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浅析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浅析

来源:九壹网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浅析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

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

小学生在解

决问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

“山穷水尽”等等。这些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

题的策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

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假设策略

有些问题用一般方法很难解答,可假设题中的情节发生了变化,假设题中两个或几个数量相等,假设题中某个数量增加了或减少了,引起变化的数量的大小,题方法就叫做假设法。

例:甲从A地到B地,每小时走提前1小时到达,求

AB两地的路程。

5千米,可以提前

1小时到达,”假设继续前进,在相同的时

5-4=1(千米),

4千米,可以准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走

5千米,可以

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推理,

调整由于假设而

这种解

题中隐蔽的数量关系就可能变得明显,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分析:“如果每小时走

间内会多走5千米,通过比较发现,第二种速度比第一种速度每小时多走一共多走了5千米,说明走了

二、画图策略

5小时,则AB两地的路程是

4×5=20(小时)。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

使用这项解题策略,

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

象性的特点。尤其是六年级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对应分率的关系。

画出线段图,更有利于学生找出对应量与

例:五年级共有三个班,已知一班、二班、三班各班的学生数相同,一班男生数与二班女生数相同,三班的男生占全年级男生的

3/8 ,那么女生占全年级的多少?

分析:因为一班男生数与二班女生数相同,通过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发现如果一班的男生和二班的女生调换一下,则一班全是男生,二班全是女生,三班的男生占全年级男生的3/8,那么二班的男生就占全年级男生的5/8,把男生看作单位“1,”总人数就是男生的

15/8,

反过来男生占总人数的

8/15,则女生就占全年级的

7/15。

三、巧妙设数策略

有些题目没有明确的数量关系,但是仔细去分析又可以找出关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设定一个数,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这样就很容易地得出关系

式。

例:带了一些钱去书店买书,如果买甲种书刚好可以买8本,如果买乙种书正

好可以买12本,如果买丙种书则刚好可买24本。决定三种书买一样多,那么他带

的钱能买三种书各多少本?

分析:题中所带的钱及三种书的单价都是未知的,使得问题变得很复杂,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把老师所带的钱设为240元,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可以求出甲、乙、

丙三种书的单价分别为

30元、20元、10元,很轻易地得出买三种书各是

240÷

(30+20+10)=4(本)

四、列表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甲走的路程是乙的

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

4/5,甲乙速度的比是(

)。

分析:因为这道题没有具体的数量,只有甲和乙路程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学生一时间难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列成表格,数量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根据甲走的路程是

乙的4/5,可以把乙所走的路程看作单位“1,则甲所走的路程为”

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

4/5,可以把甲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路程÷时间计算出甲乙各自的速度为

“1,乙所用的时间为”4/5。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速度

16:25。

=

4/5和5/4,化成最简整数比就是

路程4/5 1

时间

1 4/5

速度

4/5 5/4

五、逆向思维策略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

其实,对于某些问题,

反过去想或许会

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一时无法解答的题目,

我们可以换一种角

度去思考。解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思考下去,可能因歧路很多而找不到解题思路。这时不妨把思考方向变化一下,倒着想想。也就是把问题发生的顺序倒过来,从结论开始,执果索因,逆向推导,逐步还原,以求问题的解决。

例: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50,如果分子分母都减去求这个分数原来是多少?

分析:这道题首先可以求出原来分子、即50-2×2×5,得到现在的和后,发现经约分了,可以通过所得的数除以缩小的倍数乘

分母之和减去两个

5后的现在分子和分母的和,

5,所得的分数是

2/3,

2/3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明显比所得到的数小,说明已

2,用5,就求

2+3的和,即缩小的倍数,接着用缩小的倍数乘

5后的数,然后分子和分母再分别加上

3,所得到的分子分母被减去

到了原来的分数。解答:50-2×5=40 40÷(2+3)=8 2×8+5=21 3×8+5=29

六、整体把握策略

解数学题,常常是化“整”为“零”,把问题变为简单,以利于解决问题,但是有时解题时

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过分注意细节,而忽略全局,需要我们站在整体的立场上,综观全局研究问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有9只油桶,分别装油乙两人各若干桶,最后只剩下有多少千克?

分析:如果具体地去寻求甲和乙各分到的是哪几桶油,再求剩下的是哪一桶油,这样的方法是杂乱的。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9+12+14+16+18+21+24+25+28=167(甲、乙共分到的油的千克数一定是克数一定是被

3除余2,那就只能是

9桶油共重

千克)。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

2倍,则

9、12、14、16、18、21、24、25、28千克,分给甲、

2倍,剩下的这桶油

1桶。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

3的倍数。而167÷3=55……2,那么剩下的那桶油的千14千克那桶油了。

数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解题策略的指导。数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透过知识载体,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背后所孕育的数学思想,

面对纷繁

复杂的问题能多角度多层面多策略去分析把握它的实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拓学生的

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