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地区农牧区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思考
农业生产是人类以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产业。我国传统农业早已有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并付诸实践。例如桑-蚕-桑及养殖-种植-养殖的循环;又如用地与养地结合,就是从土地取走的物质通过施肥还田,使“地力常新壮”。通过季昆森教授的讲解,我在学习中了解到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柴达木盆地最大的资源是荒漠,其次是草滩、草原,再其次是矿产资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我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大型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目前已经进入实施的项目主要是工业项目,包括煤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化工等,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学习,我想,柴达木盆地是否也应该在农牧区推行循环经济?是否可以把荒漠、绿化、草原、养殖、加工、销售、旅游等概念也引入海西州农牧区,作为推进农牧区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作为海西州州府的德令哈市附近有淡水河和淡水湖,适用在柴达木盆地种植的树木经过几十年的试验与培育,已经有十几种树木可以在有水灌溉的条件下成活、育林。
沙漠、荒漠种树一旦成活,只要人类不破坏,树木就有办法从空中吸收水汽,特别是通过释放大量凝结核来凝结空中的水汽,因为德
----------------农业循环经济学习心得
蒋在龙
令哈市周边空气中并不缺水汽,所以一旦凝结,多余的水就会顺着树叶、树干流到地面,地面一旦有水,就会大量自己长出灌木和草,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科学试验证明,一万亩荒漠如果森林覆盖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就能满足最低的降雨条件(如榆树和胡杨等),再种植20%以上的灌木(红柳、枸杞等),剩下50%空地可以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也可以任其自生生成草地、草场。
草场一旦形成,牧民的养殖业就可以进行扩大,牛、羊、野生动物驯养都可以进入规划,就可以形成一条以动物养殖为经济纽带的产业链,同时带动奶制品、肉类加工业、皮革制造业、明胶制造业、枸杞产业等农副产品的产业发展。
所以德令哈地区只要激励和扶植农牧民种植30%以上的森林,剩下70%的地方由农牧民自己支配(最好规定有20%以上的经济林),这样海西地区不仅改善了荒漠,同时土地增值效益也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
如果海西地区的农牧业循环经济取得一定的效果,与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实验区就会形成两大循环经济系统,互相弥补,工业促进经济发展,农业净化空气,改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