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泪珠与珍珠解析

泪珠与珍珠解析

来源:九壹网
探规律 抓关键 搞好散文阅读

——兼谈散文《泪珠与珍珠》

杨志勇 薛志勇

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学体裁,散文在语文高考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搞好散文的阅读教学意义重大。下面笔者以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泪珠与珍珠》为例谈谈散文的阅读教学。

首先,鉴赏散文须知其人,知其人方能论其文。又叫知人论文。《泪珠与珍珠》作者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自幼酷爱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浙江大学中文系,师承夏承焘先生研究古籍,咏诗填词,在词学方面造诣很深。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流离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去,历任高检处记录股长等职,由于工作关系,她对社会人生的了解更加深入,但却始终饱含一颗爱心来认真生活。其文章往往以小见大,感情细腻柔婉,多有抒发怀乡思人,感悟人生之作。对作者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鉴赏散文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泪珠与珍珠》一文写于1988年6 月。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近十年,对的“三通”已经实施,游子纷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他们对祖国既感到陌生又感到亲切,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游子情怀,这种情怀在文学界又激起了新的文学思潮。像人们所熟知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诗《乡愁》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不是偶然的。这种游子情怀同样表现在琦君的《泪珠与珍珠》里。文章写道:“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际,才能体会老杜‘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

两岸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 ,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的眼泪吧。”读此等文章,不由人不怆然伤怀,喟然长叹。这一段是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醒人耳目,感人心怀,启人深思的力量,是体现文章的主旨之处。如果阅读时对此视而不见,则阅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再次,阅读散文要善于从细微处发掘主旨。如第6段中“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一句含义深刻。我们不妨从反面想,此为“可悲”的,什么是“不可悲”的?那不正是使人感到无比欣慰的相聚吗?在这里流的泪,不仅是分而又合的喜悦的泪,相见时难遭受磨难的哀痛的泪,还包含着因有生之年终能相聚的欣慰的泪,这样理解我们就会对返乡文学和探亲文学多了一层理解。联系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会令人感悟到:既有“在”的,“回”的,那“不在”的,“不回”的,又是什么呢?不正是烟消云散的六朝繁华吗?此种句子十分细微,却关乎文章主旨,正是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挖掘品味鉴赏的地方。

近几年,高考散文阅读是一部重头戏,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见仁见智,但以上笔者所谈三点,在教学中经验证,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其实,以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为例,可探讨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如含蓄的文风,层递的结构,形散神聚等。本文乃我的教学初探,见识浅陋,期待大家给予散文的阅读教学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并且推而广之到其他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教学中。

2.领悟课文在抒情上的特色。 从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寻求抒情的契机,情抒发得真实雅致,有合理的发展过程。

如写马区夫人的话、谢冰心的散文、白居易的诗、杜甫的诗等等都通过少女的观察写出来的,而少女的天真乃是最为令人感怀和令人联想万端的。其中既有真情,也有激情,还富有深情。接着下文说:“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则是通过一个成人的口吻叙述了饱经风霜之后对家国之恋、亲人之恋的种种复杂感情,成熟深切。

3.领悟作者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摘录有关评述,以供参考:

琦君散文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她写在的所经所历,写在海外的所见所闻,也写记忆中的故土风情,她写亲情,爱情,也写真挚的友情,情愫纤细浓重。她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琦君的散文没有大起大落、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感情纠葛,她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地体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从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即使是过去曾经历过的痛苦和烦恼,她也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她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完整地融进了创作之中。(见方忠编著《台港散文40家》)

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她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是故,琦

君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见伊始《琦君散文代序》)

可以说,这些评述都是极切合琦君散文的特点的。在这篇文章里,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引起了作者的遐思,浮想联翩。这正是艺术散文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