1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

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

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a、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b、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板书)

c、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d、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e、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f、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随堂测试一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

颇.负盛名玷.污秉.性衰.老眷.恋 二、连线。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山中送别》 第二课时课时数4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渭川田家》 一、复习,听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里面的词语。 二、品位“三哭”,感悟真情。 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理解古诗的含义。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

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三、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1、(指课题)什么叫“魂”?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1、写作方法 (1)读最后一小节

(作者看到了梅花图和梅花手绢就等于看到了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2)读课文第一小节

作者看到梅花就想起了外祖父。

(3)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相连)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欣赏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感情

(找出写得好的词句,读一读)

3、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梅花的秉性:感受到海外赤子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积累了好词佳句……)

4、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后的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和求异性,照顾了个体的差异。

五、练习:(任选一题)

(1)构思一幅梅花图,表达你的爱国之心。 (2)写下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3)搜集、吟诵梅花诗。

设计意图:由学生任选一道练习,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题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语文课内学习向课外的拓展。

板书:

6* 梅花魂读诗落泪 爱梅责孙爱梅 别亲伤怀三哭思乡爱国 赠墨梅图 送绣梅绢 资料袋: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雪梅之二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词句:

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⑶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⑸造物作梅花,毫毛无遗恨。 随堂测试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 fāng sāi biān diàn wūhuáqiáo líng hún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衰()娟()桥()玷() 哀()绢()侨()站()

三、题目“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7、桂花雨 教学内容: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

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材分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之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在这些方面有所侧重。

学情分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哪些快乐;然后,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课时数5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溪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名简介桂花。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

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学生谈谈对桂花的了解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桂花的名句。

[除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还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积累语言的教育。] 2.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魂”

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自

己的看法。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2)交流。 2.细读悟情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学生边读边勾出有关的词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内讨论有关问题,体会课文内容。品读、讨论、交流。 [再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感情,并领悟表达。]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芳香四溢香 摇花似雨乐 爱花思乡情 随堂测试 一、读文回答。

1. 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从“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无论……都……只要……就……如果……就…… 1.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 2.小时候,对什么花,不懂得欣赏。

3.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 差多了。 9、小桥流水人家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溪居》 教学内容: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能主动认识6个生字,识记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材分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

的方法有所领悟;二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新闻记者提示,边阅读边思考。所以要求学生只粗知文章大意即可,但要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课时数6

课前经典诵读:《上善若水》——《溪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师引导: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书写;潺字。 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

[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学生边读边画。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多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感悟交流。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随堂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ēnuódiǎn zhuìgān hépáng xièchán chán ( )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桥()的清风柔软的() ()的舞姿()的声音粼粼的()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

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

句、激发

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材分析:

本次回顾?拓展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这三个部分。安排“交流平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书法感情的方法;安排“日积月累”的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安排“趣味语文”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但作者不是空泛地抒情,而是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来表达。学生已对本组课文主题有了体会,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积累有关的诗文、佳句,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

学生:1.查找有关故乡情诗文。

2.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家乡的变化,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记下自己的所见。

课时安排: 1课时(课时数7)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平台 1、谈话:

(1)“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自由交流。

(2)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交流平台。

[通过谈话,使学生从整体上回顾本组课文的主要特点。] 2、赏读片段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会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老师指名读句子。

(2)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过的内容,再次感受客居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温故而知新。]

教师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3、学生们各抒己见

(1)教师提问: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批注。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然后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学交流平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话题进行讨论。]

(2)教师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能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教师提问: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学生回答。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1、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交流平台,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2、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

3、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诗文?也能把它们记下来吗?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三、学习趣味语文,激发学生兴趣 1、先自读趣味语文内容。 2、小组交流读后体会。

3、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四、作品展示家乡美

爱家乡,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一种感情。读着美文,看看我们的家乡,热爱之情定会油然而生。我们的家乡美不美,拿出我们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尽情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口语交际二课时数8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中文章都是围绕着思乡、爱乡展开的,学生对于其中的写作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因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围绕着自己的家乡来进行活动安排。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着活动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自主参与商讨。 课前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