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医药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效果观察王文芳 马卓君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艾司每日1次口服,起始剂量0.4mg/d,最大不超过1.2mg/d;观察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高于对照组的73.2%(30/41);不良反应发生率4.9%(2/41),低于对照组的26.8%(11/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效果优于加用艾司口服,前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司;脑卒中后失眠
脑卒中患者伴睡眠结构紊乱和失眠,脑卒中后失眠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对神经功能康复进程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82例,依据《神经病学》[1]中关于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关于失眠诊断标准确诊,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分。排除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情感和语言交流障碍等影响本次观察的其他疾病。患者均对本观察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3~75岁,平均(61.6±6.8)岁;平均病程(4.7±0.8)个月;平均BMI(22.9±1.2)kg/m。观察组男23例,女
2
药物组成朱砂、琥珀、龙骨、肉桂等,将各药物研成粉末,调成1cm×1cm×1cm大小药饼膏状;主穴取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涌泉、肾俞,以5cm×5cm胶布将药饼固定在所选穴位上,贴药前对皮肤进行清洁,每次贴敷2~4小时,每日1次。耳穴贴压法:耳廓局部常规消毒,采用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敷于耳穴上,每日按压2次,每次3分钟,每3天更换1次,左右耳轮留贴压。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1.3 PSQI评分 由23个项目构成,包括6项指标,每项按0~3分计,评分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PSQI减分率≥75%;显效:患者PSQI减分率50%~74%;有效:患者PSQI减分率25%~49%;无效:患者PSQI减分率<25%。治愈、显效与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 ±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例数    治 愈观察组  41对照组  41    显 效   有 效    无 效18例;年龄45~76岁,平均(61.9±5.6)岁;平均病程(4.5±0.6)个月;平均BMI(23.1±1.3)kg/m2。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血压、调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照组口服艾司片,起始剂量0.4mg,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1.2mg,每日1次口服。观察组予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中药穴位贴敷:
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
通信作者:王文芳,19(46.3)15(36.6)5(12.2) 2(  4.9)12(29.3)10(24.4)8(19.5)11(26.8)2.1 两组疗效比较(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高于对照组的73.2%(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2例(4.9%),胃肠道反应、乏力各1例;对照组发生11例(26.8%),其
30
2020年12月第27卷第24期
中胃肠道反应5例,乏力、头晕各3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3 讨论
耳穴贴压是根据“耳针”原理,采用王不留行籽小颗粒的植物种子贴压刺激耳廓上的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主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药物对穴位慢刺激,不断地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以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和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目的[3-4]。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失眠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阴阳失衡、阴虚阳盛,由于心主神志,故而失眠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肾、肝、胆、脾、胃,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木穴,具有益阴潜阳功效。所用贴穴药物朱砂具有镇心安神功效,肉桂可开结行滞,磁石可有潜阳安神,药物直达病所,穴位通过对这些药物的吸收,能够激发经气作用,发挥治疗的目的[5]。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可提高疗效,改善睡眠质量,
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效果优于加用艾司口服,前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等. 神经病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2]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3]
刘姝,秦元梅,李磊,等. 刮痧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效果观察[J]. 中国护理管理,2019,19(10):1448.[4]
赵娜,杨文佳,谢晨,等.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失眠症临床研究[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9):798.[5]
蔡之幸,陈越,郑萍,等. 穴位敷贴治疗中老年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J].  广西医学,2018,40(14):1621.
(收稿:2020-08-20)(发稿编辑:蓝 白)耳穴揿针联合五音疗法改善脑卒中后失眠效果观察姚 青 徐颖梅 钱立锋
【摘要】 目的 观察耳穴揿针联合五音疗法改善脑卒中后失眠的效果。方法 2019年4—12月该院收治疗的脑卒中伴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艾司片治疗,观察组予耳穴揿针联合五音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揿针联合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效果好于艾司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 耳穴;揿针;五音疗法;脑卒中;失眠
睡眠障碍作为卒中进展的重要观察指标,其中失眠能对脑卒中预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增加脑血管病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加重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1]。笔者应用耳穴揿针联合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9年4—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伴失
基金项目: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AD32245)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院针推脑病科
通信作者:钱立锋,Email:********************
眠患者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患者有明显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分,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认知、语言理解及情绪障碍,能完成各种问卷和量表调查,发病前两周内未服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8.7±5.0)岁;病程(17.2±6.7)天。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7.5±5.7)岁;病程(18.6±6.5)天。两组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艾司片(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1mg/片)每晚睡前半小时口服1~2mg。观察组予以耳穴揿针联合五音疗法。① 耳穴揿针:选取患者神门、脑、内分泌、心、交感等耳穴,治疗前对患者外耳道和耳
31