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赖山阳史学思想嬗变研究

赖山阳史学思想嬗变研究

来源:九壹网
r文化与传播 赖山阳史学思想嬗变研究 。张赫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武家政治史和天皇政治史的认识方面。 山阳去世后,他的思想经历了明治维新前后的两次重要变化。第一次变化,其思想中的尊王、民生、废藩置县 等主张被重点关注,成为明治维新的助力;第二次变化,其思想中的民族主义被发展为国粹主义,强兵思想 也演化为对外扩展的军国主义,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赖山阳;《日本外史》;《日本政纪》;天皇;国体 中图分类号:G 112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9—011O一02 位置。既有的研究也存在重科普,轻科研;重宏观,轻细节等不足。 二、山阳的史学思想 、关于赖山阳思想的先行研究 赖山阳(1780—1832)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史学家、汉 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日本外史》、《日本政纪》、《通议》等。其中, 《日本外史》在中国清末也曾出版发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 定影响。有关其思想的先行研究,笔者做出如下梳理: (一)Et本方面 《日本外史》记述了从源氏到德川氏的武家政治史,《日本政 纪》从神武天皇开始记述,侧重天皇政治的得失评价。此外,还有 一些史论、史诗等,这些作品共同构筑了山阳的史学体系。通观 (一)对“封建”的认识 对“封建”的认识也是对日本武家政治史的认识,封建的形 这些作品,可以发现山阳的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战后初期,由于普遍认为赖山阳的思想与军国主义的兴起有 一定关系,再加上汉文的衰落,学界对山阳的思想普遍采取回避 态度。笔者查阅到的最早的一篇论文是石垣重信的《山阳史学的 历史性格》(1969),该文认为山阳史学的基调是“天道观”,指出了 战后学界认为山阳的史学是“绝对主义天皇制史学”这种观点是 错误的。1970 ̄代以来,出现了如德田进、安藤英男、中村真一郎、 野口武彦等学者。德田进对山阳的研究集中在赖山阳的经世思想 成过程也是武士阶级逐渐掌握政权的过程。日本中世,还没有 “封建”这种说法,当时的社会被称为“武士之世”。到了近世,山 阳在《新策・封建略》一文中首次提出“封建”这一概念,“封建势 也,制势人也”。继而,在《日本外史》(卷13)中写道:“在昔王家, 郡县七道,此时未有封建之势也。自相门世全,所在封户El多… 至源氏,封建之势始矣”。“封户”指的是分封而制,这是日本最初 的封建形态。“封建之势始于源氏而成于足利氏,足利氏未享其 方面,代表作有《赖山阳的社会经济思想》(1971);安藤英男作为 幕末思想研究者,研究侧重赖山阳的历史哲学和明治维新的关联 性,并肯定了山阳思想中的进步意义。中村真一郎对山阳的交友、 游历和思想进行了一般性的评述。野口武彦认为山阳强调在历史 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l生。滨野靖一郎通过比较研究,对山阳政治 利而不胜其弊,织田丰臣承其弊而不知裁之之术,盖皆有待于我 德川氏也。”山阳将日本封建制的形成分为源氏、足利氏、德川氏 三个阶段进行了考证。 思想的渊源、内容以及流向作出了细致地考察。此外,还有一些研 究论文,如池泽一郎在《赖山阳的反权力思想》(2010)一文中认为 山阳的历史哲学体现出反权力、反权贵的特征。 (二)中国方面 “封建”的形成、发展、衰微都有客观趋势,即“封建之势”,山 阳对“封建之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内容涉及到民生、边防、兵 制等多个方面。笔者在《赖山阳“封建之势”理论体系研究》 (20l2)一文中曾指出,“这一理论体系主要以《日本外史》中的史 论和史实为依托展开,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个方面构成。显 迄今为止没有关于赖山阳的著作。朱谦之在《日本的朱子 学}(2ooo)-书中,用了20余页介绍了山阳的儒学思想,将其归 入朱子学的范畴。赵建民的《赖山阳的<El本外史>与中日史学交 性因素中的‘势’包括了兵势、地势以及政势,兼具连续性和更替 性特点,而‘制势之术’则强调了执政者施略的重要性。该理 论的隐性因素是‘封建之势’的历史流向,出于对时局的忌惮,山 流》(1992)一文认为《日本外史》是日本史学开始摆脱中国史学 传统影响的一部代表作。该文着眼于《日本外史》在中日两国交 往方面的地位、作用等内容。张冬阳博士的《赖山阳史学的整体 考察报告)(2013)、《赖山阳的汉学与史学)(2014)介绍了山阳的 史学的基本观点和成就,认为山阳将正统论延伸到武士政治中, 鼓吹了忠君思想。 总的说来,中日两国的赖山阳思想研究都没有处于学术中心 i 10 阳采取了含蓄隐晦的方式,间接地指出了德川政权‘盛极必衰’ 的结局”。山阳认为武士阶层掌握政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这 个过程中,他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制势”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二)对“名分”的认识 对“名分”的认识基于山阳对天皇政治史的认识。大义、名分 这些观念对日本近世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山阳对名分论的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ZWYB2013004。课题名称:赖山阳“势论”思想嬗变研究。 【作者简介】张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语文学刊 理解主要是通过天皇和将军的“名”与“实”的相互关系来实现。 为近代市民社会思想,其思想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 这方面。 首先是天皇之名。山阳认为自神武天皇起,El本皇室通过世 袭制度传承血统,保证天皇之名永续。在这个过程中,没发生过 易姓,因此皇室的血统是单一纯粹的。天皇的权力由神权和 政权两部分组成,神权源于日本的神国观念,是虚权,对此山阳 没有做出过多考察,认为“神武之前莫得而知”;政权是对国家的 实际控制权,是实权,即天皇之实。古代Et本武士阶级还没有兴 从维新期结束后 ̄lJ20世纪初这段时间,山阳的史学思想又 经历了一次变化。维新前,山阳思想中关于国体的主张发展“尊 王论”,朴素的民族主义演化为“攘夷论”;而明治维新后经过山 县有朋(1838—1922)等人的发酵,山阳倡导的国体、民族主义进 一步发展为激进的国粹主义。山阳在《日本外史》中指出日本古 起,天皇亲自率领,名实合一。武士兴起后,虽然一直保留 “天皇”这一称号,但天皇逐渐失去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天皇的 “名”和“实”开始分离。天皇名实分离的过程,也是武士阶级权力 不断壮大的过程。自源氏起,El本历史上开始有“武士”之称,并 代“全民皆兵”、天皇为统帅,这是一种理想的形态。这种想 法在明治的兵制方面得到了实现。山县有朋是一位彻底的 山阳崇拜者,他对内致力于建设日本近代陆军,巩固天皇地位; 在《军人敕谕》中主张“我国(日本)世世代代为天皇统率”, 宣扬勇敢、忠诚,强调天皇的绝对权威。仔细解读《军人敕谕》,可 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天皇任命将军、认可 将军作为幕府的最高长官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武家政治的合 理性基于将军的称号和权力均来自朝廷任命。这是对“名分”的 尊重,也是朝廷・幕府相互制约的体现。 与中国的大义名分强调君主——臣民这种纵向的伦理关系 不同,山阳认为在日本,“名分”强调的是天皇和武士的相互依存 关系,“名分”不仅要坚持“天皇=朝廷”的正统性,还要考虑到“将 军=武家”权力的合理性。同时,对天皇之“名”的永续性的强调、 对国体的认识,是山阳思想在其后的嬗变中最主要的方面。 三、山阳史学思想的嬗变 山阳作品的畅销是在他去世后。1844年,川越版《校刻日本 外史》发行,其后再版14次共计30Z]J"部几乎售罄。据统计,从明治 维新至二战,正式出版的《日本外史》版本多达80余种,《日本政 纪》、《通议》等书也出现多个版本,甚至达到了当时可以读懂汉 文的知识分子人手一部的程度。如此众多的读者是山阳思想不 断发生变化的基础。山阳去世后,幕府统治走向衰微,西方国家 也开始频繁骚扰日本沿海地区,日本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 这种时代背景下,山阳的史学思想也在明治维新前后发生了重 要变化。 由于《日本外史》、《日本政纪》等作品的普及,上层人物及下 层武士中都有人受到山阳思想的影响。如,山内容堂(1827—1872) 是土佐藩的第15代藩主,他不仅在思想方面,而且连书画雕刻等 都刻意模仿山阳,直接推动了土佐藩内的尊王讨幕运动;吉田松 i830 1859)被《日本政纪》中的论赞感染,将该书作为私塾的教 材;伊藤博文(1841~1909)、井上馨(1836~1915)赴英国留学时特 意将《日本政纪》带在身边。通过上述人物的社会活动,山阳思想 中有关“尊王”和“国体”思想的部分被重点关注,山阳强调天皇 的绝对性,支持El本古代的国体,肯定“万世一系”。进入维新期, 新兴阶层将山阳的观点具体化,认为天皇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 表,期待天皇亲政的同时否认武士阶层,主张打破“士农工 商”这种身份制度的。从明治维新的结果来看,日本社会结 束了幕藩下将军掌权的历史,明治天皇重新掌握国家政权, 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明治维新后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 法》第一条中规定“大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之统治”,被称 为“明治之父”的伊藤博文在《》一书中指出的 第一条是根据《日本政纪》中对日本历史的记述进行的高度概 括。同时,提倡废藩置县、四民平等、民本主义等山阳的思想基本 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实践。山阳的思想在社会运动中被赋予了实 践性性格,他的历史哲学中很多朴素的儒学主张也逐渐发展成 以看出很多山阳思想的影子,这一点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共识。同 时,山县有朋对外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的侵略扩张理论,主 张出兵朝鲜和中国。此外如另一位军国主义者——山本五十六, 他致力于打造日本近代海军和空军,在学生时代的一篇作文中 将山阳写成“助维新之伟业,开文明之先端”(原日文,笔者译), 虽然对山阳的评价言过其实,但可以从侧面看出山阳思想对他 的影响。另一方面,山阳认同保留天皇称号的前提下,可以将原 本属于天皇的政权下放到将军手里,这一观点实际上为天皇无 政治责任的形成提供了先行理论。在军国主义泛滥的时期, 天皇一方面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权与皇权的象征,拥有绝对的统 治权和全体国民的崇拜,另一方面天皇对实际的政治行为不负 责。这种矛盾的加上日本自古以来的尚武轻生的思想,最终 违背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在201 ̄[Z纪的前几十年里为亚洲乃至全 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山阳史学中对日本国体的认识,经历了明治维新后演化为朴 素的国家主义,进而具体地分化为“尊王”和“攘夷”两个具有实践 性的主张。但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皇权再次回归,认为日本国体 有着至高无上的优越性这种观点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国家” 和“天皇”的概念被极度神化,最终演变为国粹主义。而山阳最初 提倡的国防思想经过山县有朋等人的发展,演化为强兵思想,进 而开始军事上的扩张,最终演化为军国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山阳史学思想的两次重要变化都是其思想中的 一部分内容被强化突出,进而获得行动性特征。从影响上看,前 者具有进步性,后者则是反动的,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不同时 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性格,可以将之理解为山阳史学思想的 二重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山阳史学具有的浪漫主义性格,其 文学色彩浓重的语言为后人提供了多样性的理解方式。这也是 后人对山阳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滨野靖一郎.赖山阳的思想——日本政治学的诞生[H].东京 大学出版会。2014. [2]赖山阳.校刻日本外史[H].彰文馆,1911. [3]源了圆著,郭连友译.德川思想小史[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4]曾枣庄.评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9(1). [5]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M].人民出版社,2000. [6]植手通有.日本思想大系49赖山防[H].岩波害店,1977. 111 I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