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对乡土气息和爱国情怀的理解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方戏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同地区的地方戏,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乡土味,体现的是当地的乡土文化与生活风貌。乡村要振兴,文化应先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地方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从诞生之初便与土地和农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乡村群众之所以喜欢地方戏,是因为地方戏中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比如,盛行于鲁南苏北地区的柳琴戏(又称拉魂腔),就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村村琵琶响,户户拉魂腔”“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为听拉魂腔,多跑十里也不枉”等戏谚,就形象地表达了当地老百姓对柳琴戏的热爱。
如今,“在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中,乡村社会逐渐丧失了文化培育的性和自主性,丧失了自己的话语表达和文化自信”(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乡村文化的式微而渐受冷落。重新扛起地方戏乡土文化表达者的大旗,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也关乎地方戏自身的发展。
乡土味是地方戏最大的特点。地方戏要实现振兴,须从回归乡土做起。可长期以来,由于对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地方戏缺乏必要的梳
理、提炼与再创造,地方戏曲在传承上缺乏理论指导。同时,地方戏曲团体普遍缺少作曲等专业人才,很多市县级戏曲院团排新戏时,几乎都是从省会城市、北京、上海等地请主创人员,于是出现了地方戏的演员听不懂地方方言的奇怪现象,这导致地方戏的乡土味不断缩水。很多地方戏听上去都差不多,甚至越来越京剧化,这怎能吸引地方观众的兴趣?
地方戏重拾乡土味,应该从基础性的人才培养工作做起。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依靠中国戏曲学院等少数高校,地方戏曲院团应与地方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比如,山西运城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学院,就开展了深度合作,开创了院团与院校合作培养地方戏人才的新模式。对于编剧、唱腔设计等地方戏急缺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在戏曲院校搞定向培养或者戏曲院校与地方院团搞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