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考点

传统文化考点

来源:九壹网
章节1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

(一)社会进化论者的定义(英国的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二)文化功能学派的定义(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器物与习惯之和。 (三)中国学者的定义(贺麟):所谓文化是经过人类精神铸造过的自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神本到人本,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三家归一:儒家、道家、仕家(佛家)

章节2宗法-社会结构中的范型

一,宗法社会结构中传统文化的范型:伦理型

(一)宗法社会结构:始于氏族,血统联盟构成了社会基础,家族,宗族

宗法社会的主要特点:家国同构,即国家的君臣、官民关系的家族化,如同父子关系。 (二)伦理型的体现

1,知识论:读书的目标在于人的道德觉悟,学知识是次要的(“知书达理(礼)”,由此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区分,即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区分) 2,政治学:社会治理的德治主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灭亡”《管子,牧民》 3,神话学,辞章学对德的倡扬:“道德神”的问题,由此中国文化的崇德与西方文化崇力的分野

(三)中国文化中的伦理起源论完成于《易传》(成书于战国末期),体现于这样的一段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二,社会中传统文化的范型:政治型 (一)中国传统是的问题

1,传统中国社会的政体为君主的政体 2,君主政体核心问题:君主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文化决定权、指挥权于一身 (二)政治型的体现

1,思想上的“一元化”:思想中的政治,思想的政治化 2,学术与政治的一体化,读书的重要目的是入仕为官,为政治服务

章节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一统”中有“多元”: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一尊”建构了“儒学一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但此后中国文化有不少同儒学相悖相济的东西 二,高扬“群体”也不漠视“个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构成中,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群体认同”,但也有对“个体”、“个性”、“个体自由”的关切:

(一) “群体认同”问题

1,“家国同构”中的‘家族至上”,“国家至上” 2,儒家的“仁”、“义”观念中蕴含的集体主义 3,“和为贵”观念协作精神或集体感 (二)对个体、个体自由的关切

1,道家的关切 2魏晋名士(原籍、嵇康)的反儒教,追求个性 3,儒家在群体认同中也有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三,重“事功”也讲“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生观层面提倡事功甚至是实利,但也重视超事功、超实利的审美 1,重事功,重实利

(1)儒家的三不朽观念(立德立言立功)和人格理想(内圣外王) (2)墨家、法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实利(或计算)关系 2,超越功利的“审美”

(1)道家:《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心斋”,“坐忘”。

(2)儒家:《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章节4传统文化性格:农耕文明中的性格 一,务实精神:不玄想,重实干

李泽厚: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 章太炎:国民常性,所察在政务实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古文化专家对务实精神的肯定,认为是贤人君子之风:“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二,思维方式上的循环论

(一)所谓思维上的循环论:展开后的环环相扣、最后又回到原点的推原思维

1,对朝代更迭认识的循环 2,自然观、世界观的循环:董仲舒五行的相生相克 3,修身主张的循环论朱熹对《大学》“修身”问题注释的循环:《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文章结构的推原思维:讲求首尾呼应的“盆蛇”结构 三,有关世界社会的恒久观:认为世界、社会恒久、静定,而在民族心态上,崇尚习惯,好常恶变,即有崇“久”观念 四,“贵生”观念

(一)所谓“贵生”观念:重视自然界与人类的繁衍生机,眷顾生命

《易传》 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大德,生生之谓易。 孔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五、讲求“中庸”:为人处事不偏不倚,允当适中 孔子有“允执其中”之说。 还有文献:舜执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极高明而道中庸 六、“安土重迁”观念:生活空间上愿意固守本土,反对迁徙 《周易》从“爱”的角度来提倡: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礼记》从“乐”甚至“立身”的角度提倡: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章节5《易传》的思想

一,礼赞生命,欢呼,提倡奋进。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矣哉”。(“”一词首见于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把人提高到了与天地并列的崇高地位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如《中庸》:人又能力“与天地参”。 三,提出了系列生存智慧或生活辩证法

(一)“动静不失其时”,“见几(机)而作”,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君子见几而行,不俟终日”。 (二)“安不忘危”,有备无患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三)持盈保泰,戒骄忌满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患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四)以屈求伸,以退求进

章节6先秦子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一、子学的派别:

《汉书,艺文志》儒家,道家,阴阳,法家,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二、子学兴起的语境

(一)春秋末年,奴隶制被挑战,曾经由奴隶主贵族所有的文化知识开始走向了民间

(二)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争霸吸纳良策,当中,不仅招贤养士,还给予知识阶层一定的言论自由度 德国文化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因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成为历史的“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的具体话语:春秋战国时代因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成为历史的“轴心时代” 三、几个主要学派的思想:

A.儒家(一)儒家学派推崇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六艺”、“六经”、“五经”说 法)(二)孔子创立的儒学的思想要点

1,贵仁:所谓“仁”:“仁者爱人” 2,尊礼:孔子尊礼的语境:春秋战国时期的所谓“礼崩乐坏”

3,重教 (1)孔子对“学”的价值论: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弊也枉。 (2)孔子对“学”的情志论:朝闻道,夕死足矣 (3)孔子重教中的“有教无类”思想 4尚“中”:讲中庸,“允执其中”

(三)孔子之后的儒学: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而有影响的是孟轲与荀况为代表的两派

1,孟轲: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其思想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在“仁”学理论上,提出了“义“,孔子提“杀身成仁”,而他说“舍生取义” 2,荀况: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他强调“人性恶”,主张通过“礼”的教化来实现以“礼”治国。 (四)儒家学说两个著名的命题

1,“内圣外王”:人格理想层面的命题,“内圣”是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这个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

为目标。 2,“天人合一”:儒家以“究天人之际”为使命,随之有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命题。在历史上这个命题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孔子讲求遵从自然客观规律的“天人合一”(“敬天命”,“畏天命”) 董仲舒的讲求“天人感应”的带神学色彩的“天人合一” 从孟子到宋儒讲求人的“养性”与“天道”相通的“天人合一”

B.墨家的思想主张,有十点:1,尚贤;2,尚同;3,兼爱;4,非攻;5节用;6,节葬;7,非乐;8,非命;9,天志;10,明鬼。 C.道家(一)老子的基本思想 1,“道”的本体论

(1)老子的“道”的主要含义:世界的根本,本体,本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对于老子,作为世界本体的“道”以“自然而然”为原则。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对于老子,作为世界本体的“道”不可言说与“无形”

2,政治上“无为而治”的主张 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逻辑还是“道法自然”;带有批判性。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1.逍遥自适的人生观:认为真正自由在于“任其自然” 庄子: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2,庄子对人生之不自由的认识:在于人“有待” 传统文化的“儒道互补”问题

李泽厚: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中国传统社会的士大夫们正讲二者结合了起来。他们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进退自如,正是精神人格上的一种“儒道互补”。

章节7魏晋玄学

一、魏晋玄学的特点:魏晋玄学是对魏晋南北朝的一种哲学思潮的称谓。“玄”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发明权在老子那里。老子在谈到世界构成或存在的“有”与“无”的问题,这样说:此两者(即“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玄学,就是魏晋知识阶层在探讨某些幽深玄远的问题。

(一)重视名理、义理分析,是一种“纯粹理性”,即一种纯粹抽象思辨的“形而上” 代表人物王弼的学术追求:“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限”。 (二)在学说上以老子庄子思想为骨架,也用老子庄子的哲学对儒学作出新的论证,引道入儒

(三)一条学术路径是论辩---清谈,当时玄学著作也多有对话体,论辩双方“以义理胜而不以地位胜”,反映了“重真理轻权威”精神 二、魏晋玄学中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三、魏晋玄学兴起的逻辑

(一)世家大族庄园经济发展,政权对学术的干预弱化

(二)战乱带来了深重的生命危机感,使得魏晋名士看取老子庄子哲学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三)儒学出现危机,这使得玄学能够思想,能够以“思辨”来探讨相关问题 1,名教危机

(1)所谓的名教:儒学中的礼教,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2)魏晋时代从文人的“放言”到女人的“放肆”都构成了对名教的挑战 2, 经学式微:玄学的思辨路径有了可能

所谓的经学:汉儒注解、阐释儒家典籍之学。特点是僵化繁琐:认为儒家经典“无一字无大义”,“无一字无来历”。 (四)受汉代道家思想中的黄老之学的影响

黄老之学: 产生:战国时期齐国所谓“稷下学宫”的学者; 主张:知雄守雌,刚柔相济; 实质:政治哲学。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就是这方面的著作

四、魏晋玄学四个阶段;(一)正始玄学:“正始之音”,玄学的开创期,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二)竹林七贤的玄学,代表人物阮籍,嵇康 (三)西晋玄学,代表人物:郭象 (四)东晋玄学,玄与佛的合流期 五、魏晋玄学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一)关于世界本体的“有”“无”之争:老子庄子以为世界“有生于无”。魏晋名士就此展开了讨论。 1,何晏,王弼有“贵无”说:世界“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以无统有” 2,郭象的“崇有”论:否认“无”可生“有”,认为“有”是自生的,“有”是世界之本 (二)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先秦老庄思想崇尚自然,反对名教。顺着这个思路,魏晋玄学做出相关的讨论。 1王弼的本末体用关系:“自然”是本,是体;名教是末,是用。 2,郭象的统一关系,认为尊卑贵贱,仁义礼法,是天理自然,名教与自然是一回事 3,阮籍、嵇康的名教与自然的相反论,提出名教是对自然的束缚,因而要“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关于“言”与“意”关系的讨论:针对汉儒对儒学注解的繁琐,讨论了言与意的问题 1,荀粲的“言不尽意”; 2,王弼的“得意忘言”; 3,欧阳建的“言尽意”。 六、魏晋玄学的意义

(一)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 (二)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辨高峰 (三),批判了传统,对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形成了个体人格的自觉: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或生存的意义

章节8佛学:即佛教建立的学说,核心是佛教的教义 佛学的宗旨,两个基本思想

(一)宗旨:论证众生如何从苦痛中解脱出来。 (二)两个基本思想:

1,四圣(真)谛说:苦谛:“人生皆苦,一切皆苦”。(海德格尔:人生即“烦”,即“操心”) 集谛:“召集”人生诸种苦痛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之一是“造业”的因果报应循环; 灭谛:人生苦难的解脱,达到涅槃,又称“爱灭苦灭圣谛”。苦之灭在于爱(欲望)之灭: 道谛:摆脱苦痛,至达涅槃的道路、方法:

修行的方法多,概括起来是所谓的“三学”:一是“戒”(戒律),二是“定”(禅定),三是“慧”(觉悟真理,根绝无明烦恼) 2,“三法印”说:辨别一些典籍是否是真正的佛教教理的三个基本原则:

“三法”:其一,诸行无常:世界是变的,其二,诸法无我:其三,世界没有自存的东西,貌似自存的东西是暂时的,相对的,所以“一切皆空”

中国佛学的代表:禅宗,

(一)“禅”:意译为“静虑”,也就是如上“道谛”的“禅定”。 (二)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以禅定为内容 (三)禅宗的三个佛学思想 1,佛性说

(1)所谓的佛性:佛的性情,情志,特征

(2)《坛经》的说法:如是一切佛,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

(3)慧能语的主旨:其一,佛性在于人“清净”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其二,学佛修行,在于除去妄念,拨开云雾,认识到自己清净的本性 2;顿悟说:《坛经》:“直指本心”,“顿悟成佛”(人要有佛性,不在于坐禅念经,也不在于长期修行,而在于把握佛教的真理突然觉悟,见性成佛) 3,无念说:《坛经》:“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接触外界不产生任何表象,之保留本心清空),无住(不留恋、不执著于外)为本”。禅宗认为:“三无”当中,无念是根本;无念是人顿悟成佛的必由之路

章节9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性格: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但也融入了佛、道的东西。所以是一种新儒学 二、理学的开山者、奠基人、集大成者

开山者:周敦颐(其作《太极图说》、《通书》被尊为理学经典) 奠基人: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三、宋明理学讨论的问题

(一)本体论“气”与“理”的问题

1,北宋张载的“气”本体; 2,北宋程颢、程颐与南宋朱熹的“理”本体; 3,南宋陆九渊、明代中期王守仁的“心”本体 (二)心性论的问题,包括两点:人性的来源;心,性,情的关系 (三)认识论的问题,朱熹的“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体验到外在性规范的“天理”;“致知”,就是从“天理”中感悟到社会人伦的东西并贯彻到行为中去。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把外在的“天理”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伦理欲求,即转化为一种伦理上的自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